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伴随着上海世界一流“设计之都”建设的推进,设计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设计教育体系与未来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在三个维度显得尤其尖锐:艺术人文与技术工程分野导致的能力断层,技术迭代与教育更新周期的巨大时差,以及工具理性对人文价值的侵蚀。未来上海亟需构建具有本土文化基因的突破路径,推动设计人才培养从“技能传授”向“思维塑造”的范式跃迁。
重构教育基因
设计人才培养应当建立艺术感知、技术创新、商业思维三维渗透的课程体系——使审美判断与算法逻辑深度对话,让文化叙事与商业模式创造性碰撞。这种融合超越简单的课程拼贴,要求教学组织架构进行根本性重组:通过“三导师协同机制”(文化导师+技术导师+产业导师)构建跨学科成长网络,借助模块化知识单元实现学习路径的自主配置。教育目标必须从工具性技能传授转向“设计元能力”的深度培育:依托文化知识激活传统美学的当代价值,根据伦理判断平衡商业效益与社会责任。
当算法能够自主生成品牌视觉系统,设计师的原创性价值如何彰显?当深度学习复现大师风格谱系,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边界何在?这些命题呼唤建立“技术哲学与设计伦理”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审视人机协同的创造性边界。海派文化为设计教育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基因库,石库门建筑的几何韵律蕴含空间美学密码,月份牌广告的商业智慧揭示本土创新逻辑,江南造物的简约精神传递东方生活哲学。将这些文化基因转化为“东方美学系统构建”“本土设计语言转译”等核心课程,能使人才在全球设计话语体系中建立身份认同。
教育创新的深层价值在于培育“可迁移的创造力”。这种能力可以使设计师在技术迭代中保持主动,在产业变革中引领方向——当虚拟现实技术重塑展示方式,具备系统思维的设计师能迅速把握交互本质;当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共识,具有伦理判断能力的设计师可前瞻性调整创新方向。这种超越具体技术周期的核心素养,正是上海设计人才参与全球竞争的根本优势。
重塑培养生态
单一教育主体已无法承载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培育使命。上海应构建“教育机构-产业力量-城市空间”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培养生态:纵向打通中职至专业硕士的贯通式培养通道,破除学历提升的隐形壁垒;横向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创新联盟,建立“课程共研、师资共享、项目共担”的协同机制。空间布局需突破传统校园的物理边界,将环校园设计产业带转化为实时教学现场,使衡复历史风貌区成为文化传承课堂,把滨江工业遗存改造为创新实验场域。这种空间重构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而且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培育“为城市而创新”的责任自觉。
评价体系要突破量化指标的局限,建立四维综合评价模型:创意质量维度关注文化深度与美学突破,技术实现维度考察工程严谨性与创新整合度,商业转化维度衡量市场价值与模式创新性,社会价值维度评估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效应。建议建立“多元技能认证体系”,打通非学历教育成果与职业发展的转换通道,为不同背景的设计人才提供成长路径,让设计真正回归其服务人类发展的本质功能。
人才培养的空间革命正在重新定义“教室”概念。如在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中,学生通过对老厂房的改造设计理解城市更新逻辑;在张江人工智能岛,设计师与算法工程师共同开发智能材料应用场景;在梧桐掩映的衡复风貌区,传统工艺工作坊与数字实验室比邻而居。这种空间配置有助于设计人才在真实场景中形成“设计即城市,城市即课堂”的认知范式,培养对城市文脉的深刻理解力与创新责任感。
加强制度创新
设计人才培养需要前瞻性的制度创新作为支撑。要让设计作品本身成为能力评价的核心载体,要充分认可数字媒体设计、可持续系统设计等新兴领域的独特价值逻辑,要构建设计成果转化的全链条生态系统,包括价值评估、金融支持和市场对接服务。此外,更需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和战略布局:通过“国际设计大师工作室计划”引进顶尖创意人才参与教育决策,在米兰、东京等创意之都设立上海设计海外驿站,构建虚实结合的国际协同创新网络,使上海成为全球设计能量的转换中枢与辐射源头。
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破除人才发展的隐形障碍。当青年设计师不必为学历背景所困,当跨界创新成果能获得专业认可,当文化创意价值得到市场合理回报,设计人才的创造力才能充分释放。这就要求建立更加开放的评价体系——允许数字媒体设计师以交互装置作品替代论文,让可持续设计师用社区改造项目证明专业能力。同时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响应机制,通过设计作品区块链存证平台实现创作即时确权,建立设计版权交易中心促进成果转化,让创意价值获得市场兑现。
文明视野的唤醒
设计人才培养的终极使命,是培育具有文明对话能力的设计思想家。他们既能解码传统造物中“器以载道”的东方智慧,又能驾驭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造性潜能;既能理解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又能贡献具有全球共识的创新范式。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凝结于那些掌握“三元思维”的设计人才:左手持文化传承的精神符码,右手握技术创新的语言体系,心中怀人文向善的价值罗盘。他们设计的不仅是物质形态,更是人与物、人与空间、人与技术的交互关系;他们创造的不仅是商业价值,更是文化记忆的当代表达与未来生活的诗意想象。
这场从“造物之术”到“创意之道”的教育革命,将重新定义设计的价值维度——设计的价值不再由渲染图的逼真度来衡量,而是取决于其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回应深度。
设计师的尊严不是来自软件操作的熟练度,而是源自对文明基因的创造性转译与未来图景的负责任构建。
当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重点从技法训练转向思维启迪,当毕业设计的评价标准从形式美感转向社会价值,当城市空间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上海才能真正完成从“设计资源集聚地”向“全球创意设计策源地”的历史性跨越,成为荟萃全球先进设计理念、前沿设计技术、一流设计人才的大舞台。
(作者为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
原标题:《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亟需什么人才?》
栏目主编:杨逸淇 文字编辑:刘迪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刘长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