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汴京的清晨还带着冬月的寒气,街巷里已传来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在宋朝,春节并非单一的节日,而是从腊月就开始筹备的悠长庆典。这个商品经济繁荣的时代,将传统年节过得既保留古礼又充满生活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宋年味。
![]()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便开始为春节做准备。开封城里的米行、肉铺早早挂出“年节专供”的招牌,寻常百姓会提前备好米、面、肉等年货,富裕人家则要添置新衣、香料和各色陈设。官府会允许百姓在指定区域搭建临时集市,售卖年画、门神、灯笼等节令物品,这些集市往往从腊月十五持续到正月十五,成为城中最热闹的去处。
除夕这天,祭祖仪式必不可少,无论士农工商,都会在堂屋设下供桌,摆放蔬果、糕点和酒肉,全家依次行礼。与前代不同的是,宋朝百姓更注重仪式的实用性,祭祀完毕后,供品会分发给家人食用,称为“散福”。官府会在这一天放假,官员们会相互拜访送年节帖,普通百姓则在门上贴桃符、挂钟馗像,祈求来年平安。
年夜饭在宋朝被称为“年馔”,餐桌上的讲究体现着时代特色。北方人家偏爱饺子,当时称为“角子”,南方则流行吃汤圆。富贵人家的宴席会有“百味羹”“索饼”等特色菜品,普通家庭也会尽力准备丰盛的饭菜。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已经有了“年夜饭要留余”的习俗,特意剩下部分菜肴,象征“年年有余”。
![]()
守岁是除夕的核心活动。皇宫里,皇帝会与近臣围炉夜话,宫女们演奏乐曲助兴;民间则是全家围坐,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不眠。孩子们会得到用红绳串起的铜钱,称为“压岁钱”,据说能驱邪避灾。子时一到,满城爆竹声响起,人们争相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到来,这种习俗在宋朝已经相当普及。
正月初一为“元旦”,这天的拜年礼仪十分讲究。官员之间要按品级高低相互拜年,平民百姓则带着简单的礼品走亲访友。大街上往来的人群穿着新衣,彼此拱手道贺,官府会暂时取消宵禁,允许百姓夜间出行。开封和临安的寺庙会举办庙会,善男信女们前往烧香祈福,庙会上还有杂耍、说书等表演,吸引大量游人。
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舞龙舞狮的队伍穿行于街巷,木偶戏、皮影戏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上演,街头艺人表演着杂技和魔术。文人雅士们则会举办诗会,饮酒唱和。这种全民参与的欢庆氛围,从正月初一一直延续到元宵节,整个年节期间,城市里处处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息。
![]()
宋朝的春节,既有对传统礼仪的坚守,又有市民文化的鲜活活力。这个时代将节日的庄重与生活的乐趣完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前大宋春节的热闹与温馨,体会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