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读大学不考虑就业,考虑啥?
2025 年高考录取季,教育圈的 “信息差战争” 愈演愈烈。
张雪峰的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人,但也让考生和家长开始用 “放大镜” 审视专业选择。
曾经的 “名校光环” 正在褪色,六个专业在 985 高校中集体遇冷,甚至出现补录到第四轮仍无人问津的现象。
这场 “专业价值重估” 的背后,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从 “规模扩张” 到 “质量竞争” 的深层转型。
一、公共管理类:名校光环下的 “就业真空”
北大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提前批,在内蒙古遭遇零投档,最终不得不通过补录完成招生计划。
2025 年国考中,公共管理类岗位报录比达 1:87,而计算机类岗位报录比仅 1:23。
更讽刺的是,法学、财会等专业可报考的公务员岗位数量是公共管理类的 2.3 倍。
如果学生真要走考编类专业,真没必要读公共管理这个专业,高分学子可以选军警校、公费师范生、上海海关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非高分学子,选计算机、法学、财会、汉语言这些考公大户专业。
公共管理这个专业,走就业不行,走考公也不行,你说谁还会选。
二、小语种:AI 翻译浪潮下的 “夕阳产业”
吉林大学在内蒙古的日语专业历史类最低分仅 585 分,比该校计算机专业低 67 分。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法语专业在浙江的投档线首次跌破 600 分,而该校新闻传播学专业分数逆势上涨 12 分。
就算是北大的小语种也遇冷。
北大在广东征集的朝鲜语、阿拉伯语,在江苏、陕西补录的也是小语种。
AI翻译已经能完成90%的场景应用,一个几百块的AI翻译工具,可以秒杀一个小语种本科生。
这就让小语种在国内根本没有合适岗位。
当然,张雪峰也经常说,如果家长舍得让孩子出国,可以读小语种。
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国家中,有大量投资,你凭借语言优势,在国内参加企业的培训后,出国担任技术工或管理层,这是一条不错的路。
不过这条路更适合男生,企业招聘赴海外的人才,也更倾向于男生,担心女生吃不了那个苦。
三、政法院校公安学:名校招牌下的 “伪铁饭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公安学专业在江西物理类录取最低分 532 分,比该校法学专业低 78 分。
而江苏警官学院的公安学专业录取分数同比上涨 15 分,投档线超过部分 211 高校。
在张雪峰的普及下,大家终于知道了,原来政法院校毕业生是无法参加公安联考的,要入警,就得参加社会公务员考生。
而公安院校毕业生入警率稳定在 95% 以上。
如果想当警察,就上公安院校,而不是政法大学。
四、工商管理类:管理头衔下的 “技能空心化”
兰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山东的录取最低分 611 分,较 2024 年下降 18 分,而该校计算机专业分数上涨 9 分。
东北大学在内蒙古的工商管理类投档线比同省 211 高校低 12 分,出现 “985 分数不如 211” 的倒挂现象。
工商管理妥妥的“万金油”专业。
张雪峰经常说,除非家里有企业等着继承,否则这个专业毕业后大概率会在‘管培生’和‘销售代表’之间反复横跳。
五、新闻学:传统媒体衰退下的 “转型阵痛”
复旦大学新闻学专业在河南的投档线较 2024 年下降 15 分,而该校人工智能专业分数上涨 22 分。
某 985 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在补录中仍有 47 个缺额,最终降分至本科线以下 12 分才完成招生。
现在没有一个网红、一个大V是新闻学出身的。
新闻学就是学习陈旧的知识,早就跟不上时代。
当年张雪峰与新闻学教授的口舌大战,相信大家都还记得。
张雪峰就一句话:报新闻学的孩子,把他打晕。
六、土木工程:行业寒冬中的 “就业苦旅”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河南的录取最低分 564 分,较 2021 年下降 103 分。
东南大学该专业在江苏的补录缺额达 127 人,最终降分至本科线以下 8 分才完成招生。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 18%,基建项目审批周期延长 30%。某建筑央企的校招数据显示,2025 年土木工程岗位需求较 2020 年减少 58%。
某招聘平台调研显示,土木工程毕业生对 “长期驻外”“野外作业” 的接受度从 2020 年的 72% 降至 2025 年的 41%。某施工企业的离职率高达 38%,其中 90 后员工占比 82%。
张雪峰:去工地搬砖不需要学历。
七、张雪峰的 “破局之道”:专业选择的 “新黄金法则”
1.技术护城河法则
选专业,一定要有护城河,护城河越高,就业率和工资就越高。
绝大部分文科专业没有护城河,法学和财会是仅有的护城河专业。
2.政策红利追踪法则
关注 “新工科”“新医科” 等国家战略支持领域。
例如,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 2025 年的校招中,国企 offer 率达 89%,平均起薪 7800 元 / 月。
国家发展什么产业,相对于的专业就有前途。
专业选择的 “理性回归”
2025 年的高考录取数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 “学历崇拜” 转向 “能力导向” 的新阶段。
张雪峰的直言不讳,得罪人很多,但本质上也是在帮助考生打破 “信息茧房”,用市场化思维重新评估专业价值。
当考生开始用 “能否吃上饭”“能否有发展” 来丈量专业价值时,那些真正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高校和专业,终将在时代的筛选中脱颖而出。
你认为张雪峰的专业选择建议是 “理性指南” 还是 “制造焦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