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己亥岁二首•其一》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生长在和平年代,安逸富足的环境中,很多人是无法理解战乱时期人们的心情和感受的。
战火中的生命,像风中摇曳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当警报声撕裂夜空,人们蜷缩在阴暗潮湿的防空洞里,连呼吸都变得小心翼翼。饥饿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扼住每个人的咽喉,一块发霉的面包都能引发激烈的争夺。孩子们清澈的眼睛里,早已失去了天真的光彩,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符的警惕与恐惧。
在和平的阳光下,很难想象那种每分每秒都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生活。战乱中的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成了奢望。干净的水源、安全的住所、充足的食物,这些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恐惧如影随形,亲人的离去成为常态,眼泪早已流干,只剩下麻木与绝望。
然而,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陌生人之间会分享最后一块面包,母亲会把自己的口粮偷偷塞给孩子,战士们会用血肉之躯为平民争取撤离的时间。这些微小的善举,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虽然微弱,却给人继续前行的勇气。
今天的人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更应该懂得和平的珍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礼物。当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时,不妨想想那些仍在战火中挣扎的人们。珍惜当下,感恩和平,或许是对历史最好的回应。
![]()
02
唐末诗人曹松,在面对动荡的战乱,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己亥岁二首•其一》。
烽烟散尽,残阳如血。
战后的土地沉默着,焦黑的田野上偶尔有乌鸦掠过,啄食着无人掩埋的骸骨。曾经炊烟袅袅的村落,如今只剩断壁残垣,几株枯树立在废墟间,像是无声的控诉。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在荒芜的田地里翻找着能果腹的野菜。他们的眼神空洞,仿佛早已忘记何为欢笑。孩童们不再追逐嬉戏,只是安静地蜷缩在角落里,偶尔抬头望向天空,却不知那里是否还有希望。
将军的庆功宴上,美酒佳肴堆积如山,觥筹交错间,人人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封侯拜将的荣耀,足以掩盖战场上的血腥与哀嚎。可谁还记得,那些倒在血泊中的无名士卒?他们的生命,不过是功名簿上的一笔轻描淡写。
夜深人静时,或许有人会想起那些逝去的面孔——曾经并肩作战的同袍,如今已化作黄土下的枯骨。可这样的念头转瞬即逝,因为明日还有新的征途,新的功名等待攫取。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多少悲欢离合被冲刷殆尽。唯有那首《己亥岁》的诗句,仍在风中低吟,提醒着后人:一将功成,何止万骨枯?
![]()
03
曹松出生于唐僖宗年间,他的一生经历了唐朝晚期的战乱和社会变革。这一时期,藩镇割据,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曹松的许多诗作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受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诗风类似于贾岛孟郊的“苦吟派”,这首《己亥岁》诗就是其中的代表。
战火连年的岁月里,曹松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他亲眼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残酷现实,在颠沛流离中,手中的竹笔成了记录时代最锋利的武器。
《己亥岁》中"泽国江山入战图"的开篇,犹如一幅泼墨长卷,将晚唐破碎的山河尽收眼底。诗人以"生民何计乐樵苏"的诘问,道出了在军阀混战中,连砍柴割草这样朴素的生计都成了奢望。那些"凭君莫话封侯事"的诗句,看似劝诫友人莫谈功名,实则暗含着对藩镇割据的尖锐讽刺——多少王侯将相的功业,都是建立在累累白骨之上。
在流寓洪州时,曹松常独自登上滕王阁远眺。赣江上往来的不再是画舫笙歌,而是运送伤兵的破船。某个深秋的傍晚,他看见一队衣衫褴褛的民夫拖着粮车经过,突然有个白发老翁跌倒在泥泞中,监军的皮鞭立刻呼啸而下。这一幕催生了《悯耕者》中"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的传世名句,纸墨间浸透着一个知识分子锥心刺骨的无力感。
会昌年间的某个雪夜,寄居洛阳的曹松在驿馆墙壁上,发现了一首无名氏题写的反战诗。他凝视着那些被烟火熏得模糊的字迹,突然明白自己的诗篇终究会像这些字迹一样,成为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微尘。但正是这样的觉悟,让他在晚年愈加坚定地写下"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样的诗句,将知识分子的良知永远镌刻在了唐诗的丰碑上。
04
曹松一生困苦,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他早年为躲避战乱,隐居山林,后来也曾做过建州刺史李频的幕僚。李频逝世后,失去依靠的他就开启了流浪生涯,居无定所,漂泊无依。
一直到了70多岁才中了进士,混了个校书郎(九品官)的职位。可又有什么用?唐朝这座大厦崩塌,有那个普通人能避免得了被砸着?
![]()
05
曹松这首《己亥岁》感诗,道尽悲凉,人生如蝼蚁要好好珍惜。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生命确实如同草芥。曹松笔下"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的叹息,道尽了乱世中普通人的无力与苍凉。但细细品味,这悲凉中又暗含着某种倔强的生命力。
那些在烽烟中依然坚持"樵苏"的百姓,何尝不是用最朴实的生存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尊严?他们或许无力改变时局,却始终守护着灶台边的温暖,田埂上的希望。就像石缝间挣扎生长的小草,看似卑微,实则蕴含着惊人的韧性。
历史长河中,多少显赫王朝都已化作尘土,反倒是这些"蝼蚁"般的生命记忆,通过口耳相传的民谣、世代传承的技艺得以延续。曹松写下"凭君莫话封侯事"时,或许已经参透:真正的永恒不在功名利禄,而在百姓晨起时蒸腾的炊烟里,在母亲哄睡孩童的絮语中。
当代人读这首诗,当有更深层的领悟。虽不再面临战乱威胁,但快节奏生活中,多少人活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蝼蚁"——被数据裹挟,为虚名奔忙。
曹松的警醒穿越千年依然振聋发聩:唯有珍视生命本身的温度,才能在喧嚣中守住心灵的澄明。就像他在诗末暗示的那样,最珍贵的功勋,莫过于守护好每个平凡日子里的微光。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