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一位报人的本色: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0
分享至



1983年,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解放日报。报到那天,在汉口路274号三楼解放日报会议室里,看到一副“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的对联。这是李大钊的名言,是对报人职责的诠释。但当时对我来说,这十个字只是一个概念。然而,此后在解放日报工作的三十年中,这十个字在不知不觉中从墙上走下来、从书里走出来,渐渐明晰、具体,和我身边的一个个编辑记者联系在一起,和我经历的一个个现实事件联系在一起,我渐渐看清了什么是报人本色:不仅是有血有肉,有喉有舌,更有头脑,有良心,有风骨,有智慧,有担得起道义的铁肩,有写得出“皇甫平”的妙手。

沈惠民的新书《报人本色——周瑞金传》,记录的正是这样一种报人本色。



《报人本色——周瑞金传》 沈惠民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报人本色不是天生的。我从这本传记中读出了传主周瑞金“君子豹变”的过程:一个赤着脚从浙南深山寒门里走出来的孩子,经过几十年的苦读、苦干、苦思乃至苦斗,成长为勇于为改革鼓与呼的风云人物,活脱脱地告诉我,担道义的铁肩和著文章的妙手是怎样炼成的。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报人本色是时代造就的。我从这本传记中读出了传主周瑞金与他所处的年代——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一世纪初那个风云际会的改革年代,从而感悟中国报人本色的时代特征,感叹党报人在风口浪尖上怎样坚守本色。

敢质疑善思考,才能体现报人的存在。这本传记荟萃了传主周瑞金报人生涯中的大量案例,我从中读出了他坚守报人本色的心路历程,读出了他“宁做痛苦的清醒者”的心路历程。窃以为这是一部传记的灵魂之所在。

我并非读了这本传记才了解周瑞金的。四十多年来,解放日报的同事们对他都不以职务相称,而是习惯叫他“老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在担任解放日报领导期间,我作为夜班编辑在他手下工作,耳濡目染;在后来漫长岁月里仔细研读他赠予的几部著作,受益匪浅;在他赋闲以后有更多机会直率地倾心交谈,当面请教……可以说老周是我多年的良师益友;而读了这本传记之后,我对老周又有了新的认识,从他身上我看到一位党报的报人推动新闻改革的智慧和魄力,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在现实条件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深层含义

敢于破常规

头版是党报的面孔,头条则是党报思想的体现。头版头条登什么,是有常规的。在《报人本色——周瑞金传》这本书中提及几个关于头版头条的案例,窃以为其价值就在于打破常规。

1989年1 月20 日美国东部时间中午12 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第四十一任总统乔治·布什宣誓就职。此时是北京时间21 日凌晨0点。而在几个小时后,这条新闻已经刊登在上海《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把一条这么敏感的国际要闻,以头版头条这么重要的版位,刊登在《解放日报》这么权威的党报上,称得上是一条关于新闻的新闻;但要了解其价值,就必须了解其背景、了解党报的常规。

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对于美国的新闻,尤其是像美国总统大选、就职那样的新闻,总是延迟数日后登在末版的末尾,像美国的“阿波罗号”飞船登月那样的重大新闻也没有得到重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际新闻能不能上头版头条”竟然成了全国党报总编辑研讨会讨论的问题。讨论归讨论,正式文件、领导发话是没有的。而在那一时期,《解放日报》早就开始进行探索,国际新闻上头版已是家常便饭。1989年1月20日,我们向人民日报驻美记者约稿,时任副总编辑、次日就要宣布就任解放日报党委书记的老周以及主持夜班编辑工作的陆炳麟、贾安坤、金福安等抓住时机,抢在新华社发稿之前,把人民日报专供本报的布什就职新闻推上头版头条。这个案例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报道布什就职的新闻,它打破了多少年来党报国际新闻必须采用新华社稿件的常规,打破了长期以来国际新闻不上头版更不上头条的常规,打破了对美国总统选举、就任报道的处理。


对于这一打破常规的做法,反响不一。有人赞赏,认为《解放日报》在新闻改革中敢为天下先,带了一个好头。也有人来信或来电话责问:为什么这么抬举美国总统?你们的党性原则到哪里去了?那天,正好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长赵启正和宣传部长陈至立来报社宣布对周瑞金担任报社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丁锡满担任总编辑兼党委副书记的任命。两位部长拿着当天的《解放日报》明确表示赞赏,说是一个历史性突破。这又是一次打破常规。

“母亲呼吁”的新闻也是一个打破常规的好案例。苏州一位妇女控诉企业制造黄色光盘使学龄儿子遭受毒害,属于负面报道,带有揭露性质。新华社向全国媒体播发,算不上打破常规。1995年12月17日晚上,全国许多党报,包括距离苏州很近的上海《解放日报》和《文汇报》也只是删节后登在内页,这都是遵循常规,中规中矩。然而,当时已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周瑞金却没有恪守这个常规。当晚他值夜班,决定把这篇揭露社会阴暗面的稿件放在中央机关报的头版头条,在全国独一无二。这极不寻常。

党报头版也称要闻版,有人还戏称“要文版”甚至“要人版”。那位普通妇女,算不上“要人”,她向市委书记呼吁管管黄色光盘的那封信,也算不得“要文”,那么这一则新闻算不算要闻呢?那么多党报都登在内页,有的甚至不登,他们显然不认为那是要闻。据说次日有其他大报的总编辑打电话问人民日报,你们这样处理是否过头了?


《人民日报》这个头版头条登出后的社会反应,《报人本色——周瑞金传》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载,说明非但不是“过头”,而是很对头。

勇于触及社会问题,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这本应是党报的常规。然而,在这个案例中,老周的做法竟然成了对“常规”的突破,这是值得反思的。

敢发第一声

在《报人本色——周瑞金传》这本书中,有不少“敢发第一声”的案例。

对于报人来说,发第一声有两层境界。一层是新闻敏感,在第一时间抢到新闻;另一层是政治敏感,审时度势,敢为天下先。

书中“最早报道‘温州模式’”一节,至少有下面这么五个看点:第一是敢于质疑《人民日报》的报道,敏锐地注意到中央机关报批评温州发展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是“挖国营企业墙角”的观点存在片面性;第二是质疑并不停留在概念上,老周亲自深入温州农村进行调查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认为温州从实际出发探索致富之路,符合中央精神,不能全盘否定;第三是不就事论事,而是放眼全国,对比“珠江模式”和“苏南模式”,大胆提出“温州模式”;第四是在浙江省的领导出于谨慎而不同意使用“温州模式”提法的情况下,《解放日报》依然坚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让步——“温州模式”的提法虽然在新闻的导语中出现,但没有上标题;第五,《解放日报》则敢于把头版头条位置让给温州报道,让这个“第一声”发得清晰洪亮。由此可见,“敢发第一声”绝不是“喉舌发声”那么简单。

调查揭露社会问题,在行使舆论监督职责方面“敢发第一声”,难度更大。书中提到的几个案例尤其值得今天的媒体人细细回味:读了“拉响第一声毒品蔓延警报”一节,你想想看,这是在损坏还是在维护“国家形象”?读了“专派记者跨市追踪灾情”一节,你想想看,这样的“异地监督”是否合理?读了“首揭上海母亲河严重污染”一节,你想想看,如此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能禁止媒体“多嘴”“打横炮”吗?然而,在特定的舆论环境下,多少媒体不发声了,但偏偏有一家以“解放”为名的媒体勇敢地发出了“第一声”。这“第一声”岂止是“抢新闻”那么简单。虽然那些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但对于今天的报人来说,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敢发第一声,对于报纸来说,就更不简单了。“八九风波”之后,经历了十几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向何处去?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还是重提阶级斗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以反和平演变为中心?这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老周说:“当时有19个月没有谁敢讲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成绩了。”在这样的重要时刻,老周意识到,必须站出来说话,敢发第一声。于是,《解放日报》在1991年2月至4月间组织发表了四篇“皇甫平”评论文章——《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开放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每一篇都旗帜鲜明地把“改革开放”四个字放在标题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出的“第一声”,是与“左”的思想交锋的第一声。

敢顶住压力

这4篇“皇甫平”文章“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更有杂志纷纷撰文或无限上纲,或乱扣帽子,或严厉质问——改革开放可以不问姓‘社’姓‘资’吗?”中央媒体中唯一敢于站出来支持“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的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竟也受到公开点名批评。当时我作为解放日报的夜班编辑,还了解另一些《报人本色——周瑞金传》中没有提及的人和事,对报社和老周形成了更大的压力。

“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遭受挞伐的日子虽然是老周新闻生涯中极为艰难的一段,却也是他顶住压力的极为精彩的一笔;我同时感慨:这也应该是报人本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原色。

党报对错误的意见、无端的压力乃至诘难,是顺从还是敢于说“不”,是党报工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要以行动对这个问题作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回答,前提是要有清醒的、善于思考的头脑。这个过程无疑是充满风险的,甚至是痛苦的。“宁做痛苦的清醒者”——这就是老周的回答。有人评论老周的评论文章是“犯上不作乱”“离经不叛道”,老周说,他对此“坦诚接受”。


周瑞金手书《我的七十感怀》

读了书中那些案例,你一定会叹服老周“艺高人胆大”,但业内人士都知道,老周的“艺高”“胆大”其来有自,那就是党报人的党性原则和办报理念。在他看来,这种理念体现为三个结合:把新闻理想主义与专业主义相结合,把宣传党的大政方针与反映民众的利益呼声相结合,把正面报道激励士气与正确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相结合。这是解放日报的一笔财富。


周瑞金手书《我的八十感怀》

老周曾谦逊地对我说,这样的办报理念、报人本色,是解放日报的老传统:改革初期魏克明总编辑提出“加重、搞活”的办报方针;王维总编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新闻改革中,把社会事故新闻推上头版、刊登连载小说、刊登商业广告、出版报刊文摘等,都在全国党报中创造了“第一”;随后陈念云总编辑推出全面新闻改革的一系列举措……“我只是传承和发扬而已”。

老周说,李大钊那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就挂在解放日报会议室中央;我八十年代进报社时,它依然挂在那里……

希望它铭记在媒体人的心里。

原标题:《一位报人的本色: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

栏目主编:王一 文字编辑:朱爱军

来源:作者:陈振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观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观新闻
站上海,观天下
384598文章数 75778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