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认为,“愚蠢的见识”或“认知的低下” 并非源于智力低下,更多是源于傲慢、思维的懒惰、偏见的固化与认知的封闭。
罗素在其一系列的著作中,通过朴素的逻辑和可操作的方法,引导人们摆脱认知偏见与思维盲区:
![]()
1、亲自观察,破除“自以为是”、盲目迷信权威的习惯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
罗素以亚里士多德误判“女性牙齿少于男性”为例,指出许多人认知狭隘、时常犯错的根源并非是智力低下,而是自以为是或盲目迷信权威,拒绝通过简单的直接观察亲自验证。
罗素强调:不要盲目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
即使连亚里士多德这样知名的智者有时也会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何况普通的权威、特别是一些时常喜欢跨领域评论的权威们。
自以为是是阻碍洞察真相、认知提升的最大障碍之一,优秀的市场和产品经理,往往直接接触市场和客户,亲自了解市场、客户需求和痛点、客户使用习惯,而非轻信权威、报告或数据。
![]()
2、觉察自己的情绪变化。情绪是认知的警报器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
罗素认为,愤怒等极端情绪时常常意味着理性缺位。愤怒往往暴露了自己的证据缺失,而怜悯则指向自己的确信。
真理往往掌握在极少数的人手中。罗素提醒人们:明白事理者承认许多问题无解,要时常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而非继续排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观点。
![]()
3、主动接触对立的观点,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
你之所以看到,正是因为你想看见。
人们时常基于自己的立场、经验、固有偏见和认知,有选择地接收与自己一致的信息和观点,而习惯性地排斥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从而被困于自己亲手打造的信息茧房当中,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偏见。
而索罗斯等知名成功人士则更多地关注与自己不一致的信息和观点,因为他们深知:真正能够拓展自己认知边界的,往往是与自己不一致的信息和观点。
![]()
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
罗素建议人们多倾听不同的观点、多与不同的圈子交往,并强调:“若觉得对方疯狂,需牢记对方也如此看你。”
![]()
人会做某些事情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是对的,但往往这些事情恰恰是他最应该避免的。
尼采的这句警句也揭露了人类最隐蔽的陷阱——认知自欺。直指人类认知与行为之间的深层矛盾:人们赖以行动的 “正确性” 判断,往往最有可能成为束缚甚至伤害自己的枷锁。
自我是一个人最大的枷锁,提升认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觉察并超越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偏见等自我束缚,从而不断打破自我局限,超越自我。
![]()
4、与自己为敌,在想象中不断挑战自我
设想一下自己在与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
罗素强调:真正的理性是能与自己为敌。他以甘地批判工业革命为例,提倡人们通过想象性的对话检验自身观点。这种方法迫使自己审视论据漏洞,即使未改变立场,也能减少自己的武断。
![]()
5、以更高的视角,根治自己的傲慢
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
傲慢是人们认知狭隘、见识愚蠢的根源。
罗素提倡人们通过以更高的视角,仰望星空,意识到自己的渺小,持谦逊的心态,根治自己的傲慢。
![]()
6、反思自己的已知
“已知” 指的是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观念、思维模式和偏见等,它们构成了人们理解世界的 “框架”。
但“已知”在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同时,却往往又构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滤器和框架,阻碍了人们认识的跃升。
我们常问,是否知道这个或知道那个,但我们没有问过“知道”本身是什么 。罗素强调:人们要时常对自己的“已知”进行反思、甚至质疑。
![]()
唯有意识到 “自己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甚至 “可能是错的”,才能发现更多的“未知“。
正如罗素所言:这个世界的问题在于聪明人充满疑惑,而傻子们坚信不疑。
避免愚蠢和无知,始于承认自己可能是那个“傻子”,这种自觉的谦卑,恰是智慧和认知提升的关键。唯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才能超越有限的“已知”,探索无限的“未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