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网报道,今年1月联合国已收到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正式通知,退约将于明年1月生效。
这已经是美国第二次退出这个气候协定了——特朗普上个任期退过一次,拜登上台又重新加入,现在特朗普重新执政又要退出。
西方设计的"碳规则"游戏
现在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2015年。那一年《巴黎协定》正式签署,全世界都在为这个"历史性突破"鼓掌。但如果你仔细研究一下这个协定的条款设计,就会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
这个协定表面上是为了拯救地球,实际上却暗藏着一套精巧的利益分配机制。发达国家在这套体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他们早就完成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化道路,现在摇身一变成了环保先锋。
这种转变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既然我已经爬到了山顶,那就把梯子收起来。发达国家手里握着三张王牌——先进的清洁技术、充足的资金储备,还有最重要的规则制定权。
拿欧盟的"碳边境税"来说,这个政策听起来很高大上,说是要推动全球减排。但仔细一想就明白了,这就是新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他们给进口商品贴上"碳标签",然后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收税。谁的工业体系还在用传统能源?当然是发展中国家。
2020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制造业产值已经占到全球的30%,但我们的单位GDP能耗还是美国的1.8倍。这个数字给了西方国家一个绝佳的攻击点——你看,中国虽然制造了这么多东西,但效率太低,对环境破坏太大。
与此同时,美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他们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已经达到300万。从表面数字看,美国确实在这个赛道上占据了先发优势。
按照西方智库的分析,中国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乖乖接受西方的技术转让,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要么为了达到碳排放标准,被迫放慢工业化进程。无论选哪一个,中国都会被牢牢锁死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
这个计划看起来天衣无缝,但有一个致命的漏洞——他们完全低估了中国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定力。
中国新能源产业之路
2017年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时,很多人以为这个协定要完蛋了。结果中国做了一个让全世界意外的决定:不但不跟着退出,反而要在这个领域加大投入。
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这个承诺一出,全球都震惊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居然比发达国家还要激进?
关键是,中国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真金白银地投入。从2010年到现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三级跳":
先是技术积累期,2010年时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刚到50%,当时中科院院士丁仲礼在央视节目中那句"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的话,现在看来简直是神预言。
然后是产业爆发期,到2024年,中国光伏组件全球市占率已经超过80%。更厉害的是,宁德时代这样的电池企业,产能占到全球的38%。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突破50%,而美国还在8%左右徘徊。
最新的数据更是惊人:截至2025年6月,中国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达22亿千瓦,占全国总发电装机的59%。2024年全球新增装机中,中国的增量相当于美国、欧盟、印度等地区总和的1.5倍以上。这种增长速度,说实话连中国人自己都有点意外。
更关键的还有成本下降,2010到2024年,光伏组件成本下降了80%。现在户用光伏系统成本已经降到每瓦3元,相当于每度电成本0.2元。这个价格已经比煤电还便宜了。
美国面临的现实困境
面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现在确实有点尴尬。
首先是技术层面的压力,2024年全球新能源专利申报量,中国的占比是美国的两倍还多。就连特斯拉这样的美国明星企业,也要把主要产能放在中国——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生产成本比加州工厂低30%到40%。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优势。
其次是市场占有率的问题,2025年全球新能源投资中,中国占比达到四成。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全球70%,光伏产品出口额突破500亿美元。这种市场主导地位,短期内很难被撼动。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听起来很厉害,实际执行起来问题一大堆。法案资金中75%还是流向了传统能源集团,新能源企业真正拿到手的支持不到承诺的30%。
而且美国还有个结构性的困难:页岩油开采成本需要油价在每桶65-70美元才能盈利,但现在国际油价就在这个成本线附近波动。油价低了美国能源企业不赚钱,油价高了又会推高通胀,怎么都不是滋味。
相比之下,中国现在化石能源占电力供应的比例已经降到40%多,而美国还在54%。这个差距还在继续扩大。
未来能源格局新变化
中国通过过去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从"发电-输电-用电"的完整清洁能源体系。西部的大型光伏电站通过特高压输电网络,可以把清洁电力输送到东部的工业区。全国各地的储能基地正在快速建设,解决了新能源发电不稳定的问题。
这种系统性的优势,不是某个单独的技术突破能比的。当有了足够便宜的清洁电力,制造业成本就会下降,在国际竞争中就有了新的优势。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数据中心这些耗电大户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成本优势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全球角度看,能源转型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即使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也改变不了全球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大方向。欧盟、日本、韩国这些经济体,都在加大清洁能源投入。
而中国现在不只是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者,也开始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碳足迹计算标准上,中国已经开始主导制定全球标准。在COP29气候大会上,中国推动的"气候融资1万亿美元目标"让西方国家的承诺资金规模扩大了3倍。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反复"退群"反而给了中国更大的话语权空间。当美国缺席的时候,其他国家自然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挑战。新能源技术还在快速迭代,储能、氢能、核聚变等技术路线都有新的突破可能。国际贸易摩擦也会给全球合作带来不确定性。
但总的来说,清洁能源成本持续下降、技术不断成熟,这个趋势是清楚的。谁能在这个领域保持技术和产业优势,谁就能在未来的能源格局中占据主动地位。
而在这个赛场上,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相当的领先优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