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周刊》怎么啦?
金新
央视《新闻周刊》原名《中国周刊》,是新闻频道播出的一档新闻杂志型报道栏目,其特点大抵有三。
其一,报道深度。央视《新闻周刊》对新闻事件绝不停留在表面的报道,而是从起因、发生、发展整个过程进行解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影响,为观众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信息。
其二,主播串联。央视《新闻周刊》由主持人白岩松将各种新闻内容有机串联起来,使节目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对重要新闻进行简要评述,表达节目的观点和看法,引导观众思考。
其三,民生关注。央视《新闻周刊》内容贴近百姓生活,抓住民生热点,诸如教育、医疗、就业、环保之类,反映百姓的诉求和心声,让观众感受到新闻与自身生活密不可分。
然而,2025年8月10日的《新闻周刊》则无的放矢。
是日《新闻周刊》符合第三特点“民生关注”:内容有关民用住宅质量的新闻报道;符合第二特点“主播串联”:白岩松“组合”若干新闻事件——湖南长沙21岁的女孩被高层住宅外墙脱落下来的物体砸中离世,河南四季花城小区为了防外墙瓷砖脱上空装了大面积的防坠网;2000至2009年建成住宅面临的主要问题中漏水渗水等墙体问题最为突出,2000年前建成的年代更久的住宅这一问题就变得更加突出。至于第一特点“报道深度”,似乎无从谈起。
事实上,《新闻周刊》的三个特点中“报道深度”是灵魂,是“的”,是箭靶中心!
事实上,“维修资金‘沉睡’房屋‘养老’难题如何破解”的主题缺乏“报道深度”,抑或根本没有“报道深度”!
君不见,一些崇洋媚外者往往津津乐道于天津的洋人“万国建筑博览馆”——20世纪20至30年代建成的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不同建筑风格的高质量花园洋房 2000 余幢,涵盖了西洋古典、巴洛克、折中主义、各国民居、现代建筑、中西合璧等多种建筑风格;常常天花乱坠于上海的洋人“外滩建筑群”——汇丰银行大楼,1923 年建成,建筑高 7 层,仿古典砖石结构,内部为古典主义形式,装修考究,有暖气和先进冷气设备,是外滩最显眼的建筑之一;海关大楼,1927 年建成,风格为折衷式,主立面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 19 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体现邮政的公正与庄严,主立面墙上使用了细粒水刷石粉面,北墙则是经典的机制红砖墙,整体具有浓郁的英国风;沙逊大厦,现为和平饭店,1929 年建成,是上海首幢完全近现代派建筑,也是上海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代表作,高 10 层局部 13 层另有地下室,高 77 米,当时为上海最高建筑;上海总会大楼,现为东风饭店,1911 年建成,由英商马海洋行设计、聚兴营造厂建造,建筑带有巴洛克特征的折衷主义特色,采用古典主义构图,外墙多为水泥仿石墙面,有塔司干柱式、爱奥尼克式古典柱式等装饰;有利大楼,1922 年建成,是上海首幢钢框架结构建筑,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带折衷主义,三段式六层,外饰巴洛克式,有爱奥尼克石柱、旋转式图案,屋面有塔亭,开上海屋顶建亭先例;日清大楼,1925 年建成,外立面为 “日本近代西洋式”,装饰考究,五与六层间有挑檐,门窗多为方形,二、六层用半月形木格窗,总体呈西方三段式,大门与一楼左侧方窗、三至五层中间有爱奥尼克式石柱;中国通商银行大楼,1906 年翻建为假四层英国哥特式建筑,后多次修缮改变原貌;电报大楼,1907 年建成,假五层砖混结构,立面严守欧洲文艺复兴原则,三段式明显,窗洞装饰多样,有巴洛克立柱等装饰,呈法国晚期文艺复兴风格;亚细亚大楼,1916 年建成,高七层、面积上万平米,曾是外滩最高建筑。由马海洋行设计、裕昌泰营造厂施工,外观折中主义,正立面巴洛克式,有立柱、券顶等装饰,立面多变,外墙一、二层花岗石面砖,平面回字形,中有天井……
事实上,这些洋人建筑“坚挺”而今充其量100多年而已,这些崇洋媚外者面对世界建筑史实在是数典忘祖!
事实上,中国建筑历史悠久,现存最早且保存完好的房屋建筑,涵盖了汉代的石祠建筑以及元明时期的木构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其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孝堂山,依据祠内题记记载,建造于东汉初年,是我国迄今保存于地面的最早的房屋建筑,1961 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代 姬氏民居,其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市区东北 18 公里的中庄村,建造于至元三十一年与元贞元年交替之年,距今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木结构民居建筑,1996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胡氏民居,其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分为南宅子与北宅子,南宅子是万历年间胡来缙所建的私宅,北宅子是胡忻及其后代的居所,脊榑上有 “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 的题记。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木构体系、连续的发展脉络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不仅是东亚建筑的 “母本”,更以其对自然、社会与空间的独特理解,为全球建筑提供了 “非西方视角” 的智慧 —— 从技术到美学,从单体到群体,它证明了人类建筑文明的多样性,也为当代建筑的 “传统活化” 提供了永恒的灵感。
窃以为,2025年8月10日的《新闻周刊》,白岩松实在应该在“祖宗技艺‘沉睡’房屋‘质次’难题如何破解”的深度遗憾上发挥其作为主持人高度“天赋”而以良知发问——当下四分之一世纪房龄不到的民用建筑物需要“养老”,中华民族建筑的“祖宗技艺”颜面何在?从中国建筑中可见的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团结、凝聚的民族精神到哪里去了?
2025年8月10日的《新闻周刊》倘若有的放矢,是否该在追究房地产商的法律责任上发出一个名牌新闻栏目该有的新闻灵魂拷问?
匆匆于2025年8月10日17时42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