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察觉到,中国电影里头基本上很难看到有关于印度的历史题材?
这让不少印度网友很是发愁——毕竟两国历史交集不少,按理说应该能编出不少故事才对。
前阵子我在一个国际影视论坛看到一个热门帖子,标题是“为啥中国电影很少拍和印度相关的历史故事?”
帖子下面的评论区,不仅有印度网友的困惑,还杀出来一群俄罗斯网友,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让人笑到喷茶。
![]()
印度网友:是题材不够吸引人吗?
印度网友的第一个猜测,是中国电影市场更偏向本土历史与文化叙事。
他们觉着,中国导演更乐意去拍像三国、抗战、武侠、玄幻这类有着固定观众群的题材。
“也许是怕观众不熟悉印度背景,看不懂细节吧?”一位印度网友认真分析道。
还有人猜测,是不是因为题材太敏感,涉及外交与政治,所以不适合搬上银幕。
这种猜想也符合常理,毕竟一涉及国家关系,影片就不只是单纯的娱乐东西了。
![]()
中国网友:不是不能拍,而是没必要拍
在评论区,一些中国网友的回答很直接:“不是不能拍,而是没必要拍。”
她们解释,中国电影行业资源有限,大规模制作大多都用在能受欢迎、有很多观众的类型影片上。
和花几亿拍个外国观众可能不感兴趣的题材相比,还不如弄个能在春节档大卖的喜剧。
还有人开玩笑说:“要是真要拍摄,大概也就只能在纪录片里出现几分钟,接下来就没了。”
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说出了一个现实:市场导向是选电影题材首要考虑的。
俄罗斯网友的神评论:时间太短了
![]()
真正让评论区沸腾的,是一位俄罗斯网友的留言:
“不拍的原因很简单——故事时间太短了,不够拍一部电影。”
短短一句话,瞬间收获几千点赞和一大堆笑哭表情。
虽然这是个调侃,但它之所以能火,就是因为幽默感和“懂的人自然懂”的那种心照不宣。
电影之外的文化选择
其实冷静想一想,中国和印度在影视文化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
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凭借着歌舞、浪漫以及长篇叙事而为人熟知,通常时长从三小时起;
中国商业影片追求的是节奏紧凑、特效精良、节假日集中上映,来拉动票房增长。
这类区别说明,就算有历史上的交集,也很难找到让两国观众都能产生共鸣的叙事方式。
监制和制片人会先选容易被市场接受的题材,这也是商业规则。
![]()
我们真正该想的
我觉得印度网友的困惑还挺有意思的,这体现了不同国家观众对彼此文化产品的期望和误解。
我们总以为电影是“拍给全世界看”的,但实际上,大多数电影首先是拍给本国观众看的。
也许等到中印之间在文化、科技、经济上的交流更频繁,出现跨国合拍片、联合制作的大项目时,我们才能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些被搁置的故事。
到那时候,可能会发现,不是没人想拍,而是还没到合适的时候。
#影视趣闻 #文化差异 #网友评论 #国际观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