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段话说得好:“做人如裁衣,太过紧身易撕裂,留有余地方能长久。”
是啊,做人,别太过精明,要懂得“留有余地”。就好像在生活中,我们买东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总把算盘打得噼啪响的人。
比如,在菜市场我们可能会遇到这两种摊主,一种总把秤杆压得低低的,多一丝菜叶都要抖掉,顾客问起便说“一分钱一分货”。另一种称完菜总会多添一小把小菜,笑着说“凑个整,下次再来”。
![]()
而这两种人得到的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前者摊位前冷冷清清,后者却总排着长队。原因也很简单,就在于前者太过精明。
事实也是如此,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会去他家买一次,下一次绝对不会去的。因为这样的人太过精明。
就好像是《饮食男女》里,朱老爷子每次做饭的时候,总是会多蒸一笼包子分给隔壁得邻居。女儿们都觉得没必要。
但朱老爷子他却说:“日子不是算出来的,是熬出来的。” 后来老爷子突发中风,正是这位邻居第一个发现并送到医院的。
所以说,那些看似不必要的善意,其实是给人生铺就的缓冲带,人这一生,谁都有需要搭把手的时候,做人做事留三分,不仅仅是给别人体面,也是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
是啊,留有余地,从来不是糊涂,而是一种智慧。是在与人争执时,不把话说到绝境,知道“退一步”不是认输,而是给彼此台阶;是利益分配时,不把好处占尽,明白“让一分”不是吃亏,而是为关系留有余温。
就好像是工匠在做木榫,总要留几分空隙,就是为了让它能够用的更加长久,因为木榫会随环境湿度变化发生膨胀或收缩。
确实,如果木榫与榫眼完全紧密咬合,随着温度、湿度的变化,木材膨胀会导致榫卯结构内部产生巨大压力,这个时候要是不留一点缝隙,很有可能就会引发木材开裂、变形,甚至是整体结构的松动。
其实,做人何尝不是如此?说话留三分,是不把人逼到墙角,给对方留体面,也是给自己留退路。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够太精明,不能够好处全站,要给他人留余地,这其实也是在给自己积善缘。
![]()
正如老话说得好:“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太过精明的算计,看似是赢了很多的东西,实际上是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就好像是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的三尺巷的故事。
当年张家与吴家为宅基地争执不下,张家写信给在京做官的张英,盼他仗势施压。张英却回了这样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见信便主动退让三尺,吴家看到他家这样做,也让出三尺,于是便有了这六尺宽的巷道,这不仅仅连通着两户人家的和睦,同时也告诉了我们一个处世道理。那就是做人不必事事精明到毫厘,留几分余地,反而能拓宽人生的格局。
确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人斤斤计较,总是把“不吃亏”当信条,寸步不让。
![]()
只是在后来这些斤斤计较都是会有回旋镖的。当初的你如果不留余地,会占了一时的上风,可是却堵死了长远的路。
就好像是三尺巷的故事样,如果他们当初不让,那么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两家关系变得水火不容。但是这一让却让出了世代相传的佳话。
正如《易经》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生的幸福,从来不在“尽得”之中,而在“有余”之间。这样路才会走的越来越宽。
文|明浮生
图|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