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一直想攒一套新世纪大众哲学的丛书,想达到的效果是每读完一本都能增加一条感知世界的触角(好像有点克系了……),《植物生命》就是这套东西的第一本。如标题所示,这是一本从形而上学角度理解植物的书。想象一下你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挣脱出来,一半的身体努力向地里钻,去感受地球的脉搏,另一半的身体拥抱着太阳、从这个大火球当中汲取能量。你立于大地之上,把自己暴露给一切,在你身边有无数奔跑、跳跃、飞翔、遨游的生命,它们都在贪婪地吞吐者你的气息——如果你是这样的生命,你会对世界有怎样的理解?这本小书想聊的就是这件事。
多说两句学理上的东西呢,作者科恰的问题意识显然是从海德格尔、拉图尔延续下来的,但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也完全没问题,毕竟我也不是很熟拉图尔(摊手),希望这本小书能让你有所收获,如果还能有乐趣就更好了~
![]()
生命领域的延展
同几乎所有其他生命一样,植物生活在距离人类世界十分遥远的地方。这种隔离并不是简单的文化错觉,它有着更深刻的本质,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新陈代谢。
几乎所有生命体的生存都仰赖于其他生命体的存在:任何形式的生命都要求这个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一些生命。人类需要动物和植物来创造生命。而高等动物如果不靠进食来互换生命,它们也无法存活下去。活着,本质上就是依靠他者的生命而活:活在他者建构或创造的生命中,也通过这些生命而活。生命领域存在一种寄生现象,一种普遍的同类相食:生命以自身为养料,意识不到它需要其他形式和模式的存在。仿佛生命最复杂、最环环相扣的形式从来都只是一个庞大的宇宙级同义反复:它以自身为前提,也仅以自身为结果。这就是为什么生命似乎只能从自身出发来解释自己。而植物,它们是生命的自我指涉性(autoréférentialité)中唯一的缺口。
![]()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生命似乎从未与无生命的世界发生过直接关系:因为任何生命存在的初始环境都是由同种或异种的生命个体所构成的。生命似乎理应是其自身的环境,是其自身的场所。但唯有植物违反了这条自我包含(auto-inclusion)的拓扑规则。它们不需要以其他生物为媒介就能够存活。它们对此也毫无兴趣。它们只需要这个世界,只需要由最基本要素组成的现实:石头、水、空气、光。在更高级的生命形式寓居其中之前,植物就看到了世界,看到了以最古老形式存在着的实在(réel)。或者说,它们在其他有机体尚未抵达的地方发现了生命。它们将接触到的一切转化为生命,它们让物质、空气和阳光成为其余生物寓居的空间,成为一个世界。自养(autotrophie)——米达斯般的供养之力被赋予了这个名字,能够把生命接触到的一切以及生命自身都转变成养分——不单单是一种彻底的食物自治,更是植物所拥有的转化能力,它们能够把宇宙中分散的太阳能转化为有生命的躯体,能够把世界上扭曲、杂乱的质料转化为连贯、有序和统一的现实。
正是植物“创造了世界”,所以我们应该把“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抛给植物。对于绝大多数有机体而言,世界是植物生命的产物,是植物自远古以来对这个星球进行殖民的结果。不仅“动物有机体完全由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所构成”,而且“高等植物占据着地球上真核生物量的90%”。我们身边所有的物品和工具都来自植物(食品、家具、衣服、燃料、药物),但更重要的是,所有高等动物(具有需氧特征)的生命都以这些存在者的气态有机交换物(氧气)为养料。我们的世界首先是一个植物性事实,其次才是动物性事实。
![]()
对植物而言,生命始于将自身定义为生命体的循环,也正因如此,生命的构成才会基于形式的传播,基于种、界和生命模式的差异。植物不是中介者,不是生命与非生命、精神与物质之间的宇宙阈限的施动者。它们来到陆地并且不断繁殖,由此产生的大量物质和有机物,使高等生命得以形成并获得营养。但是它们也彻底改变了我们这个星球的面貌:多亏了光合作用,我们的大气层中才有了如此丰富的氧气;同样,多亏了植物及其生命,高等动物有机体才能生产出自身生存所需的能量。正是通过和借助植物,我们的星球才产生了自己的大气层,才能让覆盖在其表皮上的存在者进行呼吸。植物生命是一种运转着的宇宙演化学,是我们宇宙连绵不绝的创生(genèse)。在这个意义上,植物学应该恢复一种赫西俄德式语调,将所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生命形式描述为非人的、物质的神灵,一群无须通过暴力就可以创造新世界的家养型泰坦。
![]()
从这个角度看,植物动摇了近几个世纪以来支撑生物学和自然科学的支柱之一:环境优先于生物,世界优先于生命,空间优先于主体。植物以其历史与演化,证明了生物可以创造自己生活的环境,而不是被迫适应环境。植物永久性地改变了世界的形而上学结构。它们引导着我们把物理世界视作所有物的总和,视作包含了过去、现在和将来所有事物之整体的空间:物理世界是不再有任何外部性的明确界域,是绝对的容器。植物既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又是世界的内容,在使这个世界成为可能的同时,植物也摧毁了看似统治着宇宙的拓扑等级制度。它们证明了生命就是在打破容器与内容之间的不对称性。有了生命,容器就寓于内容之中(因此也被后者所包含),反之亦然。这种双向嵌套的范式正是古人所谓的灵气(pneuma)。呼气、吸气,其实就意味着这种体验:包含着我们的空气,成为了我们的内容;相反,之前在我们体内的内容,变成了我们的容器。吐纳气息,意味着沉浸在一种穿透我们并以同样的强度被我们所穿透的介质之中。植物把世界转变成关于呼吸的现实。正是从生命赋予宇宙的这种拓扑结构出发,我将在本书中尝试描述“世界”这个概念。
![]()
植物生命:混合体的形而上学
作者:[意]埃马努埃莱·科恰
出版时间:2025年8月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民说
作者简介:
埃马努埃莱·科恰(Emanuele Coccia),意大利哲学家,现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时尚与生态学,著有《蜕变》《感性生命》等。
译者简介:
傅小敏,先后就读于复旦大学、巴黎第一大学,主要从事当代艺术的理论研究与策展实践,著有《巡礼之年:从巴黎出发》。
内容简介:
我们很少谈论植物,也忘记了它们的名字。哲学总是忽视它们,甚至生物学也认为它们是生命之树的简单装饰。然而,植物赋予地球生命:它们创造了环绕我们的大气层,它们是我们赖以维生的氧气的源头。
植物体现了生命所能与世界建立的最为密切和基本的联系。从叶、根和花的视角来看,世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的集合,或包含一切的普遍空间,而是总体的大气、气候,是一种真正的混合形而上学之所在。
不同于讨论自然和宇宙的思想惯例,科恰将无限小与无限大结合在一起,创造性地阐释了植物的哲学意涵,进而重新定义了人类在生命领域中的位置。
- End -
![]()
成为更好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