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几天,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显示:
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及相关责任人员,存在报送的报告中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客户信息不真实、产品宣传材料不合规、虚假列支费用、违规大幅虚增偿付能力、违规运用资金造成重大损失等违法违规行为。
金融监管总局对华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吊销业务许可证,对李飞、赵子良、彭晓东等 23 名相关责任人警告并罚款共计 232 万元,对李飞、彭晓东终身禁止进入保险业!
1.
曾几何时,华夏人寿在中国保险界那可是响当当的存在,堪称行业的中流砥柱。
谁要是在几年前提到华夏人寿可能会出问题,那简直就像说太阳会从西边升起一样,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然而,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在 2025 年这个看似平常的夏天,华夏人寿却轰然倒下,其保险业务许可证被吊销,一夜之间黯然退场,令人唏嘘不已。
要知道,仅仅在几年前,华夏人寿的年收入还曾冲破 2600 亿大关,稳稳占据着保险市场前三的宝座。
那时,公司的董事长李飞,在业界被视为传奇人物,备受尊崇,被众人捧上了神坛。
可世事无常,怎么仿佛只是一眨眼的工夫,这座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大厦,就经历了从崛起、辉煌到迅速崩塌的全过程?
很多人对保险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存钱保障层面。
但华夏人寿在董事长李飞的带领下,却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 “歪路”,那就是所谓的 “资产驱动负债” 模式。
简单来说,这种模式就像是把一家本应稳健经营的保险公司,变成了一个疯狂的赌场。
而且是那种只想着吸纳资金,却不考虑合理回报和风险控制的赌场。
第一步,华夏人寿推出了收益率高得离谱的理财型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就如同诱人的香饵,被毫不吝啬地抛向市场。
普通老百姓一看,这些理财型保险的收益率比银行存款高太多了,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条快速致富的捷径。
于是,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保命钱,如同潮水般涌入华夏人寿。
当大量资金到手后,华夏人寿并没有按照正常的保险经营逻辑,将这些资金用于稳健的投资,以确保投保人的资金安全和合理收益。
相反,这些本应是投保人托付终身的保命钱,却被公司高层当成了在资本市场上豪赌的筹码。
他们一头扎进高风险的股权市场,大量投资激进的房地产项目,专挑那些刺激、赚钱快但风险极高的项目下手。
在他们看来,只要赌赢了,就能赚得盆满钵满,高管们的分红也会拿到手软。
可要是赌输了呢?
他们想出的办法竟然是用新拉进来的客户资金,去填补之前投资失败留下的窟窿。
这种 “资产驱动负债” 的经营模式,就像一个不断滚动的雪球。
在表面上,随着新客户和新资金的不断涌入,公司的规模似乎越来越大,看起来一片繁荣。
但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内部的风险漏洞也在不断被扩大。
2.
为了维持这个看似繁荣的 “击鼓传花” 游戏,华夏人寿不得不持续用更高的收益率去吸引更多的新客户,吸纳更多的新资金。
然而,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让公司陷入了一个越来越危险的恶性循环。
在保险行业,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指标,叫做 “偿付能力”。
通俗来讲,这个指标就是用来衡量保险公司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赔付所有客户可能出现的保险理赔需求。
监管部门对这个指标设置了一条安全红线,要求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必须保持在 120% 以上。
在华夏人寿发展的早期阶段,其偿付能力充足率曾经接近 200%,看起来非常健康。
但随着公司不断在高风险投资领域越陷越深,这个关键指标开始一路狂泻。
到了公司被监管部门接管之前,其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急剧下降到了 136%,仅仅略高于监管红线,这就好比在悬崖边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每一个参与这场豪赌的人,都总觉得自己下一把就能翻盘,能够挽回之前的损失,赚得巨额财富。
但他们却忘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如果说激进的经营模式是华夏人寿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其公司内部治理的彻底失控,则是加速其死亡的致命毒药。
在任何一家正常运营的公司里,董事会和监事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就像是汽车的方向盘和刹车,能够有效地制衡公司的最高领导,防止其做出过度冒险和错误的决策,从而确保公司沿着正确、稳健的方向发展。
但在华夏人寿,这些原本应该发挥关键制衡作用的机构,却完全沦为了摆设。
董事长李飞虽然名义上是公司的掌舵人,但实际上,在他的身后,还站着一个更为庞大、神秘的影子,那就是 “明天系” 的真正掌门人肖建华。
自 2013 年开始,华夏人寿就逐渐沦为了肖建华的私人提款机。
李飞等公司高管滥用职权,与 “明天系” 相互勾结,频繁进行各种左手倒右手的关联交易。
他们通过这些见不得光的手段,将公司的资金如同搬家一般,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装入了自己和关联方的口袋。
后来经过监管部门深入调查查明,仅仅肖建华一人,就从华夏人寿等几家保险公司中,非法套取了高达 1900 多亿的巨额资金。
如此惊人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
而在这个过程中,华夏人寿的董事会竟然集体失明,对这些明显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
公司内部的监督系统更是如同虚设,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随后监管部门后来公布的处罚清单,详细地揭露了华夏人寿的种种违法违规行为。
内容简直触目惊心:报送虚假报告、虚列开支、虚增偿付能力…… 他们不仅欺骗了广大客户,甚至连监管部门也一起蒙骗。
华夏人寿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公司的规模迅速做大,销售误导成为了华夏人寿从上到下普遍采用的基本操作手法。
公司的业务员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可谓是口若悬河、天花乱坠。
他们将保险合同中那些不确定的 “预期收益”,信誓旦旦地吹嘘成板上钉钉的 “保证收益”,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
而对于合同里那些真正会对消费者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免责条款,业务员们却含糊其辞,要么一笔带过,要么故意不向消费者解释清楚。
就这样,无数普通老百姓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就签下了保险合同。
满心以为自己给自己和家人买了一份安心的保障,却没想到,等待他们的是一份布满陷阱的合同。
到了理赔环节,华夏人寿的吃相更是难看至极。
就拿曾经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 “百万意外险” 来说,在宣传的时候,产品被描述得无比美好。
仿佛只要购买了这份保险,一旦遭遇意外,就能获得高达百万的赔付。
但当消费者真的遭遇意外,需要理赔时,却发现实际情况与宣传相差甚远,医疗费往往只给报销一万块,与当初宣传的百万赔付简直是天壤之别。
还有一些医疗险产品,华夏人寿竟然将高达 83% 的外购药都排除在报销范围之外。
甚至出现过糖尿病患者购买救命药,也惨遭拒赔的极端情况。
当消费者拿着白纸黑字的保险合同,理直气壮地去讨说法时,面对的却是华夏人寿无穷无尽的推诿扯皮,以及各种让人听不懂的专业术语。
当监管部门的重锤最终落下,华夏人寿的这场闹剧终于尘埃落定。
华夏人寿的保险业务许可证被吊销,公司正式宣告不复存在。
董事长李飞、董事会秘书彭晓东被终身禁入保险业,这意味着他们的职业生涯直接被判了 “死刑”,彻底告别了保险行业。
其余十几名高管,也分别受到了禁业十年或撤销任职资格等严厉的处罚。
幸运的是,对于那上千万购买了华夏人寿保单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国家及时出手了。
新成立的瑞众人寿作为 “国家队”,挺身而出,全面接盘了华夏人寿的业务。
这一举措确保了所有保单的法律效力不变,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客户的权益。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对负责任的收尾方式,让广大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资料参考:2025-08-01澎湃新闻——华夏人寿被吊销业务许可证,原董事长、董秘被终身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