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府在今年6月,突然宣布暂停履行与日本长达13年的稀土供应协议。这一纸禁令让日本产业界陷入恐慌,丰田、本田等巨头的电动车生产线面临停摆危机。
更让日本难堪的是,他们花费7亿美元高价购买的“印度稀土”,经过专业检测后,竟被发现几乎全是中国稀土的贴牌产品。
战略误判:13年“去中国化”沦为国际笑话
2010年那场稀土危机给日本留下了深刻阴影。当时中日关系紧张,中国暂停对日稀土出口,日本市场稀土价格暴涨20倍,汽车厂和电子厂纷纷停工,经济损失惨重。
这场危机让日本患上严重的“稀土焦虑症”,开始在全球疯狂寻找中国稀土的替代品。印度就在这时进入了日本的视野。
印度宣称自己是全球第三大稀土储量国,距离日本相对较近,运输成本低廉。2012年,双方签署合作协议:日本每年从印度进口约1000吨稀土,占印度当时产量的三分之一。
作为回报,日本不仅支付每年3.2亿美元的高额费用,还向印度提供先进的稀土提纯技术。丰田通商甚至在印度开设加工厂,满以为就此摆脱了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十三年过去,这场精心布局的战略被证明是场昂贵的幻觉。日本企业支付了比市场价高25%的费用,换来的却是从中国出口到印度、再由印度转手卖出的“二手稀土”。
印度海关数据暴露了真相:2024年印度稀土产量仅2900吨,出口量却高达4000吨。其中到底有多少是有“水分”的中国稀土,只有印度政府自己才知道。
走进印度稀土分离车间,景象令人啼笑皆非:轰鸣运转的离心机产自中国温州,包装袋从江西进口,连质检设备都贴着上海厂商的标签。
莫迪政府曾高调宣布投资500亿卢比推动国产化,结果三年只建了两座试验厂,开工当天还烧坏了三台变压器。
印度稀土纯度最高仅82%,而中国早已突破99%的军工级标准。每处理一吨稀土,印度要产出三吨废料,成本是中国的四倍以上。
这种技术落差让印度所谓的“本土化”沦为笑谈。印度专家桌上摆的还是1980年代的湿法冶金手册,而中国江西企业新投产的纳米级氧化镨生产线,纯度比日本顶尖产品还高出“三个九”。
日本不是没怀疑过稀土的来源。但出于“去中国化”的执念,日本政府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是直接从中国进口,多花点钱也愿意。
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最终让日本付出了7亿美元的昂贵学费。
断供危机:72小时停产的噩梦
早在今年4月,中国就开始收紧稀土出口政策,并对转口贸易实施严格审查。印度的“洗货”通道被堵死,库存迅速见底。
戏剧性的一幕在6月12日上演:印度外交秘书刚向中国请求放宽出口限制,不到24小时,印度就宣布停止对日本出口稀土,理由是要“保障国内电动车需求”。
这一刀直接捅在了日本产业的命脉上。短短72小时内,日本37家稀土加工企业中22家被迫停工。
丰田、本田等巨头的12条电动车生产线产能减半,仅6月上半月损失就高达18亿美元。铃木汽车工厂的生产线完全停滞,数千个未完成组装的车架晾在流水线上,场面凄凉。
日本紧急转向澳大利亚求援,运来的矿石却在港口堆积生锈。全球92%的中重稀土精炼产能在中国,日本空有矿石却无能力加工。
稀土价格在断供后暴涨300%,丰田混动车间甚至开始拆解旧电机回收钕磁体,狼狈程度可见一斑。
印度的突然断供看似精明,实则损人不利己。印度本土车企同样陷入困境,马鲁蒂铃木因钕铁硼磁体短缺,电动车产量削减40%。
更尴尬的是,印度一边撕毁与日本的协议,一边自己的20余份对华稀土进口申请却卡在审批环节,而德国大众、越南工厂的申请早已获批。
国际信誉的崩塌更为致命。德国、韩国买家发现“印度稀土”的真实来源后,果断取消了43份订单。日本暂停了部分对印基建投资,塔塔集团等印企因违约面临15亿美元索赔。
部分印度车企甚至计划绕过政府,直接包机赴华谈判,与莫迪政府强撑的“对华强硬”姿态形成讽刺对比。
印度商务部长还在镜头前嘴硬,誓言打破中国“垄断”,却回避了一个基本事实:印度690万吨稀土储量全球第五,但2024年实际产量仅2900吨,不到中国27万吨产量的零头。
技术代差面前,“印度制造”的口号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底气:三十年磨一剑的稀土帝国
中国稀土产业的统治地位绝非偶然。从储量看,中国占全球70%;加工能力上,掌握90%的重稀土加工能力。
技术专利方面,98%的精炼专利归属中国。从江西分离厂到包头磁材车间,中国构建了全球最完整的稀土产业链。
核心技术优势让中国在博弈中游刃有余。2023年前五个月,中国稀土原料出口量同比暴跌63%,但深加工产品出口额反增21%。
中国实施的稀土“电子身份证”系统,让每克稀土来源可追溯至具体矿山。去年印度走私的300吨重稀土,就是被这个系统精准拦截。
美国从中国进口的钕铁硼磁体去年增长47%,五角大楼一边抗议一边追加订单;德国大众咬牙签下十年镝元素采购协议,价格高出市场价15%仍抢着付定金。
这些企业的选择很现实:中国稀土分离技术领先全球至少十年,短期内无可替代。这场闹剧般的“稀土杀猪盘”给全球上了一课:
当日本发现花7亿美元买来的“印度制造”竟是中国货,当印度撕毁合同时才想起自己连包装袋都要从江西进口。它提醒每个国家,真正的产业主动权,永远深植于技术深耕的土壤里。
参考资料:
《印度:为摆脱中国,稀土不卖日本了》——观察者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