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万亿,这是上半年人身险行业保费收入成绩。
同比增长多少?和去年公布的数据相比,增长了5.4%。至于前值,可比口径下是5.1%。
看起来似乎还可以。
再看到唯一还在披露保费收入的上市公司,新华,上半年保费收入同比大增23%,达1212.6亿元。
且,从非上市险企这半年近300亿元的净利润来看,似乎确实可以,毕竟 2023年上半年和2024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加起来,也只有今年同期的一半。这300亿元利润,几乎是非上市人身险公司,破纪录的好成绩。
再看到,投资收益率上,中位数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人身险公司,目前也仅剩一家…
这对处于利率尴尬期的人身险市场而言,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好兆头。
但是,被寄予最大期望的健康险,上半年贴零飘过的增速,以及诸多公司大幅波动的净资产、地方型险企的困顿、偿付能力的下降…
再看,普通型产品定价利率在2.0%关口的徘徊和向下趋势,以及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还有中小公司屡败屡战的渠道转型…
对比之下,最难的日子里,却有了最好的收成。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1
-Insurance Today-
净利润近300亿
为近三年来最好半年业绩
但盈利最好的几家公司,利润变化其实不大
今年上半年,61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一共赚了293.4亿元,2024年和2023年同期,这个数字分别是89.1亿元和64.1亿元。
亏损公司数量,也降至21家,2024年、2023年同期,这一数字分别是30家和26家。同时,亏损公司亏损合计,也从2024年同期的-108.3亿元,降至今年的42.7亿元。
甚至亏得最厉害的,也从2023年、2024年上半年的-28.8亿元和-34.4亿元,收窄到10亿元以内。
这是行业进入深度调整阶段,最好的一个上半年,至少在数字上,是这样的。
不过,这近293.4亿元的净利润中,有280.3亿元来自盈利Top 10公司。而Top 10的这280.3亿元中,又有160.0亿元来自泰康人寿一家公司…
剩下的9家公司,净利润合计120.4亿元,和2024年同期的117.3亿元相比,变化其实不大。
具体看。
Top 10公司中,净利润160.0亿元的泰康是第1,银行系险企占了4席,新晋一流险企中邮排第2,净利润51.8亿元,工银安盛随后,12.0亿元,农银人寿7.4亿元,交银人寿6.1亿元。
此外,还有一些强势非银合资外资公司,比如中意、中信保诚、中英,净利润分别为10.9亿元、10.3亿元和6.8亿元。
这说明,剩下51家公司,合计净利润仅13.1亿元。但实际上,太多的中小公司,可能赚的钱还要再少一点。
从粗略的分类来看:
银行系保险公司方面:
今年上半年合计净利润约84.3亿元,如前面讲的那样,Top 10公司中也有不少银行系公司,但和2024年同期的96.8亿元相比,少了12.5亿元。其中中邮同比少了5.1亿元,农银人寿少了3.8亿元,交银少了1.7亿元。
非银合资外资公司方面:
今年上半年合计净利润约36.3亿元,相较去年的-35.4亿元,大为改观,主要贡献,来自中信保诚、光大永明的利润反转。
一般中小公司方面:
今年上半年合计净利润12.8亿元,但若把国寿养老这类没有保费收入的“不一般”的公司剔除出去,剩下的30家一般中小公司净利润仅为5.8亿元。其中,去年上半年表现不佳的英大泰和和泰康养老,今年上半年都不错,净利润分别为8.0亿元和4.2亿元,和去年同期的-8.4亿元、-14.5亿元相比,大幅改善。
当然,还有另一个观察角度,就是地方背景的公司。
数据显示,约20家具有地方国资背景的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3.2亿元,其中横琴人寿亏损8.4亿元,也是今年上半年亏损金额最多的公司。
2
-Insurance Today-
投资收益率中位数连续3年提升
综合收益有所走低,近8成公司下降
半年内逾3成公司净资产波动超30%
和以往一样,上半年这61家公司,较好的盈利,也和投资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先看能直接影响利润的投资收益率。
2023年、2024年上半年,这61家公司投资收益率的中位数分别是1.90%、1.95%,而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是2.04%。
具体来看,银行系公司中位数为1.81%,2024年同期为2.03%;非银合资外资公司中位数为2.07%,2024年同期为2.22%;一般中小公司中位数为2.43%,去年同期为1.53%。
投资收益率的提升,除了FVTPL中的股票波动影响外,还一个可能的原因,就是对债务工具的卖出导致的。
FVOCI中的债务工具,在卖出的时候,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应当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据了解,今年以来,保险机构在季度末卖了不少30年期国债,可能是止盈,这在一定程度上抬升了投资收益率。
其实看一些公司二季度较好的单季度投资收益水平,或许也能看出一些短期交易的风格变化,以及季度、半年度节点,兑现盈利的需求。
再看综合投资收益率。
从近三年上半年的数据看,综合投资收益率中位数基本是一个先高后低的态势,2023年上半年是2.37%,2024年上半年是3.84%,今年上半年是2.29%。
银行系公司中位数为2.41%,2024年同期为4.17%;非银合资外资公司中位数为2.11%,2024年同期为4.81%;一般中小公司中位数为2.80%,去年同期为2.32%。
综合投资收益率的变动,可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债市的调整有关。另一方面,这也和保险公司处于准则切换阶段,进行金融资产的重分类,尤其是对高息股的重分类甚至是买入有关。
先看前者。
进入2025年后,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并未像之前一样一泻千里,而是在触及1.66%后,向上反弹至30周均线,然后才再度向下,但确立了1.66%水平的支撑,未能向下突破。
这意味着,10年期国债的价格今年处于一个箱体整理的阶段,公允价值变动给综合收益率的贡献不如前两年那么大。
再看后者。
在新旧准则切换的初期,已有的股票资产多是先进入FVTPL,直接进入FVOCI的相对没那么多。一部分原因,是保险公司对重分类比较谨慎,毕竟重分类进FVOCI后,不能反悔,这意味着短期内卖不出去,且,过去持有的股票中,高分红的也未必多。
而近一年,在市场利率下降的压力下,在政策的鼓励下,在平滑利润的需求下,保险公司开始大举买入高息股,比如银行股。同时,将已有的高息股,从FVTPL重分类成FVOCI。
如此,这些高息股的股息进入利润表,影响投资收益率;而公允价值变动,就体现在了综合投资收益率上。
再加上这半年资本市场表现尚可,尤其是高息票,再加上4月初股票市场砸出了一个黄金坑,叠加一系列鼓励政策,一些公司也及时增加了持仓,甚至险资举牌次数还创了近四年新高。
这可能是影响综合投资收益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事实上,除了FVOCI权益工具处置时会对净资产产生影响外,FVOCI平时的公允价值变动,不仅影响综合投资收益率,还会通过其他综合收益影响净资产。
还有个就是,FVOCI权益工具最终卖出时,将不再结转至损益,而是直接进了留存收益,影响净资产。
所以可以看到,这两年很多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变动很大,尤其是在准则切换后,个别公司半年内净资产波动甚至可达百亿,幅度要么是倍增,要么是腰斩。
61家公司数据显示,和2025年年初相比,半年间净资产缩水超30%的有10家,增加超30%的有11家。这意味着,超3成的中小公司,半年间净资产变动幅度在30%以上。
还有就是,61家公司净资产一共减少了361.2亿元,其中泰康净资产下降了416.6亿元,除去泰康外,再去掉因技术原因未公布信息的瑞华健康,以及信泰人寿,剩下的58家公司净资产合计增长了55.3亿元,但要知道的是,这样的净资产变动,是在有6家非上市险企增资121.8亿元的前提下实现的。
3
-Insurance Today-
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保费增速不到5个点
泰康负增长,其余中资+2%
合资外资继续快跑+11%,地方公司最惨
相比投资端,负债端的总量和变化,就清爽了很多。
61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共实现保费收入7634亿元,同比+4.7%,和2023年上半年、2024年上半年的+16.3%、+15.1%相比,增速明显放缓。和人身险全行业的+5.4%相比,4.7%的增速也偏低。
而且, 61家公司中有27家公司保费收入同比增速为负,而2023年和2024年同期,这个数字分别为13家和15家。
不过,如果将非上市老大,负增长5.8%的泰康人寿剔除在外,剩下60家正宗中小公司,今年上半年保费收入约6324亿元,同比+7.1%,高于2024年上半年的3.3%。
当然,2024年上半年的低增速,主要是受2023年上半年的高基数影响,2023年上半年,在炒停售驱动下,这60家公司保费收入同比+29.1%。
从几个主要视角来看,这61家公司中:
①合资外资公司的保费收入增速明显高于中资公司,前者增速为11.1%,后者仅为1.8%。当然,除泰康人寿,中资公司增速为4.7%,也明显低于合资外资公司。
上半年中资公司保费增速低于合资外资公司,不仅是今年,2023年和2024年同期,合资外资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20.0%和24.2%,这还不包括开疆拓土最为猛烈的友邦;中资公司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14.9%和11.5%。
②非银合资外资公司保费增速还要更快一些,为13.4%,高于银行系险企+12.1%的保费增速;而一般中小公司,则是负增长,为-4.5%。
具体到公司看,在去年上半年+45.9%的高基数上,大都会上半年保费收入再度大涨50.2%,达222.5亿元。还有中英,连续三年上半年保费收入增速在30%左右,今年为30.8%。
事实上,非银合资外资公司的大张旗鼓,在银保渠道上的体现最为明显。一份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大都会、中英、中意银保渠道均有发力,银保新单同比增速分别达126.6%、94.0%、45.2%,其中大都会、中意银保新单规模均超百亿,分别达125.7亿元和107.0亿元。
③今年上半年非地方型公司增速为6.3%,而地方型公司保费收入的增速则为负,仅为-3.3%,这无疑是市场中最为弱势的一个群体。
具体来看,地方型公司中,仅恒安标准养老(+312.4%)、北京人寿(+24.5%)、东方嘉富(+24.2%)、国富人寿(+21.6%)保持较快增速,其中恒安标准养老主要受低基数影响。
甚至有些公司因负增长,都放弃了面向全系统的半年会议…
4
-Insurance Today-
虽然仅一家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
但和年初比,有过半的公司偿付能力下降
AAA和AA级公司,基本被合资外资霸榜
15家S级公司依旧不披露
负债端、资产端,中小公司都面临压力,前者是增长的压力,后者是配置的压力。
但在这之上的,是偿付能力的压力。
虽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公司们纷纷上岸了,如今仅剩华汇一家因风险综合评级为C而继续沉沦。但是,偿付能力的压力其实并没减少。
从今年上半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61家公司有34家公司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今年年初有所下降,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差不多,35家下降。
再看风险综合评级。
61家非上市公司中的AAA级有6家,除国民养老以外,均为合资、外资公司,比如恒安标准、中英人寿、工银安盛、中意人寿。
AA级有10家,其中,除泰康人寿、交银人寿和农银人寿外,其余7家,也均为合资、外资公司,比如安联人寿、大都会、中荷人寿、中银三星、中宏人寿、招商信诺以及陆家嘴国泰。
似乎,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合资、外资公司,做得更好一点。
但也正是因为较为审慎的发展思路,让其中很多公司错失了快速发展的红利,以至于每当大家谈到这些公司时,难免会说,“就是规模有点小”。
确实,在一个爆发式发展的环境中,“小而美”几乎不成立,也就是说,小,能有竞争力,很难,大概率会被吃掉。
这在改开近50年中,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验证。
但是,图大而全,一统天下,若时机不对,也会走火入魔。
比如,15家几乎不公布任何信息的人身险公司,几乎可以说,里面的风风雨雨,时至今日还没落定。
不像隔壁财产险,没啥杠杆,窟窿有限,从易安财险变身比亚迪财险到安心财险转世东吴财险,总体来说都比较顺利。
这15家公司不落定,意味着存量风险的化解还有漫漫长路…另一面,还意味着,对增量风险的警惕,也将继续绷紧神经。
后记
考验,远不止这些
大的,还在路上
对于中小公司而言,上半年近300亿元的净利润,无疑是可喜的甚至是超预期的。但是,这样的财务数据和经营上的体感,让人觉得,又颇具违和感。
诚然,保险公司的财务数据一贯像黑箱一样,再加上现在处于一个新旧财务准则的切换阶段,有的公司切换了,有的公司没有;切换准则前后的可比性也大幅降低,更是进一步放大了这一不确定性,甚至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起了公司的利润,到底是不是真的。
典型的现象,就是这几个月里,常常看到不少基层员工在小红书上发笔记,说“我们公司也算是500强,明明公司说盈利很好,赚了很多钱,但年终奖迟迟不发,到底是为啥?”
是不是真的,细究与否,可能意义都不是很大了。因为有两个切切实实的东西,摆在各家公司面前。
先看负债端,老生常谈,现在普通型产品定价利率已经降到了2.0%,万能更是直接到了1.0%;分红险降幅最小,现在的定价利率水平在1.75%。
如果说,在2.5%时代,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固收类产品,还能让前线销售人员硬着头皮讲锁定利率的故事,消费者也还能捏着鼻子继续买,那2.0%的产品,显然就更鸡肋了。
这一天,大家都心知肚明,迟早要来的,但业绩的压力也好,现金流的压力也好,自身的销售、投资能力也好,几乎是把中小公司的头按在了增额终身寿险等固收类产品上。
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小公司的产品,未来如何跟头部公司“硬碰硬”?
更不要说渠道,绝大部分中小公司的个险几乎是被头部公司按在地上摩擦,银保也不如银行系、头部公司占据股东资源和品牌、费用优势,至于本能大展宏图的中介渠道,现在又面临一个颇为尴尬的费用压制阶段。
可能不用说什么未来,9月即将打响的2026年开门红,就是一次交锋。
还有一个,是投资端的压力。
资产负债匹配不好,导致的长期固收类负债占比过大的情况下,未来再投资的风险,这个是行业公认的,也是从投资的角度看,负债端转型分红险等浮动收益型产品的一大原因。
不过这都是长期的,最眼巴前的,可能是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增值税政策的公告》,里面说:
一、自2025年8月8日起,对在该日期之后(含当日)新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的利息收入,恢复征收增值税。对在该日期之前已发行的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包含在2025年8月8日之后续发行的部分)的利息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直至债券到期。
二、上述金融债券,是指依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机构法人在全国银行间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发行的、按约定还本付息并由金融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
这意味着,未来保险公司在买新债的时候,面临一个税收问题,而过去屯了很多长期国债的公司,还将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
这个《公告》到底会产生什么样的实质性影响,尚不可知。
但债券,是保险公司资产配置的底仓,对新发行债券的利息收入征税,也意味着会让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感受到额外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势必也将传递到负债端,也就是产品上…这是否也意味着,固收类产品,是真的卖不得了?
再加上严监管的态势、蠢蠢欲动的港险、居民部门继续进行下去的去杠杆…考验,远不止这些,大的,还在路上。
这也是为啥,大家觉得,小阳春来了,还是这么冷。
毕竟,这还是严冬之中。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站 | 快手 | 西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