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北京权威青少年心理咨询师郭利方,心理咨询师、高级中学心理学教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具有应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背景。经过整合以人本主义为中心,结合青少年自身学校人际、师生、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在校表现等综合全方位因素针对性心理咨询,同时给予父母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专业性指导,走出了一条独特而有效的咨询道路。
 ![]()
各位宝爸宝妈们!今天咱来聊聊家里那不听话的孩子。你说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脑袋都要炸了?这还真是一场爱的对话练习呢!
当“不听话”成了暗号。在超市里,三岁的朵朵抱着货架上的玩具死活不撒手,眼泪“吧嗒吧嗒”地掉,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妈妈蹲下来说了五遍“回家买”,好家伙,这孩子直接把尖叫音量拉满。这哪是什么对抗啊,这是孩子在用他唯一会的语言呼救呢,喊着“我需要被看见!”
咱来说说管教的三棱镜法则。第一招,情绪翻译器。孩子把绘本撕得稀碎的时候,可别着急说“不许破坏”。你蹲下问他:“你是不是觉得书里的恐龙太吓人了?”把这破坏行为翻译成情绪密码,你就会发现,那些“不听话”背后,藏着孩子没被满足的好奇心、恐惧或者挫败感。
第二招,选择沙拉碗。你跟孩子说“现在睡觉还是再听个故事”,这可比“立刻上床”管用多了。就像超市里精心摆好盘的沙拉,给孩子两个你能接受的选项,既让他有了掌控感,又守住了咱的底线。记住哈,选择权就是长出自律的种子。
第三招,错误游乐场。七岁的小宇打翻牛奶,妈妈没责备他,还递上抹布说:“咱来玩清理大作战吧!”把失误变成游戏,孩子就会觉得,犯错不是什么天大的灾难,反而是学习新技能的入场券。
语言也有魔术时刻。你说“妈妈注意到你刚才……”可比“你又……”有魔力多了。用描述代替评价,就像给情绪装了个望远镜。孩子说“我讨厌上学”,你就回他:“发生啥事儿让你这么难过呀?”把对抗变成一场探索之旅。
还有边界感的毛线编织。在游乐场,四岁的航航老是往旋转木马那儿冲。他爸爸没直说“危险”,而是画了个安全岛,说:“咱约定好,每次玩完牵着手去找妈妈。”把规则编成故事,就像用毛线织出一张既柔软又有韧性的网。
最后咱有个成长型管教方程式:(耐心×同理心)÷(控制欲)= 自律力。这可不是一用就灵的魔法,就像乐器得反复调试。孩子再顶嘴的时候,咱先深呼吸,把这当成练习爱的对话的机会。那些看似叛逆的“不听话”,说不定就是他们向世界伸出的求知触角呢!
真正的管教不是修剪枝叶,而是培养孩子内在的园丁。当我们学会用不同频率的爱去对话,那些“不听话”的杂音,迟早能谱成成长的交响乐!咱一起加油呀,让孩子茁壮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