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为何每隔百年,都会出现一个长相、经历相似的人?是巧合还是命运

0
分享至

你肯定见过这样的新闻:某个普通人,长得和某位历史名人几乎一模一样。翻翻老照片,或者看看历史画像,这种“撞脸”事件还真不少,让人忍不住嘀咕:这世界是不是在“循环播放”?

最经典的例子,大概要数明太祖朱元璋。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流传下来的官方画像差异很大。其中一种版本,被民间戏称为“帝王异相”,额头、下巴突出,颧骨高耸,面相独特,甚至带点“奇”感。



有趣的是,在六百多年后的中国广西,一位名叫莫炳新的农民,因为长相酷似这幅画像中的朱元璋而意外走红。媒体对比照片一出来,大家惊叹,这眉眼、这轮廓,特别是那标志性的额头、下巴和颧骨,简直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莫炳新自己都开玩笑说,说不定真是老朱家的后代呢。

这种“跨时空撞脸”可不是中国独有。2018年,加拿大一位档案管理员偶然发现了一张1941年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位名叫迈克尔·布洛克的年轻水手。

令人震惊的是,布洛克的眉眼、笑容,尤其是那种专注而略带忧郁的神情,与青年时期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极其神似!照片迅速在网络传播,大家惊呼爱因斯坦是不是有个“失散多年的兄弟”。



布洛克本人早已去世,他平凡的一生与科学巨匠的辉煌轨迹天差地别,但这张脸却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在视觉上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影视作品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大众对“历史重影”的天然兴趣。电影《刺杀希特勒》中,汤姆·克鲁斯饰演的德国军官施陶芬贝格,其原型在真实历史上就有着冷峻而轮廓分明的面庞

导演选角时,克鲁斯的外形气质与历史照片中的施陶芬贝格高度契合,这种视觉上的“还原”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银幕内外的“重现”,加深了观众的代入感。



那为什么会有这样跨越漫长时光的“脸替”?难道仅仅是我们眼睛的错觉,或者纯粹是极小概率的巧合?

解码“撞脸”之谜

当我们惊讶于跨越时空的“撞脸”时,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提供了一个非常实在的观察视角:人类的基本面部结构,其实存在着惊人的模块化组合规律

想象一下乐高积木。虽然基础积木块种类有限(比如不同形状、颜色、大小的方块),但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却能搭建出千变万化的模型。我们的脸也是如此。

决定面部特征的基因数量是庞大但并非无限的,它们控制着诸如眼睛的形状和间距、鼻梁的高低宽窄、嘴唇的薄厚、下巴的轮廓、颧骨的突出程度、发际线的形状等等“零件”。这些“零件”的每一种变化,都像选择了一块特定的乐高积木。



关键在于,当这些数量有限的“零件”在遗传过程中进行排列组合时,理论上能产生的面孔类型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理论上”和“现实中”是有区别的

某些特定的五官组合模式可能因为更符合普遍的遗传规律或审美偏好(比如对称性),而在人群中出现的天然概率就相对较高。而且,人类总数虽然庞大,但相对于所有可能的基因组合方式来说,仍然只是沧海一粟。

科学家们做过一些有趣的估算。比如,2015年一项发表在《自然》子刊上的研究就指出,仅考虑几种关键的面部特征(如眼型、鼻型、嘴型等主要维度),全球范围内就足以产生大量“非亲属相似者”



更直观地说,有研究甚至提出,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样本里(比如超过14亿),平均每24个人中就可能存在一组五官高度相似但毫无血缘关系的“陌生人双胞胎”!这个数字或许让你惊讶,但想想我们每天在街头、地铁里遇到的人流量,再想想社交媒体上铺天盖地的“明星脸”模仿秀,是不是觉得这种“撞脸”现象其实也没那么玄幻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莫炳新和朱元璋画像、布洛克和爱因斯坦会产生视觉上的“神似”。他们各自的面容,恰好是庞大基因库中,某些高概率出现的五官模块的特定组合在特定个体身上的又一次呈现。



这种相似性,本质上是一种生物统计学上的必然现象,是有限基因在庞大人口基数下进行排列组合的自然结果,就像抛硬币次数足够多,总会连续出现好几次正面或反面一样。

所以,当我们下次再看到那些跨越时空的“相似脸”时,大可不必急于联想到轮回转世或是神秘宿命。科学告诉我们,这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库的有限性和人口规模的巨大性之间,必然上演的一场概率游戏。我们能在浩瀚的人海中,找到与自己或历史人物“撞脸”的人,并非神迹,而是数学规律在生命形态上的一种直观体现



理解了生物学和概率学为我们揭示的“撞脸”基础原理,我们心中的疑惑似乎解开了一部分。

但仅仅停留在“长相相似是因为概率”这个层面,显然还不足以解释本章标题所提出的全部问题,那些惊人的相似,往往不仅仅是一张脸,有时还伴随着人生轨迹中某些耐人寻味的“重影”

命运的“剧本”也有“模板”

如果说跨越时空的“撞脸”能用基因组合的概率游戏来解释,那么,当两个相隔久远的人,不仅长得像,连人生轨迹的关键节点也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时,就真的会让人倒吸一口凉气,忍不住思考:难道命运也遵循某种“轮回”的剧本?



历史舞台上,这类“双生子”般的现象,最常被提及的莫过于拿破仑·波拿巴阿道夫·希特勒之间的比较。抛开他们作为历史争议人物的身份,仅从一些关键人生节点和决策路径来看,确实存在令人咋舌的“重影”。

崛起之路。两人都并非出身本国核心统治阶层(拿破仑是科西嘉小贵族,希特勒是奥地利海关职员之子),都凭借非凡的个人能力、煽动性的演说和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在祖国经历巨大动荡(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德国一战战败后的经济萧条与政治撕裂)后迅速崛起,成为国家元首。



他们都怀有强烈的征服欧洲的野心。拿破仑的铁骑几乎踏遍欧陆,建立了庞大的法兰西帝国;希特勒则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妄图建立德意志的“千年帝国”。

关键东征与折戟。两人都选择了向东进攻庞大的俄罗斯(苏联),这成为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拿破仑的60万大军在1812年的严寒与俄军的坚壁清野中几乎全军覆没;希特勒的纳粹德军则在1941年发动的苏德战争中,同样在莫斯科城下的严冬和苏联的顽强抵抗下遭遇毁灭性打击。

这两次东征,相隔近130年,却都以惨败告终,成为帝国崩溃的导火索。



两人都在多国联军的围攻下最终失败。拿破仑经历了滑铁卢战役,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希特勒则在柏林地堡自杀,纳粹德国无条件投降。

这种宏观战略层面的“神同步”,当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命运的安排”。更合理的解释,或许要从历史发展的结构性规律人类行为模式的共性中去寻找。

特定的时代背景会催生特定类型的领袖。当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深重的危机、分裂或耻辱感(如法国大革命后的混乱与外部干涉,德国一战战败后的屈辱与《凡尔赛条约》的枷锁)时,民众往往强烈渴望一个强有力的、能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甚至复仇雪耻的“救世主”或“强人”。



具备超凡魅力、铁腕手段和宏大愿景(哪怕是极具侵略性的)的人物,在这种土壤中最容易获得拥戴并迅速攫取最高权力。拿破仑和希特勒,恰好都生逢这样的“乱世”,并具备了迎合这种时代需求的个人特质。

地缘政治与扩张逻辑存在客观规律。对于意图称霸欧洲大陆的强权来说,东方的广袤土地与潜在威胁(俄国/苏联)始终是无法绕开的终极考验

无论是为了获取资源、消除侧翼威胁,还是实现真正的“大陆霸权”,向东扩张似乎成了一种具有内在逻辑必然性的战略选择。然而,俄罗斯/苏联的辽阔纵深、严酷气候和坚韧的民族性格,历史上多次成为外来征服者的“坟场”。



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低估了这些因素,最终踏入了同一条“冰河”。

因此,这种“人生轨迹的重叠”,更像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在面对相似的地缘政治格局和权力扩张的内在逻辑时,所做出的相似的战略抉择

它反映的并非神秘莫测的命运轮回,而是历史剧本中反复出现的“固定套路”或“结构性陷阱”。当条件具备(特定的社会危机、特定的领袖特质、特定的扩张目标),相似的历史剧情就可能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演员”重新上演。



这无关乎“谁转世成了谁”,而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权力的本质以及地理环境的制约,在时间长河中不断投射出的“相似投影”

我们为何执着于“相似”

当我们读到拿破仑和希特勒的相似点,或是惊叹于某张“爱因斯坦脸”的出现,内心往往会涌起一种奇妙的、略带震撼的感觉。

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人类大脑一个根深蒂固的本能:对“模式”(Pattern)的识别和对“意义”(Meaning)的追寻

从进化角度看,这种能力至关重要。我们的祖先需要在复杂的环境中快速识别危险(比如草丛中老虎的条纹图案)、找到食物(比如特定形状的果实)、理解自然规律(比如季节更替)。



善于发现规律、建立联系、赋予意义的大脑,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这种本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认知基因里。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面对海量、复杂且常常是碎片化的信息(尤其是历史信息和人物故事),我们强大的模式识别能力有时会“用力过猛”,这就是所谓的“模式性错觉”(Apophenia),在随机或无关的数据中,感知到有意义的模式或联系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曼德拉效应”,许多人“清晰记得”曼德拉在80年代死于狱中,而事实上他于2013年才去世。这种集体性的错误记忆,部分原因就是大脑在信息模糊或传播过程中,主动“填补”了符合某种逻辑或叙事的细节,形成了“有意义的”错误模式。

在看待历史人物的“相似性”时,这种机制同样在悄悄运作。

选择性注意与强化。我们的大脑会自动过滤掉大量“不相似”的信息,而聚焦并放大那些“吻合”的点

比如比较拿破仑和希特勒,我们会牢牢记住他们东征俄国都失败了,却可能忽略他们在治国理念、战争方式、个人性格(如拿破仑的军事天才 vs 希特勒的微操干预)、失败的具体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



对于“撞脸”现象,我们只看到了那张相似的脸,却完全无视了两人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经历、职业道路和人生际遇。

叙事驱动的联想。人类天生是故事的动物。一个“相隔百年,长相经历惊人相似”的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神秘感,远比枯燥的基因概率或历史结构分析吸引人。

大脑更容易被这种具有强烈叙事张力的“巧合”所吸引,并倾向于构建一个更宏大、更宿命论的解释框架(如轮回、历史周期律的具象化)来“圆满”这个故事,满足我们对“意义”的渴求。这就像我们看到星座图案,会忽略星星之间实际遥远的距离,而把它们脑补成神话人物或动物的形象。

后见之明的“必然性”。历史事件一旦发生,在回顾时往往会显得具有某种逻辑上的必然性



我们知道拿破仑和希特勒都东征失败并最终垮台,于是会不自觉地回溯他们的整个生涯,寻找那些“预示”了失败的因素(如性格缺陷、战略失误),并将它们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看似清晰、连贯且“注定如此”的叙事链。

这种“后见之明偏见”(Hindsight Bias)会强化我们对历史“规律性”和人物命运“相似性”的感受,仿佛一切早已写在剧本里。

因此,我们热衷于发现并传播这些“历史的相似”,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身认知模式与历史复杂性互动的结果



它既是大脑高效运作的副产品(模式识别),也源于我们内心对理解世界、寻找秩序、甚至体验某种超越日常的“神秘感”的深层需求。这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是一种有趣的文化心理现象

历史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个人、社会、经济、地理、偶然性)交织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在面对“百年轮回”、“宿命重现”这类说法时,需要保持一份清醒。那些让我们惊叹的“相似”,往往是大脑在浩瀚历史信息中,依据自身偏好“剪辑”出的精彩片段,而非历史的全部真相或某种神秘力量的证据。真正的历史魅力,恰恰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和混沌中涌现的无限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北京房价真要到1万时代?回龙观2个月不见135万?

北京房价真要到1万时代?回龙观2个月不见135万?

坠入二次元的海洋
2025-09-19 10:24:27
731刚上映半天,恶心的一幕出现了,有人竟然用实验室干净来攻击

731刚上映半天,恶心的一幕出现了,有人竟然用实验室干净来攻击

花心电影
2025-09-18 12:48:17
上海“臭餐”供应商前科累累,为何垄断500多所?背后还藏一影子

上海“臭餐”供应商前科累累,为何垄断500多所?背后还藏一影子

巷子里的历史
2025-09-19 11:11:40
多地将从今秋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

多地将从今秋起试行中小学“春秋假”

澎湃新闻
2025-09-18 10:04:08
吊销绿卡,驱逐出境!哥大抗议学生将被驱逐到叙利亚或阿尔及利亚

吊销绿卡,驱逐出境!哥大抗议学生将被驱逐到叙利亚或阿尔及利亚

大洛杉矶LA
2025-09-19 06:28:48
翟欣欣犯敲诈勒索罪一审获刑12年 苏享茂哥哥:8年来总算有了结果,我们也累了

翟欣欣犯敲诈勒索罪一审获刑12年 苏享茂哥哥:8年来总算有了结果,我们也累了

红星新闻
2025-09-19 13:53:13
上海大叔55岁未婚,住垃圾堆却要穿名牌,打开冰箱后才知啥叫生活

上海大叔55岁未婚,住垃圾堆却要穿名牌,打开冰箱后才知啥叫生活

寒士之言本尊
2025-09-08 23:20:45
民进党,极有可能在下一届台湾地区选举后,成为长期一家独大政党

民进党,极有可能在下一届台湾地区选举后,成为长期一家独大政党

通文知史
2025-09-18 12:50:07
王祉怡1-2惨遭韩国选手金佳恩逆转,无缘中国赛女单四强

王祉怡1-2惨遭韩国选手金佳恩逆转,无缘中国赛女单四强

懂球帝
2025-09-19 13:53:27
女子破庙避雨,见两黑蛇缠绵不休,她一把扯掉自己红肚兜

女子破庙避雨,见两黑蛇缠绵不休,她一把扯掉自己红肚兜

梦飞故事会
2024-08-03 21:13:29
波兰关闭与白俄罗斯公路和铁路通道中欧班列中断上万集装箱滞留

波兰关闭与白俄罗斯公路和铁路通道中欧班列中断上万集装箱滞留

深度报
2025-09-18 22:47:16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东风导弹泄密案:间谍郭万钧一家三口,全部被处以死刑

冰点历史
2025-07-15 09:33:13
被排挤打压,郑丽文若败选将另择新枝!

被排挤打压,郑丽文若败选将另择新枝!

观星赏月
2025-09-19 12:03:16
内塔尼亚胡摊牌了,放话要反击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内塔尼亚胡摊牌了,放话要反击中国,中方的回应,给美以提了个醒

阿柒的讯
2025-09-19 11:07:11
媒体人:王治郅身份特殊无法全职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但每次都有召必到

媒体人:王治郅身份特殊无法全职进入国家队教练组,但每次都有召必到

懂球帝
2025-09-19 09:11:06
为何很多割让外国的土地都被收回,唯独被俄国抢走的土地要不回来

为何很多割让外国的土地都被收回,唯独被俄国抢走的土地要不回来

芳芳历史烩
2025-09-18 08:27:19
“嘎子”被拘最新,名导发文怒怼,央媒发文怒批,被抓早有征兆

“嘎子”被拘最新,名导发文怒怼,央媒发文怒批,被抓早有征兆

以茶带书
2025-09-18 18:13:16
山东三市最新人事任免,涉副区长等

山东三市最新人事任免,涉副区长等

中国山东网
2025-09-19 12:46:32
奋战5天后西贝暂歇!但营业额掉千万,儿童餐难翻身

奋战5天后西贝暂歇!但营业额掉千万,儿童餐难翻身

法老不说教
2025-09-18 17:16:13
在编教师铁饭碗没了

在编教师铁饭碗没了

谭谈投研
2025-09-17 21:22:07
2025-09-19 14:27:00
大千世界观 incentive-icons
大千世界观
欢迎来到精彩的异想世界!
1712文章数 80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入室抢婴案"主犯获死缓后当庭破口大骂 要提出上诉

头条要闻

"入室抢婴案"主犯获死缓后当庭破口大骂 要提出上诉

体育要闻

不会短跑的牙买加人,集体跳槽土耳其

娱乐要闻

关晓彤生日 仅闫妮和化妆师撑场祝福?

财经要闻

小米消金获渝农商行便宜资金 踩红线放贷?

科技要闻

直击iPhone 17开售:消费者偏爱银色橙色

汽车要闻

对话周光:一个技术理想主义者的“蜕变”

态度原创

家居
数码
健康
游戏
房产

家居要闻

公共艺术 限时体验打造

数码要闻

AMD低调推出RDNA3新卡RX 7700:16GB显存定位2K游戏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鸣潮》官方整活 新角色尤诺曾在2.6版本前消失

房产要闻

好猛!海南楼市,一批王炸楼盘杀出!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