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煤制油技术攻关的实验室里,在流化床反应器设计的工程图纸前,在国际学术会议的演讲台上,总有一个身影坚定而执着。她就是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课题负责夫人,特聘化工技术专家、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委,田博博士。作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田博深耕煤制油与含碳资源转化领域20余年,从南非SASOL的技术骨干到国家级科研项目负责人,她始终以“博学笃行、惟真惟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态度践行科研使命,用“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技术壁垒,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能源战略,在煤化工与环保科技领域书写了一位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担当与情怀。
一、 跨学科深造与国际视野:厚积薄发的学术根基
“做科研要像海绵吸水,既要扎得深,也要铺得广。” 田博的学术之路,始终贯穿着“勤奋好学”的底色。她先后在石油大学(华东)获得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学位和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在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学攻读化学工程理学硕士,并取得了英国剑桥大学数据分析与决策高管课程。在工作期间,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创新与加速高管项目课程,以及哈佛大学的从实验实验技术到市场高管项目课程。“技术迭代太快,管理者必须比团队看得更远。”她将学术深造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逐步构建起“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团队管理”三位一体的知识体系。这种“化工+创新管理”的跨学科背景,让她既能驾驭工程化难题,又能洞察化学反应机理与创新理念。
如今,田博身兼任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委、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理事长、国际人才标准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长、香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产学研研究院客座教授、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AIChE)高级专业会员、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高级专业会员等多重国际学术身份,担任《Americ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编委。这些经历不仅拓宽了她的国际视野,更让她始终站在化工行业技术前沿,为中国煤化工技术走向世界搭建桥梁。
二、 从海外攻坚到归国奉献: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祖国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2006年,田博以优异的成绩经过多次面试和严格筛选,加入世界五百强煤化工巨头企业南非SASOL技术公司,成为费托合成(HTFT、LTFT,高、低温费托合成)核心部门的技术骨干,多个项目负责人,部门技术经理。当时,SASOL作为全球煤制油技术的标杆企业,其费托合成工艺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田博从零开始,深入Secunda工厂一线,参与并负责底10个高温费托合成反应器与新工艺开发、催化剂还原反应器与工艺、灵活催化裂化及加氢苯分馏新工艺开发、费托合成厂整体蒸汽与锅炉给水系统升级等关键项目,带领团队将8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业化落地,四次获得SASOL集团“最佳项目技术成果奖”,2013年被授予“南非国家能源部化工之星”称号。
在SASOL意大利公司工作期间,她负责美国USA-GTL天然气液化项目的5个核心单元工艺开发,面对“反应器蜡过滤”“产物分离效率低”等难题,创新性提出“改进浆态床蜡过滤”设计方案,使目标产物收率提升10%,为项目节省投资超3000万美元。“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核心技术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自己突破。”田博说。
2015年,响应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号召,田博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加入神华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所,担任高级研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课题负责人,特聘技术专家,负责间接液化工艺研究,低温费托合成催化剂制备新工艺研究与费托合成工艺工程技术开发,低温费托合成流程模拟与工艺设计,与低碳所,中石化工程建设工程公司(SEI)一起完成煤制油工艺包编制。为低温费托合成成套工艺在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上海研究院中试基地的工程放大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7年,她正式加盟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投身煤炭清洁利用与有机固废资源化研究。“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煤制油技术对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意义。”她带领团队攻克“含固油浆流化热解技术”,开发出新型流化床反应器内构件,解决了传统工艺中“进料堵塞”“传热不均”等痛点,2020年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72小时标定,技术指标国际领先,如果技术工业化应用,每年可为企业新增效益超2亿元。
三、 惟真惟实的科研态度: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破壁人”
“科研容不得半点虚假,数据是最硬的底气。” 在田博的办公室,整齐排列着上几十本本实验记录本,每一页都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和分析,以及上百本专业书籍。她常对团队说:“做应用研究,既要‘顶天’——关注基础理论突破,更要‘立地’——解决产业实际问题。”
在“含固油浆流化热解中试”项目中,为验证工艺和工程的稳定性,她和公司领导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守在中试装置旁,每30分钟取样分析一次,并实时计算和监控反应物料平衡和工艺运行条件。该技术于2020年通过中试验证,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针对“双碳”目标下的固废处理难题,田博将目光投向有机固废资源化领域。她负责的“科技兴蒙”重点专项“有机固废流化床油气联产技术研究”,创新采用“流化热解技术“,将煤液化残渣、煤焦油、工业废塑料等转化为高端化学品和清洁燃料,中试装置(5000吨/年)实现连续稳定运行,产物收率达82%以上..
四、 守正出奇的管理智慧:打造“技术攻坚型”团队
“好的管理者,要让团队每个人都发光。” 作为课题负责人,田博深谙“守正出奇”的管理之道:“守正”即建立规范的研发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出奇”则是鼓励创新思维,给年轻人试错空间。
在她的团队里,有刚毕业的硕士,也有从业数十年的工程师。田博根据每个人的特长“量身定制”成长路径:让理论功底扎实的成员主攻基础研究,让工程经验丰富的骨干负责中试放大,定期组织“技术头脑风暴会”,鼓励跨学科碰撞。
20余年来,田博带团队在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报告10余次,申请发明专利36项,发表核心科技论文十多篇,也形成了一支“敢啃硬骨头、能打攻坚战”的研发团队。田博士说感谢国家培养和公司领导的培养支持,感谢同事和平台的支持。最好的汇报就是为公司和国家科研做跟多的工作和贡献。
五、 家国情怀的生动实践:把能源安全的主动权握在手中
“煤化工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国家战略问题。” 田博常说,她的研究方向始终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在SASOL工作时,她就敏锐意识到煤制油技术对中国的重要性,利用业余时间系统整理国外技术资料,为回国后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2年,她作为技术专家参与榆林500万吨煤制油项目审核,针对“CO₂排放控制”难题,提出“煤焦油流化热解代替延迟焦化”的技术方案,可以高效并安全清洁的转化气化炉的含固煤焦油。“能源安全是‘国之大者’,我们多突破一项核心技术,国家就少一分‘卡脖子’风险。”
在培养人才方面,田博同样倾注心血。她担任中国海归协会终身专家委员、香港政府优秀人才,每年为高校学生和企业工程师辅导工作超100学时,指导的多名员工和学生成为青年骨干。“科研是一场接力赛,我希望能为年轻人铺路搭桥,让中国煤化工技术在世界舞台持续领跑。”
结语:以初心致匠心,以笃行致远方
从青涩学子到行业领军者,田博的成长轨迹,是中国新一代科技工作者“博学笃行、惟真惟实”的缩影;从海外求索到归国奉献,她的选择彰显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家国情怀。如今,她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攻关前沿课题,用创新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科研之路从无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田博的话语朴实而坚定。在她眼中,每一个实验数据、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项成果转化,都是对“追求卓越、开拓创新”的最好诠释,也是一位科研技术专家型管理者对祖国最深情的告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