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杭州浙工新村13幢老旧住宅在机械轰鸣中拆除。500多户居民自筹4.7亿元,叠加政府专项资金支持,启动推倒重建的居住革新。这个曾被定为“局部严重损害房”的小区,两年后将建成7幢11层电梯小高层,实现人车分流并配建地下车库,迎来新生。
而这个案例也引发了全国的关注。让很多人开始思考,老旧小区改造,为啥不直接推倒重建?像一些表面工程,真的可以解决危楼的问题吗?就拿我们当地来讲,楼房本来就已经很旧了,趁着老旧小区改造的东风,有的老旧小区,就划了个停车位,然后刷白了一下,但是主体结构这些压根就没有动,这不还是危房吗?
三十年以上的老房,隐患更是触目惊心,就以浙江某老旧小区为例,承重墙裂缝长达70厘米;沉降的房屋挤压大门变形,居民只能爬窗回家;“风能进,雨能进,虫蛇也能进”的顺口溜在小区流传。每年台风季,街道不得不将4幢危房的100多户居民转移到附近酒店暂住。
安徽宁国市中心,一栋1979年建成的食品厂宿舍楼里,78岁的陈大爷用报纸糊补开裂墙皮。十六户人家四十年共用一个公厕,楼板一踩就扑簌簌掉灰渣。鉴定员用仪器检测后告诉他:“里面钢筋都烂穿了。”
在全国范围内,像这样的老旧小区约有16万个,改造总投入预计达4万亿元。2020年全国计划改造的老旧小区达3.9万个,涉及近700万户居民。
为何不大规模推倒重建?真正解决“危房不危”的问题?
“拆楼机一响,黄金万两”的俗语道出中建的经济困境。在杭州浙工新村案例中,居民出资差异巨大:选择不扩面的75平米旧房改造费约10万元;扩面20平方米加车位则需约100万元。
对政府而言,仅在杭州市拱墅区,类似2000年前建成的小区就有300多个,涉及近5000幢房屋、2万户居民。传统征收模式“政府快要吃不消了”。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拥有率达96%,户均拥有1.5套房。人均住房面积40.8平方米,其中城镇达36.6平方米。住房总量饱和背景下,大规模重建不仅浪费资源,还可能加剧楼市泡沫。
如何解决“危房不危”?
今年4月浙江省出台的自主更新试点指导意见,这个很有参考价值,而且也为浙工新村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上海计划2026年全面启动城中村整体改造,2027年完成小梁薄板房屋改造。
青浦区正探索建立 “数字体检+专项体检+周期性体检”房屋体检制度,2024年基本完成200万平方米既有住房数字体检试点。
在老旧小区安全管理上,青浦区计划2026年前完成300公里排水主管检测、24公里雨污水管道修复改造及61公里老旧供水管网更新,还将牵头对500台使用满15年的住宅电梯开展安全评估。上海黄浦区推动“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强化隐患监测与街道城运中心功能。老旧小区改造需创新融资,河北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争取财政补助、用好专项债券,明确管线改造出资责任,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和居民共建共享。
老旧小区改造终究不是简单的选择题,而是在地缘情感、经济理性与生命安全的交织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