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是旧社会民生凋敝的写照。而今,基层虽无此惨状,却常有形式主义之弊如藤蔓缠绕,让干部们深陷“文山会海”“留痕迷宫”,徒叹“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的抱负难施。昨天,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恰似一把利剑,以刚性标尺斩断虚浮藤蔓,让“实事求是”的清风重拂乡土。
![]()
基层干部的“苦水”,早已漫过“最后一公里”。君不见,“以会议贯彻会议”成了工作常态,会议室里“满堂灌”,田埂间却“无人管”,恰如白居易笔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反讽;“从‘群’里来到‘群’里去”成了工作闭环,指尖滑动代替脚底沾泥,微信群的“已读”回执盖过田间地头的真实声响,难怪有人调侃“遍插茱萸少一人,群里消息刷不停”“上联:今天会明天会天天有会,下联:你也讲他也讲人人都讲;横批:谁来落实!”。更有甚者,将“材料厚度”等同于“工作力度”,把“拍照留痕”视作“履职凭证”,让“删繁就简三秋树”的治理智慧,沦为“添枝加叶二月花”的形式游戏。
![]()
形式主义之害,何止耗人精力?它如“温水煮蛙”,慢慢侵蚀务实作风。当“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成为潜规则,当“数字政绩”比“民生实绩”更受青睐,政策执行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像王安石在《兴贤》中警示:“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若基层干部被困在“填表报数”的牢笼里,何来精力“解衣推食”问民生?若“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怎能指望“但愿苍生俱保暖”的担当落地生根?
![]()
根治沉疴,需用“硬杠杠”这剂猛药。《若干规定》划出的条条红线,正是刺破形式主义的锋芒。“地方文件不超5000字”,是给“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文风套上枷锁,让公文回归“文以载道”的本质,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不将点赞量、投票数作为考评依据”,是把“指挥棒”拨回民生本位,让干部明白“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才是真正的政绩;“不得过度留痕”,更是给基层松绑,让“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干劲,用在解决“柴米油盐”的实事上。
![]()
这些“硬杠杠”的深意,在于重构“实干为要”的生态。古人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基层更需精准施策。少一些“一刀切”的检查,多一些“解剖麻雀”的调研,才能听懂“民间疾苦声”;减一些“层层加码”的报表,加一些“雪中送炭”的服务,才能让政策“落地有声”。就像郑板桥在潍县任上“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基层干部只有跳出“材料堆”,走进“百姓家”,才能读懂“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分量。
![]()
此次以党内法规形式为基层减负,更显制度保障的决心。这不是“一阵风”的运动,而是“久久为功”的治理。正如苏轼所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落实《若干规定》,需要各地拿出“钉钉子”精神:不该开的会坚决不开,让“会场”变“现场”;不必发的文坚决不发,让“文件”变“方案”;无需留的痕坚决不留,让“痕迹”变“实绩”。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减负—反弹—再减负”的怪圈,让基层干部真正“轻装上阵”。
![]()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生冷暖的“最前哨”。当形式主义的“虚火”被“硬杠杠”浇灭,当“实事求是”的清风常驻,基层干部必将腾出更多精力,在田埂上播撒希望,在街巷间传递温暖。到那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民生画卷,定会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
![]()
总之,中办、国办《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的出台,无疑就是切中了基层官场的脉搏,回应了基层百姓的期待,彰显着大大的决策英明!醒醒吧:那些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所谓“老爷!”。
写于2025年8月7日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