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真理屈从于情绪,理性终将被口号吞没。”——伏尔泰
![]()
许多人不清楚,曾经是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汽车工业图腾捷豹路虎背后的老板是印度三哥塔塔集团。过去,捷豹象征优雅,路虎代表征服。但如今,它更像一头披着彩虹大破旗的猫和一辆开往意识形态悬崖的车。但凡有点汽车行业知识的人都不会去买现在的路虎,它的质量不是差,那是相当差。
本来,为了品牌形象,公司尽最大的努力去淡化印度元素。不过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上周,捷豹路虎(JLR)高调宣布印度塔塔财团的阿三巴拉基PB Balaji出任CEO,而就在宣布的同一天,一则色彩斑斓、模特多元、服饰魔幻的广告登场,迅速在网络上炸裂开来——却并不是因为“惊艳”,而是因为“雷人”。
这支广告中没有汽车,只有肤色各异、身份模糊的模特在霓虹布景中旋转跳跃,仿佛捷豹路虎不是在卖车,而是在开LGBT嘉年华。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告里的宣传口号:“Copy Nothing(不抄袭任何东西)”,却活生生像是TikTok风格和破铜烂铁时尚杂志的缝合怪。
![]()
这一幕,正是当代“觉醒文化”(woke culture)的缩影。
从“汽车制造”到“身份政治”
川普看不下去了,他在老年人中算是懂点儿车的,直言这是“严重觉醒(seriously woke)的愚蠢广告”,并讽刺道:“看完这个广告后还有谁想买捷豹路虎?”
确实,原本主打精英阶层的汽车品牌,如今却自废武功,开始向“身份政治”磕头:黑人模特必须占比优先;变性人要站C位;正常男性一律靠边站……至于汽车本身?广告里压根没出现。
更讽刺的是,捷豹路虎本身正处于销售下滑、管理动荡、裁员潮汹涌的危机期,却硬要把注意力放在“多元性别”和“种族代表性”这些无法开进车库的空洞概念上。这不是品牌升级,这是自戕式营销。
![]()
波音的血泪教训:咖喱味的多元文化
汽车界尚且可以花里胡哨,航空界可没那么多命可以拿来试错。波音公司的悲剧就是最鲜明的前车之鉴。
原本是美国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波音却因一股政治正确的风潮开始“去工程师化”,印度HR三姨总管鼓吹技术无用论,推行所谓“多元文化平权招聘”。工程师不再以技术能力为标准,而是以肤色、性别、宗教作为关键考量。一位曾参与737 MAX项目的工程师愤怒回忆:“我们不是在造飞机,我们是在完成一场HR的‘道德表演’。”
结果如何?MCAS软件漏洞致使两架737 MAX接连坠毁,346人命丧天外。全球停飞,公司巨亏,CEO下台,形象重创。多元文化的锅,波音只能自己背——背得骨头都碎。
![]()
奢侈品牌的“觉醒实验室”
捷豹路虎的滑坡,并非孤例。从Chanel到Burberry,再到Louis Vuitton,许多顶奢品牌也沉迷于“觉醒实验”。
香奈儿拍过一支主打“非洲原住民美学”的广告,模特满脸彩绘、头顶兽角,像极了《山海经》的临摹图,惨遭非洲观众痛批“文化挪用”,里外不是人。
Burberry的反性别时装秀让人分不清是时尚走秀还是精神病院春季大游行。设计师称其为“去标签化”,观众却只看到了“去审美化”加上“弱智化”。
LV曾请一位自称“非二元性别表演者”来拍包包广告,结果销量雪崩,品牌遭遇抵制浪潮。
他们都忘了,顾客不是在买虚伪包容价值观,是在买产品。你可以不讲究政治,但不能不讲究审美;你自己可以在家里多元包容,但不能否定常识。
![]()
“政治正确”终将毁掉品牌
在文化上摇尾乞怜,在技术上偷工减料,在传播上沦为话题制造机——这是觉醒文化渗透品牌后的常态。捷豹路虎曾是“骑士的座驾”,如今却被贴上了“议会女议员的代步工具”标签,连发动机的轰鸣声都被彩虹滤镜盖住了,有种娘娘腔。
庄子有言:“美成在久,恶积于忽。”商业帝国不是一朝建成,但足以在一支广告中崩塌。真正的成功,不靠政治正确,而靠品质与信念。
![]()
当一个品牌忘记了自己为何而存在,它最终会沦为别人意识形态的广告牌。
当捷豹路虎挂起“彩虹大旗”的那一刻,它就已经从“性能座驾”变成了“姿态表演”;当香奈儿沦为身份符号的沙盘推演,它离“优雅”就越来越远。
愿更多企业引以为戒,不要在政治正确中迷失,不要让你的顾客,在一片彩虹中,迷失了方向盘。
“荒唐不在于谎言,而在于还要求人人都必须接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