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化工领域,有一位女性科研工作者以“博学笃行、惟真惟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格,在煤制油、含碳资源热解等技术领域深耕20余年,从南非SASOL的多个项目负责人,部门技术经理到中科合成油的技术骨干,课题负责人,煤化工青年技术专家,她曾带领一项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完成突破、并将一个个工业化落地的形成公司标杆项目。诠释着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她,就是田博——一位集科研专家、技术管理者与创新引领者于一身的“多面手”。
一、科研深耕者: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技术突破
田博的科研之路,始于对化学工程与技术的执着追求,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艰苦奋斗。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本科到斯坦林布什大学的化学工程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并取得了英国剑桥大学数据分析与决策高管课程。在工作期间,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技术创新与加速高管项目课程,以及哈佛大学的从实验实验技术到市场高管项目课程。多国教育的积淀为她打下了跨学科、全球化的研究视野。因学业成绩优异,2006年田博经过严格面试和考核,和他的先生史林一起加入南非SASOL技术公司,作为中国煤制油项目的重点培养对象。她迅速从技术骨干成长为项目负责人,主导了多个“国际首例”技术突破。田博的先生史林是高级建筑工程师。 在SASOL技术公司期间,田博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负责“高温费托合成流化床反应器(10th SAS Reactor)和新工艺开发”,该项目投资1亿元,通过创新反应器设计与新工艺流程的优化,解决了传统流化床的技术瓶颈,成功制备出烯烃和高端化学品,项目获SASOL集团“年度最佳技术成果奖”。更令人瞩目的是,她主导的“催化剂还原反应器和工艺优化”将原有催化剂性能大幅提升,主导完成工艺技术包开发和工程设计,为南非SASOL的煤制油技术20%的扩张与升级提供了关键的支撑。田博基础开始,深入Secunda工厂一线,负责高温费托合成反应器和工艺开发、催化剂还原反应器和工艺开发等关键项目,催化裂化工艺升级等项目,带领团队将8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工业化落地,并成功试车、开车。四次获得SASOL集团“最佳项目技术成果奖”,被授予“南非国家能源部化工之星”称号。
2017年回国加入中科合成油后,田博将研究重点转向煤炭清洁利用与含碳资源热解技术。她带领团队完成的“含固油浆流化热解技术”中试项目,通过小试-中试-工程化的全流程攻关,突破了进料系统、反应器内构件等核心设备设计难题,最终通过中国石油化工联合会72小时专家鉴定,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该项目不仅为煤焦油、塑料固废等资源化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更实现了“变废为宝”的绿色转型。
“科研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论文数量。”田博始终强调“惟真惟实”的科研态度。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她带领团队在实验室与工业现场的无数次验证,是对“从0到1”技术突破的坚持。
二、管理领航者:技术落地与团队赋能的双轮驱动
作为科研技术专家型管理者,田博深谙“技术落地”的重要性。在SASOL意大利公司外派期间,她主导的“美国USA-GTL低温费托合成五个核心单元工艺开发”,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工业化设计,产品涵盖高端清洁油品与高附加值化学品,项目投资达300亿元。这一过程中,她不仅负责技术路线制定,更以“技术经理”身份协调跨部门团队,确保从工艺开发到工程放大的无缝衔接。
回国后,田博在中科合成油担任特聘专家,同时管理3-6人的课题组。她创新提出“应用类基础研究+工艺工程技术开发+核心设备设计”的协同模式,将流化床反应器开发、流程模拟等关键环节整合,大幅缩短了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周期。在“有机固废流化床油气联产技术”项目中,她带领团队完成小试-中试-工程设计审核的全流程管控,中试装置规模达5000吨/年,核心设备通过流态化冷态与热态实验优化,最终实现热量平衡与反应效率的双重提升。
“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田博注重年轻技术人员的培养,通过“老带新”机制与TRIZ创新方法论培训,将多年积累的工程化经验转化为团队能力。团队中多名青年工程师成长为项目骨干。这种“技术传承+创新赋能”的管理模式,让她管理的课题组成为公司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三、创新驱动者:双碳目标下的技术革新与产业担当
面对“双碳”目标,田博以“守正出奇”的创新精神,推动传统煤化工向绿色低碳转型。她主导的“煤与生物质固废共热解协同作用研究”获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通过探索煤与生物质的热解特性与反应规律,开发出协同热解工艺,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降低了碳排放。该项目不仅为生物质制备航煤提供了技术支撑。
四、家国情怀者:科研报国的初心与使命
“科研的终极目标是服务国家需求。”这是田博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香港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她始终将个人研究融入国家能源安全与“双碳”战略。
回国后,田博更以“海归协会终身专家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主任委员”,香港优秀人才,香港技术研究院终身客座教授等身份,推动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她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及编委,将中国科研成果推向世界舞台,同时引进国际先进经验,提升国内技术竞争力。在“科技兴蒙”重点专项中,她负责的“有机固废流化床油气联产技术”投资2556.7万元,通过技术开发推动内蒙古地区资源循环利用,助力区域经济绿色发展与国家碳减排目标。
从南非到意大利,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现场,田博的科研足迹跨越三大洲,但她的初心始终未变——“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为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如今,她正带领团队攻关“生物质、废塑料固废制备化学品”技术,致力于打造“零碳”工业示范项目。这位科研报国的“技术领航者”,正以创新为笔,书写着能源转型的中国答案。
【人物档案】
田博,博士、中共党员、资深级高级工程师,研究员,香港优秀人才引进计划获得者。现任中科合成油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特聘专家、课题负责人,间接液化国家工程实验室核心研发人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煤制油与化学品、含碳资源热解技术。拥有20余年科研与工程化经验,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公司、课题1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36项,获SASOL集团最佳技术成果奖、南非能源部化工之新星、伊泰集团先进工作者、教育部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多个国内外荣誉10余项,是我国煤化工领域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的领军人才之一。
学术兼职:中国化工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化工学会煤化工专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高级会员,美国化学学会高级会员(ACS), 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专业会员(AIChE), 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高级专业会员(IChemE),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员(RSC),资深级国际注册高级化学工程师,中国海归协会终身专家委员,中国能源学会专家委副主任与理事,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理事,中国烃加工协作组专家委员,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能源协会会员(EIA)。北大博雅教育研究院、北京大学产学研基地,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客座教授。香港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客座教授,香港新兴技术融合促进会终身教授。香港人文与自然科学技术研究院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终身教授。国际人才标准化促进交流中心常务理事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