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万象硬核
编辑|万象硬核
«——【·前言·】——»
2025年7月底的一天,一位长期投身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志愿者来到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寻找当地的野生植物资源。
突然,在一处沼泽地旁,他看见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植物,它们每一根都精神抖擞地挺立着,节稍呈现出淡淡的紫红色,非常特别。
这位志愿者从事监测工作多年,对朱湖湿地的常见植物早已了然于心,但却觉得眼前的这片植物十分陌生。
他十分好奇,于是就拿出拍摄设备拍下了一些图片,然后将图片传给了业内的一位专家宁教授,想要确定它们的身份。
很快宁教授就给出了自己的判断结果:这是一种非常珍贵的野生植物,有着很高的医用价值。
而且因为它的药用价值非常高,所以它还被人们称为朱湖区的“冬虫夏草”。
因为它对自己生活的环境非常挑剔,比如如果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之类的东西,那么就会造成这种植物根本无法生长。
所以这次它出出现在朱湖国家湿地公园意味着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如今已经出现了改善。
听说朱湖出现了这种植物之后,一位居住在附近的已经70多岁的居民老周说:自己小时候放牛曾经见到过这种植物,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再见到了。
没想到过了50多年,如今自己又一次见到了这种植物。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植物这么珍贵呢?
«——【·珍贵的地笋·】——»
这种植物叫做地笋,是唇形科地笋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从整体高度来看,地笋通常能长到60-170厘米,身姿挺拔,在湿地的植物群落中,显得颇为突出。
它的根茎是其在地下的“秘密武器”,根茎横走于土壤之中,犹如一条条潜伏在地下的蛟龙。
根茎上有着明显的节,这些节就像是生命的节点,在每一个节上,都生长着密集的须根,如同无数只小手,紧紧抓住土壤,为植株汲取养分和水分。
而根茎的先端则肥大,呈现出圆柱形,在节上,还长有鳞叶以及少数须根。
有时候,根茎还会侧生出带有肥大鳞叶的地下枝,这些地下枝进一步拓展了地笋在地下的生存空间,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
地笋的茎直立向上生长,形状为四棱形,这种独特的形状赋予了茎更强的支撑力,使其能够稳稳地承载起植株的上部结构。
茎上具有凹槽,这些凹槽不仅增加了茎的表面积,有利于气体交换和水分蒸发,还为茎增添了一份独特的美感。
一般情况下,地笋的茎不分枝,呈现出简洁而流畅的线条。
茎的颜色多为绿色,这是大自然赋予植物的常见保护色,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周围的环境。
然而,在节上,茎常常会略带紫红色,就像是给绿色的茎带上了一个个紫色的手环,为其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茎的表面通常无毛,触感光滑,但在节上,有时会疏生着一些小硬毛,这些小硬毛虽然细微,但却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能够防止一些小型昆虫的侵害。
地笋的叶子具有极短的柄,甚至近乎无柄,直接生长在茎上,呈长圆状披针形,稍微有些弧弯,就像是一把把细长的宝剑。
叶子的边缘带有锐尖粗牙齿状的锯齿,这些锯齿不仅为叶子增添了一份独特的质感,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自身的作用,让一些食草动物望而却步。
叶子的两面或上面呈现亮绿色,富有光泽且无毛,摸起来十分顺滑。
地笋的轮伞花序没有花梗,呈轮廓圆球形,许多花朵密集地生长在这个圆球形的花序中,形成了一个热闹而繁华的花的世界。
花序下方有小苞片承托,这些小苞片为披针形或卵圆形,先端像刺一样尖锐,边缘长有小纤毛。
花萼是钟形,长约3毫米,两面都没有毛,外面有腺点,花萼具有5枚萼齿,呈披针状三角形,先端有刺尖头,边缘也有小缘毛,它们紧密地围绕着花蕊,为花朵的发育提供了保护。
当地笋完成了授粉过程,就会迎来果实的生长。
它的果实为小坚果,呈倒卵圆状四边形,颜色为褐色,果实的边缘加厚,就像是给果实穿上了一层坚硬的铠甲,保护着里面的种子。
果实的背面平坦,腹面有棱,还带有腺点,这些腺点可能在果实的传播过程中起到吸引动物的作用,帮助地笋将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繁衍后代。
地笋的花期一般在6-9月,果期则在8-11月,在这个时间段里,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开启新的生命旅程。
地笋比较喜欢生长钻海拔320-2100米的区域,这里的有一些沼泽地、水边、沟边等潮湿处,是它们十分喜欢的地方。
地笋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较为广泛,几乎跨越了大半个中国。
从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到华北地区的河北、山东,再到西北地区的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都能发现地笋的踪迹。
地笋的药用价值极高,其地上部分和根茎皆可入药,堪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泽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酚酸类化合物等,这些成分可能是其发挥药用功效的物质基础。
地笋不仅是一味良药,还是一种美味的食材,是药食同源的野菜珍品。
其嫩茎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比如淀粉、蛋白质、矿物质元素和泽兰糖等物质。
晚秋以后,地笋的地下膨大洁白色的匐匍茎成熟,此时采挖出来的地笋,因形状口味如小竹笋,故而得名。
地笋的地下茎可以鲜食,其口感清甜脆嫩,十分好吃。
朱湖湿地地笋的重现,是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保护工作可以松懈。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朱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好,更多的珍稀动植物将会在这里繁衍生息,而地笋这一“湖乡珍宝”,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绽放光彩,见证朱湖湿地生态保护工作的丰硕成果。
参考:
湖北日报《孝南:时隔50多年,珍稀植物地笋再现朱湖湿地》2025-8-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