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江蓼沿乡的竹林里,1.
3万亩“六月麻笋”正进入盛产期。
8月7日天刚亮,村民林华同扛着锄头钻进溪东村竹林。他蹲在草丛边,指着刚冒头的笋尖:“这棵最嫩,带着泥的鲜。”锄头刨开土,斩断根系用力一撬,翠绿笋壳裹着粗壮笋身出土。
作为乡四大笋产品之一,这笋个头大、水分足、口感脆滑。“种两年就能收,比冬笋春笋强多了。
”林华同擦把汗直起腰。
冬笋藏土里难挖,价格还高;春笋雨水多易空心,吃着发涩。“六月麻笋”不一样,天热长得快,采着省劲,清炒炖汤都清甜。
溪东村支书郑家昌说,这笋农历五月到八月长,眼下味儿最正。
好山好水出好笋,村边兰水溪水汽足,土壤肥,麻竹成片长。自然条件好,产的笋更受市场待见,成了村民的“增收宝贝”。蓼沿乡的产业不止这一项,脐橙680亩,油茶2万亩也在长。
“一村一品”“多品共生”,规模大了,路子也宽了。
绿水青山咋变金山银山?
看这漫山的笋和果,答案就在土里。
有人犯嘀咕:种这么多,销路能跟上不?
去年麻笋收购价每斤2.8元,比前年涨了0.3元,贩子抢着收。
“今年产量预计增15%,合作社早联系好电商和加工厂了。
”郑家昌摸了摸笋壳,眼里带笑:“愁的不是卖,是不够卖。”可也得防着风险,比如极端天气,比如市场波动。
“去年台风‘小桃’刮过,竹林倒了百来亩,损失不小。
”林华同蹲在新栽的竹苗旁:“今年得把防台风的坎儿迈过去。”特色产业要走远,光靠老天爷不够,技术和销路得双保险。
眼下乡农技站常来指导,教防病虫害,教科学施肥。
“以前靠经验,现在看数据,笋长得更齐整,毛病也少了。”从挖笋到卖笋,从种竹到护林,村民的腰包慢慢鼓起来。去年全乡麻笋产值超2000万,占农业收入的三成多。
“以前靠打零工,现在在家门口挖笋,一年多挣万把块。”58岁的林婶背着竹篓路过,笋尖从篓口探出来,嫩得滴翠。乡村振兴咋干?
看看这漫山的“六月麻笋”,答案挺实在。想知道更多山间宝贝咋变钱?
点关注,咱接着唠。
注:具体产销数据以当地最新公布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