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代状元后裔这个话题,总让人觉得有点遥远又现实。河南巩义市河洛镇官殿村明月坡那个地方,有一座老宅子叫状元府,本来是牛家祖上的荣耀象征,现在却成了牛师静一个人守着的破落窑洞。他是牛凤山的第六代后人,牛凤山是清道光年间的武状元,家里还出过进士牛瑄。家族从巅峰到谷底,这中间的变迁,搁谁身上都得感慨一句世事无常。牛师静现在七十多岁了,一个人住在没水没电的窑洞里,靠拾荒和乞讨过日子,坚持不接受外人帮忙。
![]()
先从牛凤山说起。他生于1807年,那时候巩义还叫巩县,属于河南府管辖。牛家本来是普通农家,穷得叮当响,牛凤山从小就得帮家里干活。但他天生力气大,喜欢练武,弓箭剑术样样拿手。1832年,他25岁,考中举人,次年就当了兵部差官。1833年,道光十三年,他27岁,进京赶考武举。那年头,武举考骑射、步射、刀枪马术啥的,他一路过关斩将,拿了武状元。朝廷封他一等侍卫,进士出身,还加了武功将军衔。这在清代可不简单,整个清朝武状元就109个,牛姓的就他一个。
牛凤山中状元后,没忘本,回到家乡开始建状元府。从1834年动工,一直建到1879年,足足46年。府邸占地2400平方米,有30多间房屋,41孔窑洞,门上刻着圣旨两字,石狮子守门,院子分中东西三院,窑洞用红石券砌,厅堂青砖瓦盖。牛凤山后来官做到甘肃凉州中营游击,总兵,还追赠四世一品。他在陕甘一带任职多年,攒下不少家底,都投到这个府邸上。状元府建成后,牛家成了当地大户,田地不少,佃户也多。
牛凤山儿子牛瑄也没让老爹失望。牛瑄生于1830年代,跟着父亲学文习武,但更偏文科。1858年,咸丰八年,他中乡举。1865年,同治四年,进京殿试,拿了二甲第一,进士出身,点翰林院编修。牛瑄楷书写得好,文章也流传中原。他在翰林院编书,整理典籍,家族声望更上一层。牛家两代人接连高中,状元府里热闹得很,仆役成群,亲戚往来不断。牛瑄娶妻生子,家族枝叶散开,到清末民初,牛家后代分布各地,从事农商官学啥的都有。1880年牛凤山去世,牛瑄继续管家业,修缮府邸,添置东西。状元府成了牛家根基,象征着从贫寒到显赫的转变。
![]()
时间拉到20世纪,牛家开始走下坡路。清朝灭亡后,军阀混战,土地改革,家族财产渐渐流失。状元府虽还在,但维护不起,窑洞房屋开始破损。到1949年后,土地分了,宅子也变公有。牛家后代四散,有的去城市谋生,有的留村务农。牛师静生于1946年左右,是牛凤山第六代。他小时候家境已不富裕,但念书聪明,60年代考上大学,学书法,在洛阳一带有名气。大学毕业后,他回巩义务农,后来随家人去新疆开发土地。母亲再嫁后,牛师静精神受打击,离家流浪到西安,被当地安置在收容所。政府后来派人接他回巩义,他选择住进状元府剩下的窑洞里。从那以后,他就没离开过。
牛师静的生活简单到极点。状元府现在只剩窑洞部分,房屋坍塌,杂草丛生,没自来水,没电线。他每天拾荒捡瓶罐卖钱,或者村里乞讨要吃的。窑洞里就一张炕,薄褥子,老蒲扇,衣服补丁摞补丁。他拒绝政府低保,把补贴转给村里穷人,说要吃天然食物,自力更生。
志愿者送米面,他不要,坚持自己的方式。牛师静书法还行,但不靠这个挣钱,从不主动讨要。村里人知道他背景,偶尔给点吃的,但他不欠人情。70岁时报道说他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守着祖宅过日子。窑洞漏风漏雨,他自己修补,继续住。牛师静这选择,让人想不通。他有文化,本可以去城市找事做,却选了这条路。或许是家族记忆太重,他觉得离开祖宅就丢了根。状元府从2400平方米大院,缩到几孔破窑,牛师静成了最后守护者。
![]()
牛师静这事传开后,网上议论多。有人说这是封建遗毒,状元后裔沦落至此,讽刺科举制度。有人觉得他有骨气,不靠福利活。现实点看,他生活确实苦,没水电,冬天冷夏天热,乞讨不稳定。村里官殿村,偏僻山坡,交通不便。他书法好,曾在洛阳流传,但现在不写了。家族后代散布各地,没人陪他。牛师静拒绝援助,转让低保,强调自给,显示一种独立。但负面看,这固执害了自己,身体衰老,行动不便,还坚持。报道说他弯腰捡东西都费劲,却不搬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