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为王”的时代已悄然升级,演变为“内容+策略运营+数据”三位一体的复合打法,这是文化出海的关键所在。音乐综艺出海已不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得更好”的实践命题。
《天赐的声音S6》出海初战告捷:
数据给出答案
2025年,《天赐的声音》第六季持续通过海外社交媒体进行传播,联合多平台运营,覆盖YouTube、Facebook等全球主流社交平台,截至2025年7月的数据显示:自节目开播以来,其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总曝光量达11.5亿次,总观看次数达1.9亿,覆盖252个国家与地区,吸引超过29.8万名订阅用户。舞台纯享总播放量突破9660万,百万爆款纯享舞台数达22条,其中《看着我的眼睛说》YouTube观看量破千万,登上新加坡地区时下流行榜单TOP2。
音乐平台Spotify中,歌曲《跳楼机》《看着我的眼睛说》跻身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热播榜TOP50。
Spotify排行榜
海外观众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其中马来西亚观看占比高达20.4%;核心受众画像呈现“中青年+情绪共鸣驱动”特征,其中25至44岁观众占比达62.5%。其背后的关键不仅在于内容的优质,更体现在传播路径的科学布局与情感触达的精准定位。
音乐出海的核心逻辑:
从“文化输出”提升为“情感共鸣”
音乐类内容具备天然的“跨语言壁垒”优势,但要真正触动人心,情绪共鸣才是关键切口。基于此,我们归纳出音乐综艺海外传播的“三个连接”法则:
1. 连接情绪:先打动,再转化
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天赐的声音》着力强化“声音即情绪”的传播理念。节目方重点筛选情感张力较强的演绎片段,如《最后一页》《字字句句》《就让这大雨全都落下》等,通过高光剪辑手法,强化“舞台视觉冲击力”与“内心情感共鸣”的双重表达,精准触达海外观众的情绪共振点。比如张碧晨/王赫野《字字句句》在YouTube播放量破3505万,评论区高频词包括“感情”“代入感”“心痛”等。
2. 连接文化:用“共情点”而非“文化差”讲述中国故事
在传播过程中,避免采用直译式、生硬植入的文化符号输出方式,而是利用“情绪翻译”与“场景共建”相结合的传播策略,例如将思念类离别伤感金曲包装为“端午节特辑”,结合字幕文化注解,拉近海外观众的心理距离。比如,一条关于“一曲梦回思乡人”的视频在端午节上线,吸引超十个国家的海外用户观看。
3. 连接圈层:精准触达+在地互动
通过Facebook话题小组、YouTube合拍挑战、INS group等方式调动本地化用户参与感,并联动俄罗斯粉丝进行二次演绎录制reaction,形成“官方发布+用户共创”的组合拳打法。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收官歌会联动粉丝私域平台Fanfever吸引来自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五国的大量粉丝,最后共计8名粉丝参与节目录制,通过活动设置让海外粉丝深入了解华语音乐文化以及幕后故事,并落地超过1200家国际媒体,包括美联社(AP News)、华盛顿每日新闻(The Washington Daily News)、华尔街内参(StreetInsider)等在内的权威外媒关注与报道,为中国综艺出海提供范本。此次活动不仅是《天赐的声音》的一次国际化尝试,也将作为一个具有可复制性的成功案例,推动更多国内一线综艺开展海外落地、内容改编、版权输出等全链路合作。
综艺节目出海的本质不仅在于内容传播,更在于文化品牌的长期构建。《天赐的声音》出海只是起点,但它的成功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和思考的路径:内容策划要预设全球表达视角;运营节奏应契合平台算法的动态调优逻辑;宣发方式要从“曝光”转向深度“连接”。让节目走出去并非终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观众愿意停留、产生共鸣、主动分享?未来,这不仅将成为综艺节目海外传播的趋势,更是所有希望与世界对话的内容生产者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用世界听得懂的方式,讲出中国内容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