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文化浪潮始终没有恢复。
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符合当时背景的创作者太少,之前的文学作品大多和那时人们的状态不贴合。这个困境一直到1957年被《林海雪原》打破,《林海雪原》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照亮了整个文学界。
这部以东北剿匪斗争为背景的革命传奇,以其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挚感人的革命情怀,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阅读热潮。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文学巨著的诞生过程充满艰辛与传奇,而作者曲波从战场到文坛,又从文坛重返军营的非凡经历,更是中国革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是在1938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全国。
年仅15岁的曲波怀着保家卫国的壮志,毅然加入了八路军。
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年轻的曲波迅速成长。
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在战斗间隙坚持阅读,逐渐培养出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解放战争时期,曲波随部队开赴东北战场。
1946年,年仅23岁的他奉命带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
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气温常常低至零下三四十度。
在这样的极端环境下,曲波和他的战友们与装备精良、熟悉地形的土匪展开了殊死较量。
“记得有一次追击土匪,我们在齐腰深的雪地里行军三天三夜。”
晚年的曲波在回忆录中写道,“战士们的手脚都冻伤了,但没有人叫苦。因为我们知道,剿灭这些土匪,才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些亲身经历的战斗生活,成为曲波日后创作《林海雪原》最宝贵的第一手素材。
经过数年的艰苦奋战,国家越来越稳定可就在1950年,曲波因在战斗中负伤,不得不离开心爱的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虽然脱下了军装,但那段烽火岁月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
直到5年后深秋的一天夜晚,一位不速之客的造访,彻底改变了曲波的人生轨迹。
这天曲波下班回家,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带着孩子坐在客厅里。
经过交谈才知道,这是他当年战友杨子荣的遗孀。
“曲营长,我实在没办法了...”
这位烈士家属哽咽着诉说生活的艰难。
原来,丈夫牺牲后,她带着孩子回到山东老家,靠给人缝补浆洗勉强维持生计。
这次千里迢迢来北京,就是希望组织上能给开个证明,让孩子能够上学。
这个突如其来的拜访,让曲波彻夜难眠。
望着窗外的明月,他想起杨子荣生前在战场上的英勇,想起那些牺牲在雪原上的战友们。
“不能让这些英雄被遗忘!”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要把战友们的英雄事迹写下来,让后人永远铭记。
他买来稿纸和墨水,在卧室角落支了张小桌子,开始了艰难的创作之路。
对于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转业军人来说,文学创作谈何容易?
第一晚,他对着稿纸枯坐三小时,只写出歪歪扭扭的两行字就揉成了纸团。
“怎么了?”
妻子刘波端来热茶,关切地问道。
得知丈夫的困扰后,这位在战火中结缘的革命伴侣给出了关键建议:“你就当是给老战友们写信,想到什么写什么,别管词字用的好不好。”
妻子的话让曲波豁然开朗。
他改变策略,不再纠结词句是否优美,而是像讲述战斗故事一样,先把记忆中最深刻的片段记录下来。
写作过程中,他常常忘记时间,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第二天还要照常上班。
一个月下来,他瘦了整整八斤,眼睛布满血丝。
终于经过半年多的艰苦创作,曲波终于完成了初稿,取名《林海雪原记》。
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将稿子寄给了北京一家文学杂志社。
等待的日子格外漫长。
一个月后,稿子被退回,附信写着“题材有价值,但文学性不足,建议修改后再投”。
曲波没有气馁,认真研究编辑意见后,又花了一个月时间修改完善。
然而,第二次投稿同样遭到拒绝。
编辑认为“情节过于平淡,缺乏戏剧性”。
第三次、第四次......接连的退稿信像一盆盆冷水浇在曲波头上。
在第七次被退稿的那天晚上,曲波把退稿信揉成一团,狠狠摔在地上。
刘波默默捡起信纸,轻声说:“他们不懂。你的故事那么真实感人,总会有人识货的。”
妻子的话让曲波重新振作起来。
他决定最后试一次,将稿子投给了当时最具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
经过几日漫长的旅程,《林海雪原》的稿件来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编辑龙世辉的案头。
这位经验丰富的编辑原本对自发来稿不抱太大期望,但当他读完前三章后,立即被作品中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真挚情感所打动。
“这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
龙世辉在编辑日记中写道,“虽然文字粗糙,结构松散,但那种真实感和感染力,是那些闭门造车的作家们永远无法企及的。”
在龙世辉的精心指导下,曲波又对作品进行了全面修改。
书名也从原来的《林海雪原记》简化为更有力量的《林海雪原》。
1957年1月,《林海雪原》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首印3万册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不得不加印。
到3月份时,印数已达15万册,创下了新中国文学作品的销售纪录。
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来。
一位老战士在信中说:“读着《林海雪原》,我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战场,看到了牺牲的战友们。”
一位大学生写道:“少剑波、杨子荣等英雄形象,将成为我毕生学习的榜样。”
文学评论界也给予高度评价。
著名评论家冯牧撰文指出:“《林海雪原》的成功,在于它真实地再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精神,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开辟了新路。”
这样轰动效应很快引起了高层关注。
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在工作人员的推荐下阅读了这部作品。
当看到书中描写的剿匪战斗时,这位曾经领导东北解放战争的老帅立即意识到,作者很可能就是当年他麾下的那位年轻指挥员。
通过调查,罗荣桓确认了曲波的身份。
更让他感动的是,这部轰动文坛的作品,完全是曲波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克服文化水平不高的困难创作完成的。
怀着忐忑的心情,曲波走进了会南海会客厅,没想到迎接他的竟是罗荣桓元帅本人。
“曲波同志,你的《林海雪原》我看了三遍,每次都被感动得睡不着觉啊!”
老元帅亲切地握住曲波的手,“你为党和人民立了大功!”
罗荣桓详细询问了曲波的创作过程、工作情况和家庭状况。
当得知这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仍然心系部队时,老元帅当即表示:“这样的人才应该回到部队!”
就这样曲波的命运被彻底改变!
重返部队,并被授予上校军衔。
这个结果让曲波这个在枪林弹雨中都没掉过泪的硬汉子,顿时热泪盈眶。
授衔当晚,曲波在日记中深情写道:“从拿枪到拿笔,又从笔杆子回到枪杆子,变的只是战斗的方式,不变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林海雪原》不是我一个人的作品,它是无数战友用生命写就的史诗。重返部队,我定当继续努力,不负组织厚望。”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笔耕不辍,又创作了《桥隆飙》等优秀作品,继续用文字记录那段峥嵘岁月。
曲波从战士到作家,又从作家回归军人的传奇经历,生动诠释了一个真理: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永远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是时代的记录者,是精神的传承者。
而罗荣桓元帅慧眼识才,亲自过问一个普通作家的前途,则体现了党组织对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