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创业者朋友问我:为什么让 AI 写个产品文案,出来的东西总像隔靴搔痒?” 他给我看了聊天记录 —— 指令是 “写一段打动人心的咖啡机文案”,AI 回复里堆满了 “香醇浓郁”“智能便捷” 这类词,像本说明书。
我给他改了个指令:“给 30 岁职场人写一段咖啡机文案,场景是‘周一早晨赶报告’,控制在 80 字内,要透出‘忙里偷闲’的松弛感。” 很快,AI 回了一句:“键盘敲到发烫时,它已经煮好半杯拿铁。蒸汽裹着焦香漫过来,周一的紧绷,突然就松了半寸。”
朋友愣住了。这背后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的逻辑:AI 就像一辆性能极好的车,没有精准导航时,再强的动力也只会在原地打转。那些所谓的 “限制”,其实是给它设定的目的地、路线和行驶规则。
![]()
限制不是枷锁,是精准导航的三个坐标
![]()
▐1. 明确 “给谁看”:用户画像就是导航起点
商业世界里,没有 “所有人都喜欢” 的内容,就像没有 “所有人都合脚” 的鞋。让 AI 知道受众是谁,本质是让它站在用户的认知坐标系里说话。
比如写一款老人手机的文案,不说 “写得温暖点”,而说 “给 60 岁以上独居老人的子女写,要让他们觉得‘买这个就是帮父母省心’”。AI 会立刻切换视角:“妈总说手机字太小?这个屏幕比报纸还清楚,一键拨号连通讯录都不用翻 —— 你不在身边,它替你多照看三分。”
精准的受众定位,不是缩小范围,而是让每一句话都踩在用户的需求痛点上。
▐2. 框定 “在哪用”:场景是内容的 “使用说明书”
同样一句话,在会议室说和在菜市场说,效果天差地别。给 AI 设定场景,其实是给内容安一个 “应用场景说明书”。
我见过一个案例:某品牌推广便携充电宝,最初让 AI 写 “突出续航强”,出来的是 “大容量电芯,续航长达 72 小时”。后来加了场景限制:“写在‘出差忘带充电器,手机只剩 1% 电’的紧急时刻,语气要像突然抓到救命稻草。”AI 输出:“安检口手机弹出低电警告?它揣在兜里像个隐形救兵,插上电的瞬间,客户的视频会议保住了。”
场景越具体,内容就越容易钻进用户的记忆里。
▐3. 设定 “怎么说”:风格是沟通的 “接口协议”
商业沟通的本质是 “同频”。让 AI 模仿特定风格,相当于给它装一个适配用户的 “接口协议”,确保信息能顺畅传递。
比如给年轻人推一款潮玩,不说 “写得有趣点”,而说 “像 B 站 UP 主拆箱时的兴奋语气,带点‘挖到宝’的惊喜,每句末尾加个感叹号”。AI 会这样表达:“拆开盒子的瞬间我惊了!这细节比官方图能打 100 倍!摆桌上同事路过必问链接!”
风格的精准度,直接决定用户愿不愿意 “接话”。
最后的话:精准指令才是 AI 时代的 “生产力工具”
很多人以为,用 AI 就要 “给它自由”,其实恰恰相反。就像管理团队时,清晰的目标、明确的流程、具体的标准,才能让效率最大化。
给 AI 的限制,不是束缚,而是让它的能力精准落地的 “转化器”。想清楚 “写给谁、在哪用、怎么说”,再按下发送键 —— 这才是 AI 时代,提升内容效率的关键方法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