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调整周期,这已是学界的共识。诸多问题并非一日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解决起来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回顾过去,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强劲的外贸。在那段光鲜的时期,国内市场存在着太多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被议而不决,看不到具有改革意义上的强有力措施。最突出的矛盾是,居民收入在 GDP 中的占比长期不升反降,社会保障体系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外需的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这些矛盾。如今出口增长受限,原本依赖外需的经济模式被迫转向内需,长期被掩盖的问题一下集中爆发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总需求不足的大格局。
![]()
经济学的逻辑是 “平衡”,一旦供需失衡,问题就会如潮水般涌来。产能过剩并不是产品多得没人要了,它的另一面是消费不足,居民收入相对商品供应少了,不平衡了,重建平衡就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麻烦也就在这了,怎么提高,不能指着印钞,基础在企业,且主要是民企,是民企托起了整个民生,民企支持了 85% 以上的城镇就业,它不好,谁也好不了,所以,经济的复苏还是要从企业入手,不能年年指着财政直升机撒钱,财政自己都是入不敷出,要依赖加发超上期特别国债维持正常运转。
修复首先要从企业的利润表和负债表开始,这正是矛盾之处,因为背景是产能过剩,当务之急是出清产能,企业不是在做扩表,而是在做缩表,由此构成了下降螺旋。
![]()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个下降螺旋的形成,起点又回到了财政,财政开支高,在分蛋糕时企业少,财政多,民企又有太多的规则上的不平等,如项目准入、贷款利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都与国企不可同日而语,利润已经挤占到了边际,要想生存下去,唯有压制劳动市场的工资中位线,裁员降薪,决定了中国劳动力价值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社会财富的创造形成缺口,消费降级了。
![]()
这并非良性循环,企业利润到了边际,负担过重,无力提高居民收入,居民收入低了,商品要低价争夺客户,企业更卷了,这就是政策为什么会提出反内卷,因为卷的经济学表达是非正向的螺旋。而根源是企业与居民收入受到了双重挤占,卷是边际效用的无奈。
面对下降螺旋,总得有个环节先松绑,或者发钞,直接提高居民收入,或者让出企业的盈利空间,前者是入重症室时的强心针,后者是百年养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