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水长安”与“七丘罗马”分别是古代中国长安和古罗马城的重要地理特征,长安城建在水边,罗马城却建在山丘上。
一、“八水长安”和“七丘罗马”的名称由来
两者的名称均是对城市核心自然环境的凝练,既反映了地理特征,也承载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
1.八水长安的名称由来
“八水”指环绕古代长安城(今西安)的八条河流,其名称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文献。
具体为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其中渭河是最大的干流,其他七条为支流,或直接汇入渭河,或流经长安周边形成水网。
![]()
汉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首次提到“八川分流”(“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这里的“八川”即后世所说的“八水”。因这八条河环绕长安,形成“八水绕长安”的地理格局,故得名“八水长安”,既体现了长安水系的丰沛,也成为其作为古都的重要自然标识。
2.七丘罗马的名称由来
“七丘”指古罗马城最初建立时依托的七座山丘,名称源于罗马建城的地理与传说。
七座山丘分别是帕拉蒂尼山、卡皮托利尼山、奎里纳尔山、维米纳尔山、埃斯奎利诺山、西里欧山和阿文提诺山。其中,帕拉蒂尼山被认为是罗马城的起源地——传说中罗慕路斯在此建立了罗马城,其他山丘则在后续发展中逐渐被纳入城市范围。
随着罗马城的扩张,这七座山丘成为城市的核心地形,“七丘”不仅是地理概念,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如代表罗马的神圣与永恒),“七丘罗马”的说法由此流传,成为罗马城的经典代称。
![]()
二、两座城市选址的综合考量
长安(今西安)与罗马作为古代两大文明的中心,其选址差异反映了各自地理环境、军事防御、经济需求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1. 地理环境与水资源利用
长安:依水而建,农业与漕运需求
长安位于关中平原,被渭河及其支流(泾、渭、灞、浐、沣、涝、潏、滈“八水”)环绕,水源丰沛。这些河流不仅提供饮用水,还支撑了发达的灌溉农业,如郑国渠、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天府之国”。此外,隋唐时期通过漕渠(如广通渠)连接黄河,确保南方粮食北运,维系都城物资供应。
罗马:台伯河与七丘,防洪与防御并重
罗马建在台伯河东岸的七座山丘上(如帕拉丁山、卡匹托尔山),最初是为了避免洪水侵袭(台伯河汛期易泛滥),同时高地利于防守。尽管罗马依赖台伯河的水运(连接地中海贸易),但城市核心建于高地,以减少水患风险。
2. 军事防御考量
长安:平原筑城,以水系为屏障
关中平原四面环山(秦岭、陇山等),本身易守难攻,而“八水”形成天然护城河,辅助防御。隋唐长安还通过城墙、坊市布局强化安全,但主要依赖外围地理屏障。
罗马:山丘据险,易守难攻
七丘地形使罗马在早期部落战争中占据优势,如卡匹托尔山三面悬崖,成为最后的防御据点(如高卢人入侵时坚守于此)。山丘间的低地后期通过排水技术(如克洛卡马克西玛下水道)开发为居住区。
![]()
3. 经济与文化因素
长安:农耕文明与漕运枢纽
中国以农业立国,长安的水系支持了密集的农耕经济,同时漕运体系(如大运河)连接全国,巩固中央集权。
罗马:贸易与军事扩张
罗马虽依赖台伯河贸易,但早期更注重军事扩张(如萨宾战争),山丘布局适合驻军和控制周边。后期通过道路网(如阿庇亚大道)和港口(如奥斯蒂亚)扩展经济,而非完全依赖水系。
4. 宗教与象征意义
长安:水系与“天命”观念
渭河被视为“华夏母亲河”,周秦汉唐的建都均强调“负山面水”的风水格局,如汉昆明池象征“天河”。
罗马:山丘与神圣边界
罗慕路斯建城时犁出“曼杜斯沟”,划定神圣边界,七丘成为宗教与政治中心(如卡匹托尔山朱庇特神庙)。
三、长安和罗马的选址差异,本质上是由两地自然环境、文明需求和历史背景共同决定的,核心在于如何适应地理条件并服务于城市发展
![]()
1.长安选在水边:生存与发展的双重需求
农业根基: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依赖灌溉农业。“八水”(渭、泾、沣、涝、潏、滈、浐、灞)提供了稳定水源,支撑了人口增长和粮食生产,这是农耕文明的命脉。
交通与防御:河流既是天然运输通道(如渭河连接黄河水系),又能作为防御屏障。同时,关中平原四周有山脉环绕,内部水系密布,形成“易守难攻”的格局,兼顾了安全与发展。
城市布局需要:水源是大型都城的必备条件,长安作为多朝古都,人口峰值超百万,日常用水、手工业(如冶铸、纺织)都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
![]()
2.罗马选在七丘:避水与防御的现实选择
防涝需求:罗马位于台伯河畔,但该河夏季易泛滥。七座山丘(如帕拉蒂尼山、卡比托利欧山)地势较高,可避免洪水侵袭,这是最直接的地理适应性选择。
防御优势:丘陵地形便于构筑防御工事,早期罗马面临周边部落威胁,山丘上的聚居点易守难攻,逐渐形成城市核心。
地形利用:罗马的山丘并非孤立,之间有山谷相连,随着城市扩张,山丘与谷地逐渐融合,形成独特的“山城”格局,既保留了安全优势,又便于内部交通。
简言之,长安依水是农耕文明对灌溉、运输的依赖,罗马据丘是应对洪水与防御需求的结果,两者都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典型案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