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聚光灯下的《中国诗词大会》舞台,一个16岁的上海女孩轻启朱唇:“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两千多首诗词在她脑中如星河璀璨,出口成章的气度与超越年龄的从容,让她如一颗新星划破夜空,毫无悬念摘得第二季总冠军桂冠。
这位横扫百人团的少女,名叫武亦姝。她让“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古语变成鲜活的画面,无数观众惊叹于她古典底蕴的同时,更惊讶于她另一个身份,顶尖名校的理科学霸。
![]()
当高考放榜,武亦姝以613分(上海卷,折合全国卷约695分)叩开清华大学大门时,公众对她的期待达到顶峰。更令人意外的是,手握北大保送资格的她,竟主动放弃这条捷径:“高考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历练石,我想考进清华。”面对质疑与不解,她只淡然回应:“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人们纷纷猜测这位理科尖子将投身计算机或前沿科学领域。然而2019年秋,踏入清华园的她,却走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新雅书院。
![]()
这所书院以“文理融通”著称,新生入学不分专业,需广泛涉猎数理与人文学科。一年后,当同窗们纷纷选择金融、计算机、电子工程等热门方向时,武亦姝递交的专业志愿表上,赫然写着: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儿童文学方向)。
在质疑声中坚守孤灯
“文科就业难、收入低”,当这样的观念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教育共识时,武亦姝从理科高地转向文学深谷的选择,瞬间激起千层浪。
物理化学成绩优异的她,本可轻松踏上“前途光明”的理工赛道,却偏偏选择了一条被世俗贴上“性价比低”标签的道路。
![]()
惋惜声、质疑声接踵而至。有人痛心她“浪费天赋”:“以她的数理能力,完全能在科技领域大放异彩!”;有人忧虑她的未来:“文学研究能有什么价值?以后找工作怎么办?”。
更有自媒体尖锐指出:“英语专业就业面窄,考公岗位少,不是当老师就是转行”。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依然回响的当下,她的选择宛如逆流孤舟。
面对喧嚣,武亦姝再次选择沉寂。自诗词大会惊艳亮相后,她主动褪去光环,消失在公众视野。十年间,当“网红”“学霸人设”成为流量密码,她却在清华的图书馆里埋首故纸堆,在未名湖畔咀嚼文字肌理。直到2025年盛夏,一则消息如石子入湖,武亦姝即将远赴牛津大学攻读文学博士。
![]()
她的清华毕业论文题目同时曝光:《水上书:<小团圆>中的“含蓄”美学及其局限》。聚焦张爱玲这部半自传体小说,她以细腻笔触剖析文字背后的美学困境。
从《诗经》到《小团圆》,从飞花令少女到文学研究者,十年沉淀终见回响。当众人以为她早已“泯然众人”,她却用一封牛津录取通知书,宣告自己对文学的初心从未动摇。
![]()
当“唏嘘”成为话题旋涡
2025年夏末,牛津大学官网的博士录取名单上,“Wu Yishu”的名字悄然出现。消息传回国内,瞬间点燃沉寂已久的舆论场。人们为她能进入世界顶尖学府深造而赞叹,然而,当她的研究方向被披露,“儿童文学与情感教育研究”,时,不少声音却透出了明显的失望与不解。
“顶尖名校的理科状元,最后去国外研究儿童文学?”、“清华毕业去牛津读博,结果专业这么‘冷’?”、“十年磨一剑,就磨出个这?”……类似的评论在社交平台上并不罕见。
![]()
在许多人看来,顶着“才女”光环、拥有顶尖智识的武亦姝,其学术道路似乎理应通向更“宏大”、更“硬核”、更“实用”的领域,前沿科技、经济金融、国际政治。选择儿童文学,尤其还是侧重情感教育的研究方向,在功利主义盛行的评价体系中,显得过于“柔软”甚至“边缘”。
这巨大的反差感,正是“唏嘘”一词的来源。公众记忆里那个在诗词擂台上意气风发的少女,那个放弃北大保送执意高考的倔强女孩,似乎与眼前这位即将远赴英伦、埋首于童话绘本与青少年读物的博士生形象,产生了某种错位。人们习惯性地用世俗的标尺去丈量天才的选择,却忘了追问她内心的罗盘,究竟指向何方?
![]()
张爱玲的“含蓄”与儿童的心灵
要理解武亦姝的选择,或许需要回到她在清华的深耕之地。她的本科毕业论文,《水上书:<小团圆>中的“含蓄”美学及其局限》,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这篇聚焦张爱玲晚年重要作品的论文,没有追逐宏大叙事或理论时髦,而是沉潜于文本的细流,敏锐地捕捉到张爱玲文字中那种欲言又止、曲折幽微的“含蓄”表达。
![]()
她探讨的不仅是技巧,更是这种美学背后深藏的情感困境与沟通壁垒。张爱玲笔下那些未能言明、或刻意遮掩的情感创伤,那些在亲密关系中因“含蓄”而产生的误解与疏离,何尝不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困境?而武亦姝选择继续深造的儿童文学与情感教育研究,恰恰可以看作是她学术思考的自然延伸与积极转向。
如果说对张爱玲“含蓄”美学的研究,是在剖析成年人世界里复杂幽暗的情感表达困境;那么对儿童文学与情感教育的关注,则是试图在生命的起点处寻找答案。
![]()
儿童文学是塑造心灵、理解情感的初始密码。优秀的童书如何帮助孩子认知自我、理解他人、表达情感?文学阅读如何在潜移默化中构建健康的情感模式?这些正是武亦姝未来研究的核心命题。
她试图溯流而上,在情感的源头处探寻沟通的可能。从解构成年世界的表达困境,到构建童年时期的情感基石,这条路径清晰展现了她对“人”本身持续而深切的关怀,文学于她,并非阳春白雪的消遣,而是理解人性、疗愈心灵的重要途径。
十年沉寂,只为奔赴心之所向
十年光阴,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足以让无数“网红”昙花一现,归于沉寂。而武亦姝,这个曾经站在流量巅峰的少女,却主动选择了漫长的沉淀。
![]()
从诗词大会的璀璨舞台,到清华图书馆的静谧角落,再到即将踏上的牛津求学路,她的每一步都远离喧嚣,指向内心的笃定。
这十年,她没有利用盛名去参加综艺、代言广告、出版速成“秘籍”,而是像一名真正的学徒,在文学的世界里默默耕耘。在清华新雅书院,她经历了严格的通识教育洗礼,在文理交汇处拓展视野;在世界文学与文化实验班,她系统钻研文学理论与批评方法;她的毕业论文,则展现了扎实的文本细读能力和独到的学术眼光。这份沉潜的定力,在浮躁的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
面对牛津博士研究方向引发的“唏嘘”,武亦姝依然保持着惯有的低调,没有急于辩解。但她的行动本身已经是最好的回答。
![]()
从放弃北大保送选择高考历练,到拒绝热门理工专业投身文学,再到选择儿童文学这一“非主流”研究领域,她的人生轨迹始终透着一股“反潮流”的清醒。她似乎从未被外界的期待和世俗的标准所裹挟,而是清晰地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召唤,并愿意为之承担选择带来的所有目光与议论。
当众人还在用“值不值”、“有没有用”的尺子丈量她的选择时,她早已收拾好行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
![]()
牛津古老的图书馆里,等待她的将是格林童话的深意、安徒生笔下的隐喻、以及全球范围内儿童情感教育的前沿探索。那条被她选定的、看似“冷清”的学术小径,正通往她热爱的、关乎心灵成长的广阔天地。
十年沉寂,不是消失,而是扎根。当牛津的晨雾再次升起,那个曾经吟诵“七月在野”的少女,已准备好在世界学术的殿堂里,继续掌舵自己的文学方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