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盘点出现“账有物无”,是资产盘点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也最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管理漏洞及责任纠纷。如何稳妥处置这一问题,直接关系企业管理规范性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账有物无”究竟指什么?
“账有物无”即资产账面(系统记录)存在该项固定资产,但现场盘点时却无法找到实物或实物丢失。这种情况多由资产调拨、丢失、报废未及时登记引起。常见表现:
账面资产编号清晰,但现场找不到实物;
责任部门不明确资产去向;
实际资产被遗弃或丢失,但账务仍保留。
二、如何稳妥处置“账有物无”资产?(详细步骤)
(一)第一时间记录与确认
盘点人员现场确认:
填写《资产异常盘点登记表》,详细注明缺失资产编号、名称、规格、存放地点、账面价值等;
拍照现场情况、存档记录;
现场负责人签字确认。
注意:现场不要急于做责任追究或擅自调整数据,以免干扰后续核查。
(二)迅速启动内部核查程序
组成临时核查小组:
由资产管理部门牵头,行政、财务、审计、使用部门共同参与。
核查资产去向:
调阅资产调拨单、报废单、借用单等历史文件;
现场询问资产原使用人、保管人;
检查近年维修、报废记录,了解有无手续遗漏;
必要时调取视频监控、门禁记录。
核查完成后,需形成详细书面调查报告。
(三)分类明确责任并作处理决策
根据核查结果,“账有物无”情况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形处理:
类别情况描述处理措施正常流程未登记调拨、报废手续已走,但未登记入账补办手续,补登记台账,财务正常销账意外遗失损毁无意损坏或不可抗力造成资产损失提出报废申请,经审批后财务注销人为责任因疏忽或管理不当造成资产丢失按公司管理制度追责或赔偿处理
(四)系统账务调整与记录
经审批认可后,财务部门根据调查结果,对“账有物无”资产做销账或减值处理;
资产管理部门需在资产管理系统中同步调整,标记资产状态为“盘亏、已核销”;
所有调整应保留清晰日志,财务凭证单据齐全归档。
(五)后续处理与防范措施
资产责任人确认制度:
对重点资产明确专人专责,每次盘点时资产责任人必须现场确认;
加强日常管理巡检:
每季度或半年进行一次抽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流程优化与制度完善:
优化资产调拨、报废等审批流程,减少手续遗漏;
技术辅助手段:
使用二维码、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技术,确保资产流动轨迹全程可追溯。
三、处理“账有物无”问题的注意事项(稳妥原则)
谨慎调查,避免轻率追责:
不确定事实前,不要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或处罚。
合规程序,避免财务风险:
所有核销资产必须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审批流程进行。
记录完整,避免审计风险:
全过程保留文件记录、现场照片、审批单据,备查备审。
四、企业固定资产盘点“账有物无”处置流程图示(简版)
复制编辑发现“账有物无”→现场记录→部门确认→启动内部调查→
责任判定→补登记或报废审批→系统财务核销→后续防范
出现“账有物无”并非不可避免,但企业必须具备明确、高效且规范的处理流程,通过及时追溯、清晰界定责任、稳妥核销处理,避免后续管理风险。同时,企业应不断完善制度流程,借助资产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降低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