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东北我军的壮大,除罗荣桓罗帅外,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谁呢?曾克林。
当初正是曾克林,带着两个团4000余人挺进东北后,短短三个月的功夫,就扩充出一支70000多人的部队。
扩军速度之快,在我军历史上也实属少见,也正因扩军有功,曾克林连升数级,一度与未来的上将平起平坐。
但高光之后,曾克林反而开始走下坡路,其中缘由,细究起来颇有几分遗憾。
一、“扩军高手”曾克林
在去东北之前,曾克林 并不出名,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小角色。
包括看他曾经的革命经历,能找得出的亮点也屈指可数,参加革命倒是很早,但并太过特殊和太过亮眼的表现。
唯二值得一提的,有两件事。
第一,是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20团连政治指导员的曾克林,与同样参加了此战的红三军军长黄公略并肩作战,并且,黄公略牺牲时,距离曾克林不足百米。
而第二件事,是在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之际,曾克林带着所部战士打退了马鸿逵的骑兵,事后,毛主席还专门提出了表扬:“克林同志打得好,打得好!”
再往后,曾克林的履历就是没有什么亮眼之处了,抗战期间先在抗大学习,不久去了晋察冀,从最开始的平西挺进司令部的一个作战科长开始,一步一步开始往上走,历任冀东军分区参谋长兼该军区12团团长,以及后来的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
而到他担任16军分区司令员时,已经是1945年。
所以,说曾克林在去东北之前,只是我军众多普普通通的干部的其中之一并不为过,虽不至于名不见经传,但确实是一个小角色。
而东北之行,曾克林的人生开始进入高光时刻。
1945年8月,曾克林奉命率16军分区部队挺进东北,需要注意的是,16军分区属于三级军区,上面有冀热辽军区,再往上就是晋察冀军区,所以,16军分区的部队并不是太多。
而当时曾克林带走的部队,有16军分区的12和18这两个团,另外还有分区直属队,一共4000多人。
9月份,曾克林抵达沈阳,正是在这里,他与苏军进行了接触,并在不久后坐飞机直抵延安,向中央汇报了东北“遍地是武器”的情况。
而对于这件事,有不少人都认为,曾克林当时是“夸大其词”了。
但实际的情况是,曾克林并没有“添油加醋”,根据苏联方面后来的统计数据,在苏军击败关东军之后,缴获的物资确实相当之多,以步枪为例就有超过30万支,其他武器装备同样十分可观。
由于武器装备着实不少,当时曾克林的部队不仅得到了极大补充,甚至还按照东北局的指示,“利用龙口、葫芦岛等地的港口,向山东送了一批武器,用来支援山东部队(出自《曾克林将军自述》”。
但我们都知道,后续我军挺进东北的部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武器补充,这又是为何呢?很简单,苏军变了卦,扣下了武器装备,不让我军拿了。
苏军变卦的时间,是在1945年的11月,而曾克林则是在9月抵达沈阳,并在9月15日去了延安进行了情况汇报。
而当时的情况,是苏军并未阻止我军拿武器,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曾克林并没有夸大其词,只不过后来11月苏军的突然变卦,导致了后续抵达的包括新四军三师在内的我军部队,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
然后就是扩军,当时扩军之快,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曾克林就把手里的4000多人扩充到了70000余人,基本上每天部队都会壮大不少,曾克林本人就回忆,当时招兵期间,报名之人所排的队伍,从街头一直排到街尾都不止。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快速的扩军,带来的后果确实存在良莠不齐,但有一点需要肯定的是,曾克林的大扩军,为后来的东野各纵队的组建,奠定了基础。
从一纵到八纵(不含五纵),都有当初曾克林扩军时发展的部队编入。
所以说,曾克林在初到东北的这一段时期,是有值得肯定的大功的,也正因如此,他得以连升数级。
二、短暂的高光时刻
在去东北之前,曾克林是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分区下属的16分区司令员,而因为扩军有功,他被直接任命为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参谋长。
这个职务,可以说是连升数级。
当时为适应作战和便于指挥,东北我军于1946年初对部队进行了整合,整合之后,除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掌握一部分机动兵力外,剩余的部队,均在下面的四大军区之中。
除辽东(南满)军区外,另外三大军区分别为辽热(西满)军区、吉辽(东满)军区以及吉黑(北满)军区。
单从这个军区级别看,就要比曾克林之前的16分区级别高了不少。
而当时他周边的同事,更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如与他同样为军区副司令员吉的陈光(吉辽军区),还有辽热军区的吕正操,吉黑军区的李天佑等。
这些位中,陈光未参与授衔,但他是具备至少上将资历的,而吕正操和李天佑,均为上将。
所以说,说此时的曾克林是与未来的上将平起平坐,一点都不为过,再加上他不久后接任程世才出任了三纵司令员,因此,曾经只是一个三级军分区负责人的曾克林,在这个阶段,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只不过,曾克林的高光持续并不长,很快,他就从三纵司令员任上调离,改任七纵副司令员。
正职改为副职,这明显就是降级了,为何会如此?说法有很多,有说是扩军质量良莠不齐所致,还有说是当初去延安汇报造成的影响,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能站住脚。
原因很简单,曾克林从三纵调去七纵,已经是1947年9月之后的事情了,如果因为扩军问题和延安汇报问题造成的影响,那么不管是东野首长还是中央,都不太可能让他在这之前出任要职的(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和三纵司令员)。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曾克林因军事能力不行,导致他离任了三纵,这一点怎么说呢?也对也不对。
之所以这么说,原因很简单,以本溪保卫战为例,尽管本溪最终确实是失守了,并且也因此导致了新6军的长驱北上,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溪保卫战前后打了33天,第一次、第二次作战均取得了不错战果,直到第三次,因国军集中主力猛攻才被迫选择了放弃。
在这期间,作为指挥人员之一的曾克林,表现得并不算太差,至少不能说他的军事能力太过拉胯。
而之所以会有曾克林军事方面不行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有一位猛将,展现出了极为亮眼的能力,而与他对比,曾克林确实存在差距。
这位猛将,便是韩先楚将军。
三、将军风范
韩先楚将军的军事才能以及他指挥过的经典战役,在此不展开赘述,总之就是,他的出现以及所展现出的能力,正是当时东野首长最看重的,能者就上,这便是东野首长历来的用人原则。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曾克林只能离开了三纵。
而从纵队司令员降为副司令员,上将基本就没戏了,这一点可以参考辽沈战役期间担任分别担任纵队司令员与副司令员的那几位。
像纵队司令员中,除了万毅、吴克华之外,剩下的全是上将,而副司令员中,要么是中将,要么是少将。
所以,这个时候的曾克林,上将肯定是不可能了,但中将并未没有希望,结果到了平津战役结束后,曾克林再次改任新职务,这次是战车师师长。
组建战车师的意义很重大,也是我军迈向现代化作战的标志之一,但对于曾克林来说,却意味着脱离了主力纵队。
当时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而在这个时候被调离主力纵队,可以说是相当遗憾。
而曾克林的遗憾还不止于此,在战车师待了没多久,也就是1949年10月,曾克林接到通知,这次则是让他去空军工作。
在经过摸索与学习之后,曾克林总算对空军的相关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期间,为了让自己在工作上更有发言权,从来没有开过轰炸机的曾克林,又去苏联学习。
当时的他,是所有学员中年龄最大职务最高的,但也是学习最刻苦的,连对学员十分挑剔的苏联教官,都对曾克林赞不绝口。
结果在回国之后,原本想着能在空军中发光发热的他,又一次接到了新的调令。
这一次,是部海军要成立航空兵,中央经过考虑,认为曾克林合适,这么一来在1952年的4月,曾克林又去了海军报到,并担任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
而参考当时担任海军航空兵司令员的顿星云(中将)、以及担任政委的李呈瑞(少将),这就意味着,曾克林的的军衔正式与中将告别,少将是肯定的了。
从辽东军区副司令员和三纵司令员,到最终的海军航空兵副司令员,曾克林在这期间职务可以说是一降再降,对此,说没有情绪是不可能的,但在曾克林将军的回忆录中,出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虽然感到很突然,但还是坚决服从组织决定”。
而这,就是曾克林将军的风范。
2007年,我军挺进东北“第一功”以及开国将军中,唯一一位在海陆空三军都工作过的曾克林将军病逝,享年94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