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朋友小李突然在微信上丢来一句:“我想离职了。”
我还没来得及回复,他又补了句:“不过又觉得挺舍不得。”
啊,这熟悉的配方,这经典的职场纠结,多少人听到这话的时候心里都暗暗点了个赞:我也是啊。
小李的故事不复杂。工作第五年,工资还算稳定,领导也没为难他,最大的毛病就是——这工作每天都让他觉得自己在慢性耗命。
早上挤地铁像打怪升级,坐到工位上看着Excel发呆,下午三点开始倒数下班的小时数,到了晚上,又会庆幸自己有一份稳定收入,不用担心明天吃什么。
这就是最典型的职场“想走又不走”的状态:既受够了现状,又害怕变化。
其实啊,这种纠结背后,不止是钱的问题,更是心理的博弈。
第一层,“沉没成本”陷阱。
你会觉得自己在这家公司待了几年,熟悉流程、人脉、工作节奏,跳出去就得从头开始。人是最怕推翻已有秩序的动物,即便这秩序让你痛苦,也会下意识维持它。
第二层,“未知风险”恐惧。
离职就像换城市生活,你不知道新地方是不是更好,也许跳到火坑里?于是很多人会选择:算了,至少现在的坑我熟悉。
第三层,“即时奖励”麻痹。
每个月工资到账、年底发奖金,这些短期的满足感就像给疲惫的自己打一针止痛剂,让你暂时忘了根本问题没解决。
但最要命的是,长期的纠结会让人变得麻木。
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没动力去提升,抱怨归抱怨,日子还是照旧。最开始是怕失业,后来是怕动弹。等哪天公司出事,你才发现自己早已失去了主动选择的勇气。
有个前同事阿峰就是这样。
他在上一家公司干了七年,从一个积极上进的小伙,变成了一个习惯抱怨、但不愿换工作的“老油条”。
直到有一天,公司裁员名单里出现了他的名字。那天他跟我说:“我以为我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走,没想到是公司替我决定了。”
你看,这就是拖延换来的结果——选择权没了。
那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状态?
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总在用“安稳”换“安全感”,却忘了安全感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匹配环境变化的能力。
你不换工作,行业在换;你不学新技能,工具在迭代;你不主动升级自己,总有人会替你做决定。
当然,我不是说大家都要立刻辞职。
真正的聪明人,会在纠结的时候做两件事:
第一,搞清楚自己的“痛点”到底能不能解决。如果只是讨厌领导的某个习惯,那还不至于换工作;但如果你每天都在耗尽自己的热情,那就得考虑了。
第二,把主动权拿回来。在你决定走之前,先提升自己,接触新机会,让“走”是你做的选择,而不是被迫的结果。
有句话我很喜欢:离开一份工作的最好时机,是你还不急着走的时候。
那时候你有余裕挑选、有底气谈条件、不用仓促做决定。反之,如果你拖到被逼无路,往往只能捡最差的选项。
所以,如果你正陷在“想离职又舍不得”的循环里,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是真的还想留,还是只是害怕走?
因为在职场里,纠结太久,本质上也是一种慢性消耗——而消耗到最后,你会发现留与走都失去了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