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怪不怪?水是真没少放,可为啥物价就是起不来呢?这戏码还不够讽刺吗?难道非要把老套路砸个稀巴烂才算摸到门道?理想的经济该是什么样?物价像爬楼梯似的慢慢涨,企业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揣着钱赶着花赶着造。可现在呢?物价跌得比股市还狠,企业卷得头破血流,利润薄得像张纸,老百姓把钱捂得比铁桶还紧,能不花就不花,存银行才踏实。
为了把这摊死水搅活,央行从去年就开始猛下猛料,三次降准,四次降息。广义货币从去年年初的298万亿,直接飙到今年5月的326万亿,硬生生多印出28万亿。可结果呢,物价没抬头,反倒跌得更欢了。今年前5个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还低了0.1%。
别跟我说你没感觉,电商平台天天喊亏本清仓,车企降价像割肉,酒企促销比卖白菜还勤,这都快成日常了。更打脸的是,连央行自己都认了,钱投得越多,物价跌得越凶。怎么样?之前那套放水就能救市的直觉是不是碎得连渣都不剩?这荒诞剧的病根在哪儿?
说穿了,就是咱们这金融和财税体系从头到脚都长在生产端上,跟消费端八竿子打不着。
先看金融这头,银行贷款60%以上砸给企业,算上银行承兑汇票,这个比例能飙到80%往上。至于风投、私募、IPO,那更是企业的专属盛宴。你见过哪个老百姓能拉到投资,跑去上市的?
可问题是,国内80%的企业都是干实业的,拿了钱能干啥?合规范围内无非就是多盖厂房,多买生产线,多雇人,多囤料,要么就死磕技术降成本。结果呢?
市场上的货堆成山,需求就那么点,不降价跳楼,难道等着发霉?外需被关税卡着脖子,内需又没起来,金融越是使劲推,工商业就卷得越疯,物价就跌得越狠,老百姓心里门清,万一下个月更便宜呢?谁还敢现在掏钱。
再看财税这坨烂账,别嫌复杂,掰开来说更恶心。税就分两种,一种是明着抢,比如个税直接从工资里扣,企业所得税从利润里刮,谁交谁扛赖不掉,这叫直接税。工资越高,利润越厚被刮得越狠。
另一种是阴着偷,美其名曰“润物细无声”,你被坑了都不知道。比如增值税,一辆车从挖矿到炼钢,从装电池到喷油漆,每个环节的企业都按加价幅度交税,最后所有税全堆在售价里,谁买车谁当冤大头。看看4S店的发票,增值税占多少,买进口豪车、大牌靓车还得被消费税扒层皮。这些藏在价格里的税都叫间接税。
明摆着造的东西越多,卖得越火,间接税就收得越狠,再配上同样死磕生产端的金融体系,直接形成一个死循环。银行越给力,工厂产得越多,哪怕打折贱卖,销量也能冲上去,增值税、消费税就赚得盆满钵满。哪怕降价让企业利润缩水,员工奖金泡汤,导致所得税少收点,但所得税占比连40%都不到,哪干得过占60%的间接税。最后总账一算,税收照样涨。
有人纳闷,为啥非要这么设计?因为几十年前刚搞市场经济时,咱们缺的是产能。那时候商品种类少得可怜,数量更是不够。去看看80年代的电视剧,不管主角配角穿的戴的都一个样,哪有什么琳琅满目,更别说为了搞外贸,还得拼命造东西出口换外汇。就这背景,金融和财税体系不围着生产端转才怪。
可四五十年过去了,时代早变天了。现在不是产能不足,是产能过剩,到全世界使劲儿买都消化不完,还抱着生产端死磕,纯属给自己找不痛快。
所以,想让货币宽松不再沦为物价下跌的推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金融和财税的枪口调转,从生产端对准消费端,从刺激产销量改成保障利润率。再不改,这死循环只会越转越紧,最后把谁都套死在里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