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柬泰边境冲突开始逐渐放缓,中南半岛的危机似乎正在过去。然而让外界深感震惊的是,战争堪堪止步,特朗普突然盯上了缅甸,先后解除对缅甸军政府高层丁拉敏、苗觉东等人的制裁,这一动作揭开了美国对缅战略调整的序幕。然而也是这个调整,让美媒都忍不住大骂特朗普“疯”了,白宫到底想干什么?
综合《新华社》的消息来看,白宫正评估两项颠覆性提案:或与军政府谈判促成其与克钦独立军(KIA)和解,或直接绕过军政府与“克钦独立军”合作,核心目标直指缅甸丰富的重稀土资源。
就单纯数据上说,如果寻求稀土,找缅甸不能说错误。缅甸稀土储量位居全球第三,其重稀土元素(如铽、镝)是战机发动机、导弹制导系统的关键材料。2024年中国进口的稀土总量中,57%来自缅甸,达4.4万吨。对美国而言,打破中国掌控全球90%稀土精炼产能的垄断,已构成其供应链安全的战略优先项。
特朗普的举动,恐怕也包含更多的地缘政治算计。一方面,缅甸军政府自2021年政变后与俄罗斯深化合作,从武器供应到核电站建设,形成对美牵制;另一方面,通过在柬埔寨、缅甸、越南等中国周边国家制造战略支点,美国试图将力量重心从乌克兰转向亚太,重塑对华包围圈。值得注意的是,此举恰逢中美刚达成稀土供应临时协议,中国承诺恢复稀土出口,美国维持55%对华关税。这种“双轨并行”策略,显然旨在以缅甸筹码压中国让步,同时为潜在供应链断裂未雨绸缪。
但必须要指出的是,为什么美媒会骂特朗普“疯了”。核心问题就在于,假如事情真如特朗普想的那么顺利,那为什么还是中国占据稀土产业链的上下游,而不是缅甸,或者道路更近的印度呢?
克钦邦高原的稀土矿脉被克钦独立军KIA控制,此地层峦叠嶂,基础设施近乎原始。连接矿区与外界的葡萄-瑙蒙公路全长仅115英里,却因雨季塌方频发屡屡瘫痪。2024年6月,连续20天暴雨引发山体滑坡,掩埋路段达200英里,导致柴油价格飙升至每加仑15万缅币,连摩托车通行都成奢望。即使日常条件下,当地著名的散露切山路段因急弯陡坡,两个月内至少发生5次车辆翻覆事故。
地理困境催生了“印度绕道”方案:提议经缅甸克钦邦进入印度东北部,再转运至印度核心区精炼。但此路线面临双重死结。第一重是物流瘫痪:印度东北部基础设施同样薄弱,且需穿越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等分离主义武装活跃区,运输风险陡增。第二重是技术空白:印度缺乏规模化的重稀土加工能力。尽管美国设想联合“四方安全对话”(QUAD)在印建设冶炼厂,但印度官员私下承认,此类设施需耗时数年建成,远水难解近渴。
更微妙的是政治钢丝绳。若美国选择与军政府合作,等于背弃其“谴责政变”的立场,招致“牺牲民主原则”的抨击,昂山素季前顾问肖恩·特内尔已警告此举将丧失道义信誉。而直接扶持克钦独立军KIA则可能陷入缅甸内战泥潭:尽管克钦独立军KIA因不满中国压价显露亲美倾向,但其控制区与云南接壤,中国可随时通过佤邦等亲中地方武装施压,甚至封锁矿脉通道。缅甸问题专家博蒂尔·林特纳的尖锐批评点出本质:在中国陆基导弹覆盖范围内运输稀土,“完全是疯了”。
说白了,美国的战略困境在于:稀土自主的急迫性与地缘现实的残酷性形成致命反差。特朗普威胁对缅征收40%关税,而军政府领导人敏昂莱却回信“赞赏强势领导”,暗示妥协可能。然而军政府当前仅控制缅50%领土,克钦独立军KIA与军方的停火脆弱如纸,矿区安全根本无法保障。即便矿石能运出,美国仍需投入百亿美元重建稀土精炼产业链,这比说服克钦军阀更加漫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