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CCS产线中,焊接、检测、搬运、装配等环节往往各自独立运行。虽然每个环节都能完成任务,但彼此之间数据不互通、信息不共享,导致工艺优化慢、质量波动大、生产响应迟缓——这就是制造业常说的**“工序孤岛”**现象。
然而,随着储能、动力电池等行业向更高精度、更快节拍、更低成本发展,打破工序孤岛,实现数据互通,已成为产线升级的必答题。
01 工序孤岛的隐形成本
在缺乏数据互通的产线上,常见的生产痛点包括:
缺陷滞后发现:焊接质量问题直到成品检测才被发现,返工成本高。
工艺调优被动:设备参数调整依赖人工经验,试错时间长。
生产节拍不稳定:不同工序节奏不同步,产线存在等待与堆积。
追溯链条断裂:批次追溯需要人工翻查纸质记录或离线数据。
这些问题并非单一环节的故障,而是信息断点带来的系统性低效。
02 数字化互通的核心思路
易视精密在多个CCS项目中提出了“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数据互通路线*:
关键节点数字化
对焊接参数、激光功率、轨迹偏差、检测结果等核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
跨工序数据打通
通过产线中枢系统,让焊接、检测、搬运等设备共享实时状态和质量数据。
闭环优化机制
将检测结果实时反馈到焊接控制系统,实现自适应调参。
这样,产线不再是“多个独立工位的集合”,而是一个动态响应、自动调优的整体系统。
03 真实案例:从滞后质控到实时闭环
在某大型储能PACK项目中,易视为客户部署了全流程数据互通方案:
视觉检测系统实时输出焊缝缺陷位置与类型;
工艺控制系统接收缺陷信息后自动调整激光功率与轨迹;
生产调度系统根据节拍波动动态分配任务。
结果:
焊接不良率下降 28%
节拍波动减少 60%
工艺调试时间缩短 一半以上
04 蝶变的意义:不仅是提效
数字化互通不仅让CCS产线更高效,还带来长期竞争力:
可持续优化:生产数据积累可为工艺升级提供依据;
柔性应变:能快速切换多规格、多工艺的生产任务;
全链可追溯:从单个焊点到整包产品,实现秒级追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