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类动物与残障人士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上存在深刻而有启发性的相似之处。生态哲学家戴维·艾布拉姆(David Abram)曾指明,不同物种通过独特的感官系统构建出完全不同的“感知世界”(Umwelt)。例如,蝙蝠通过回声定位构建声音景观,而蜜蜂则通过感知紫外线看到人类无法察觉的花朵图案。同样,残障研究学者罗莎琳·格博(Rosemarie Garland-Thomson)提出了"非凡肉身"(extraordinary embodiment)概念,强调残障不是缺陷,而是体验世界的另一种方式。一位盲人并非"失去"视觉,而是发展出以触觉、听觉为主导的独特认知系统;一位自闭症者可能拥有处理细节和模式的特殊能力,尽管在社交沟通方面面临挑战。这两个领域的交叉研究提示我们,所谓的"正常"感知只是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当我们承认感知的多样性,我们就开始质疑那些将某些身体标记为'不足'或'异常'的社会建构。这种理解不仅挑战了基于单一标准的价值判断,还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想象共享世界的可能。
2025年8月!小象君自然与动物保护智库推出「第二届|动物志工作坊|在南京」,邀请参与者共同探索:人类与非人类动物之间的关系如何塑造我们对身体差异的理解?该怎样挑战以“健全”为中心的视角对残障的定义?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非理想的世界中,我们如何打破多重压迫结构,推动动物社群、残障群体、女性及其他边缘群体的权益共同繁荣?
本次工作坊将通过线上课程、线下田野调查、声音装置设计、音乐演出、艺术展览等活动,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所有动物(包括野生动物、农场动物、伴侣动物、实验动物)以及所有身心障碍群体(如视障、听障、肢体障碍、精神及认知障碍)的权益。
三大主题串连
动物权利与残障运动的渊源
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鸿沟是如何与其他形式的压迫相互缠绕并共同生产出来的?在其开创性著作《负重之兽》中,苏娜拉·泰勒 (Sunaura Taylor) 提出:要理解物种等级制,必须思考残障问题
跨物种沟通的历史
教海豚“说话”
美国研究员霍韦(Margaret Howe)于上世纪60年代参与一项动物实验,尝试教导6岁大的樽鼻海豚彼得(Peter)说英语,希望证实海豚具有如人类般的语言能力。虽然彼得的学习成果有限,却意外爱上了与它朝夕相处的霍韦,编织出一段凄迷的“人豚恋”。
《座头鲸之歌》音乐专辑
促进70年代海洋保护运动
在人类海洋保护的历史上,几乎没有哪种动物的声音能像鲸歌那样,在短时间内激发全球范围的情感共鸣与观念转变。上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罗杰·佩恩(Roger Payne)团队发布的《座头鲸之歌》,不仅在科学界引发巨大轰动,更首次让公众以“音乐”的方式倾听并理解这些海洋巨兽的生命表达。这张专辑开创了鲸类声学研究的新纪元,也间接推动了全球反捕鲸运动,扩展了人们对白海豚及其他鲸豚类动物的关注,充分彰显了科学发现与音乐共同转化为社会保护力量的潜能。
与音乐融合
生物多样性保护
Cucusonic倡议是一个南美的“艺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声音公民科学”项目。以“cucu”(如蛙鸣)为代表的动物声音为核心,探索声音(Sonic)连接科学与人文的力量。它汇集哥伦比亚科学家、社区、艺术家等多元群体,共同记录、解读蝙蝠与青蛙等生物的独特“声纹”用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同时收集民众的声音故事与文化叙事,并激发音乐创作。通过聆听、分析、讲述和歌唱动物之声,项目旨在融合生物声学、社会记忆与艺术表达,利用声音媒介的普遍性,在差异中构建对生物多样性的共同理解、欣赏与保护意愿。目前他们与一支国际音乐制作人和音乐家团队进行(在线)合作。
另一种 “聆听” 方式
你是否曾想过——不依赖耳朵,人类与动物也能“聆听”世界?在本主题中,我们将从残障研究与动物研究的交集地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深层关联。你将与听障、精神障碍群体共同参与工作坊活动,拜访动物园、创作动物手语诗,并有机会开发残障友好的自然教育工具包。在多感官的体验中,我们将重新理解“感知”本身,并探索如何打破以“健全”为标准的思维框架——无论是面对动物,还是面对人类自身的差异。
动物有“音乐”吗?
鲸歌、鸟鸣、虫语——这些非人类的声音,是语言、音乐,还是 人类的 投射? 它们的 边界究竟在哪里?鸟类的鸣唱是否真的具备“旋律”与“节奏”?本主题将 围绕这些问题,开启 学习 生态声景的探索。 你不仅能够学习 基础录音技术与声学设备的使用,采集动物 、风、水、树木的声音,还有机会 将这些素材转化为声音拼贴或电子乐作品 。
动物伦理、环境危机
与可能的声音装置
在这个被噪声填满的世界,声音正悄然改变自然与动物的生存环境。当自然被“录音室化”,我们还能听见什么?本主题将带你探索声音如何成为回应生态危机的艺术媒介。你将学习 创作动物友好与自然友好的声音装置与自制乐器的方法 , 并思考在气候与动物伦理的背景下,声音是否能成为一种新的行动方式。
今日开放报名
全程班仅招15人
无需艺术、音乐背景或经验
只要你年满16周岁
无论你是学生、上班族、社会工作者
环境领域从业者、动物爱好者、艺术家、音乐人
对动物保护、残障、艺术创作、音乐感兴趣
我们都欢迎你的加入!
报名“全程参与班”
见文章底部的二维码咨询
课程讲座将围绕“动物与残障”、“进化论与性别”、“自然友好的声音装置设计”、“动物与音乐”等核心议题展开,邀请国内外学者与实践者共同对话。
本次工作坊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设计与3大主题相配的感性体验场域与路线,串联南京及周边多个富有生态与文化意义的地点,邀请参与者走出学校,走进生命现场,亲历人与动物、人与差异性身体的真实共处。
国际导师、学长学姐
全程支持、共同创作
8月14日-8月21日
第1天至第6天
南京原生艺术中心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原生艺术实践基地之一,这里不仅是精神障碍者的艺术创作空间,更是多元感知与社会整合的重要样本。工作坊将在此设立课程与创作基地,开展跨感官艺术工作坊、残障友好创作实验、声音即兴练习、小组讨论与公共分享等活动。
8月21日-8月24日
第6天至第10天
高淳|归来兮有机庄园
此地坐落于金陵城最大的原生态竹林附近,不仅开展“农—畜—田—野”一体化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农业种植,还是神秘濒危物种繁育野化的选址,将成为我们关于自然、生态与声音的深度实践场。工作坊将在此开展户外采音、声音装置创作、生态农业体验、夜间听觉漫步、农田共创、音乐演出、结营派对等活动。
我们将走进红山森林动物园观察动物行为,前往明孝陵聆听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声音,在江心洲观鸟、漫步湿地,在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近距离了解淡水物种的栖息状况,并自由探索南京周边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其他地区。
有带标识的活动,
都免费开放给听障人士报名
每位学员的创作不仅会以作品形式呈现,更能在与导师及嘉宾创作者的协作中,转化为一次公共参与的现场体验。我们将邀请长期关注声音、生态、以及热爱动物的音乐人、艺术家、公益与环境领域的从业者,与学员共同展开一场“开放式”的即兴创作与演出。这场“可聆听、可漫步、可参与”的结营展览与音乐会,将让每一件作品在真实空间中被感知、被讨论、被回应。
表演工作坊、即兴演出
朱文博 x Pablo Picco
我对于动物的兴趣要远远早于音乐。前者要源自童年时代,比后者要早十年。在这两个领域我都有过一些学习、工作与研究,其中也包括很多的自学。但我从来没有没有把这两者连结起来。即将带来的工作坊与表演可能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尝试。像我之前做过的很多团体项目一样,这是一个人人都可以表演的作曲,但需要花一些时间来练习;我会提出一些想法,但我无法把握它实际的方向。这是一个关于“唱歌”的工作坊,像动物一样唱歌,但并不是说要唱的像某种动物。我们会一起经历这件事。
Pablo Picco是阿根廷的实验音乐人。之前我和他有过很多的远程合作与线上讨论,没想到很快就要在现实中见面了,想想真有点小激动。总是看到他在 ins 上发各种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包括各种“玩音乐”,我知道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兴趣——从各种同类型的原声乐器,到对于磁带设备的迷恋——但其中的实践路径又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一定会在一起做一些什么,他好像有很多零零碎碎的想法,但对我来说,相比起一个确定的方案,我更期待可以在现场发现什么,然后去使用,去即兴,去把第一个感觉抓住。
线上讲座
负重的野兽
动物、残障与照护
Kat Poje 卡特·波乔
8月8日 19:30-21:00
在其开创性著作《负重之兽》中,苏娜拉·泰勒 (Sunaura Taylor) 提出:要理解物种等级制,必须思考残障问题;而要理解残障,又必须考量物种等级制。本次讲座追随泰勒的思路,探讨人类与动物之间的鸿沟是如何与其他形式的压迫相互缠绕并共同生产出来的。讲座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动物安乐死的制度化实践为案例研究,追踪残疾、种族和阶级等通常被认为仅适用于人类的分类,是如何跨越物种界限,并对动物及其人类照料者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讲座还将审视“照护”(care)这一残障研究与动物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所面临的挑战——它能否真正解决超越人类的世界中的暴力问题?
可单独报名,直通链接负重的野兽
线上讲座
进化论的光谱
动物、性与性别
Julia Monk 朱莉娅·蒙克
8月30日 20:00-21:30
动物如何发生性行为,为何发生,以及与谁发生?当我们讨论“生物性别”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人类像照镜子一般,对动物的性、性别与性行为加以投射 ,并不断审视自身对性、性别与性关系的理解——乃至对“何以为人”的认知。本次讲座将展现自然界中存在的非凡多样的性行为和性别系统,并阐述文化偏见如何持续驱使人们从一个复杂的进化故事里,构建出简单化的 “异性恋”动物王国。本讲座将介绍动物们超越繁衍目的、具有社会化与愉悦性质的惊人行为、特征及策略;同时,学生们还将通过阅读演化生物学、动物行为学、科学史、科学技术研究及性别研究等领域的文献,探索那些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潜藏的复杂答案。
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进化论的光谱
远程分享+线下活动
人如何学会语言
跨越感官的身体诗
陈伊如
8月19日 19:00-22:00
地点:南京原生艺术中心 & 线上直播
19:00-20:00
电影放映:《音乐魔法:将无障碍化为艺术》
这是一部通过无障碍与残障艺术重新定义音乐体验的纪录片,邀请观众进入一个超越听觉限制的全新声响世界。影片聚焦作曲家杰·艾伦·齐默尔曼(Jay Alan Zimmerman),他因失聪而被誉为“百老汇的贝多芬”。通过他的故事,影片探索听力障碍、脑性麻痹与肢体障碍如何与创意科技相结合,拓展表演艺术的边界。纪录片还呈现了艺术家埃文·T·卡明斯(Evan T. Cummings)与瑞安·J·哈达德(Ryan J. Haddad)的创作与舞台实践,彰显包容性设计在艺术中的变革力量。这不仅是一部讲述无障碍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关于创新与可能性的作品。它描绘了无障碍艺术叙事的未来——包容,且更富创造力与想象力。
20:30-22:00
放映分享会、身体诗工作坊
电影放映后,陈伊如带来线上工作坊《人如何学会语言?——跨越感官的身体诗》。她将结合聋人教育与跨感官创作经验,带领大家探索语言与感知的多种可能。在这里,语言不只来自嘴巴,也能透过手、皮肤与身体去「说」、去「听」。工作坊将带你体验手语作为空间语言的魅力,透过风的流动、鸟的节奏、身体的记忆,用非典型感知创造属于你的诗意表达。无论你几岁、有没有语言基础,只要你愿意动动身体、张开感官,这都是一场欢迎每一个人的感知练习。最后还有简单的手语与身体动作体验,邀你一起用手感受声音、用身体说出语言。
可单独报名
直通&听障人士链接人如何学会语言
线上讲座
跨物种沟通
超越人籁的音律
Gavin Steingo 加文·斯廷戈
8月7日 21:30 – 23:00
本研讨会深入探讨“动物是否创作音乐?”这一引人深思的问题,通过多学科交融的方式,从三个独特视角展开分析:作曲家的创作视角、科学史的演变脉络,以及当代动物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我们致力于为参与者构建一个结构清晰且深入的学术框架,使大家能够对该领域形成全面而系统的认识。研讨内容将包括梅西安、雷斯皮吉、帕梅拉·Z和大卫·邓恩等著名作曲家如何在作品中诠释和融入动物声音,同时深入研读从早期到现代的鸟类学家和鲸豚学专家的重要学术成果,探索人类与动物声音世界的奇妙联系。
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跨物种沟通
线下活动
红山播客
一档听障友好的
动物与自然节目
红山动物园专职科普讲师
Pablo Picco 巴勃罗·皮科
张铭铭
8月19日 全天
上午:7:30-12:00 清晨之旅
下午: 14:00-17:00 自由探索
晚上:19:00-21:00 夜探红山
集合地点: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
当我们稍稍脱离视觉主导的习惯,将现场的耳朵张大,红山动物园就成为一座从不间断的播客电台,传递出纷繁声音里的无数秘密。聆听动物叫声/语言、身体运动声、环境声景、动物园人类声音,不但可以获取隐藏的现场信息、深化对动物和环境的科学认知,还能在独特的听觉感受中塑造自我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连接,成为对话与关怀的基础。
参与者将被分成不同小组,配备录音机、麦克风与耳机,由导师全程带领采集动物声音,科普讲师讲解物种知识。我们将深入红山的多个园区,从清晨的长臂猿到夜晚的虫鸣蛙声,既获取创作素材也深入理解动物行为。不仅如此,在动物园闭馆后,我们还会深入红山动物园夜探路线,在导览员的讲解引导下观察和聆听夜行动物,唤醒被夜色放大的听觉感官。
听障友好导览
上午:7:30-12:00
我们将重点观察灵长类明星——优雅的长臂猿在林间摆荡飞跃、猕猴社群生动的互动表情、红毛猩猩灵巧的手指取食或筑巢。冈瓦纳区的独特生态同样精彩。听障伙伴将在红山动物园专职导览员引导您通过视觉捕捉动物自然行为(觅食、玩耍、育幼)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我们优化参观视角,保障开阔视野,让您清晰看到手语讲解与动物动态。专注于感受森林光影、动物姿态与生物多样性。
全程可视化导览: 导览内容全程配备专业手语翻译,确保信息无障碍传递。导览员不仅讲解动物知识,更会引导观察动物的自然行为、肢体语言和环境互动,将视觉信息转化为核心体验。
️优化路线与视角: 精心选择路线(亚洲灵长区、冈瓦纳区、自然森林带),优先保障开阔视野和良好观察角度,方便参与者清晰看到导览员手语、动物动态及环境细节。
听障人士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红山播客
线下活动
听江入梦
音乐、江豚保护
声学航游
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科普员
李星宇、朱峰
8月21日 8:30 – 12:00
集合地点:南京海事局执法支队码头
早在70年代,鲸鱼的歌声曾唤起全球环保热潮,推动反捕鲸行动,,这份“听觉的觉醒”正激发中国本土的鲸豚类动物保护新篇章。参与者将乘坐南京江豚巡航船,亲临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你将在科普员的带领下成为一名巡航观测员:结合目视观察,在水面上寻找并真正看见江豚,学习记录观测数据,并感受它们在江水中的活跃身影。此外,在航行中,由声音艺术家李星宇带来的分享会,不仅讲述布氏鲸及亚马逊雨林的自然声景,更将带领大家体验水下录音与生态声音景观的视觉体验。
听障友好亮点
关键安全信息将辅以文字等视觉提示。活动让您不仅亲见江豚魅力,更通过科学与艺术,以全新感官“解码”水下世界,拓展感知自然的边界。船上设望远镜、最佳观豚视野区及全程专业手语解说。
听障人伙伴跟随李星宇老师,一起展开“水下录音”与可视化的体验。他将运用科技实时将现场的录音转化为可视化动态图像/频谱或触感信号(如平板显示),让听障群体直观“看见” 水下声音活动及其生态环境意义。
听障人士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听江入梦
线下工作坊(导师全程陪伴)
南美自然
实验音乐之旅
入门-进阶
Pablo Picco 巴勃罗·皮科
8月22日 16:00 - 18:00
地点:归来兮有机庄园
在这个工作坊中,Pablo Picco将分享他如何将田野录音转化为实验音乐,并介绍3种关键工具:数字音频工作站(DAW)、开源编程环境和Adobe Audition。参与者将学习基础声音剪辑技巧,如分层、循环和效果处理,并探索如何用音频软件组织、剪辑、拼贴声音素材(如鸟鸣、环境噪音)。工作坊以“ 玩”为核心,与艺术家提供的自然声源互动。Pablo Picco还会分享其动画配乐经验,讨论声音与视觉拼贴的关系。
(无需音乐制作/录音技术经验,课程前期会有专职从业人员进行入门培训)
线下活动
钟山夜听 孝陵兽迹
一次夜间听觉漫游
王彦钧
8月14日 19:00 – 21:00
地点:南京明孝陵
你或许来过明孝陵,但一定没这样走过。这一次,我们邀请到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担任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展人的本地老师带队,从历史文化出发,专注探讨“动物”如何悄然存在于这片皇家陵寝的叙事中。
参与者将在带领下,漫步南京紫金山明孝陵,通过聆听感知自然与历史的交融。从苜蓿园地铁站出发,途经梧桐大道、大金门、石象路等标志性景点,最终抵达紫霞湖。沿途通过耳听、录音、声源追踪等方式,捕捉夏夜的虫鸣鸟叫、野生动物的窣窣声,甚至传说中的紫金山野猪踪迹。活动结合古代石兽雕塑、诗文朗诵,探讨人类与动物在历史中的互动。
线路
行程一览:苜蓿园地铁站 → 梧桐大道 → 大金门&四方城 → 石象路&石人路 → 金水桥&文武方门&宝城外 → 明东陵遗址&颜真卿碑林 → 大象泳池 → 紫霞湖水库;回程途经梅花山&孙权墓
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孝陵兽迹
线上讲座
环境危机
动物伦理
与可能的声音装置
徐秋石
8月10日 19:30-21:00
在当下这个视觉中心主义的时代,凡是可见的被认为是重要的,不可见的则通常被忽视和边缘化。然而,听,是我们与世界相处的一个重要维度。自然不仅是可见的,还是可听的,甚至有时我们只能根据声音来感知自然。进入工业时代后,新的科学技术在不断生产新的设备,制造新的声音。人类活动所引发的噪声正在导致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大自然被录音室化:声源无处不在,声音技术与装置无处不在。后工业时代的整体性生态危机正在塑造一个新的自然,在这一新型大自然中,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含义和边界不断被挑战,并引发诸多伦理问题。本次讲座将以此为背景和理论基础,对新技术时代的环境与动物问题提出反思与批判。在此基础上,本讲座将探讨声音装置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如何介入公共话语空间,成为激发公众意识的媒介;同时也将从实践层面思考,如何为动物开展超越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生态设计。
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环境危机
线下活动+线上直播
皮骨为弦
乐器工艺中的
音乐与动物史
张修麟、潘学韵
演奏分享:刘耳朵、田东
8月15日 14:00-18:00
活动地点:南京原生艺术中心 & 线上直播
动物不仅启发了音乐的灵感,也成为乐器制作的物质基础。历史上,动物与音乐的关系错综复杂:我们模仿它们的声音、演奏关于它们的旋律、以它们的形象设计乐器,也直接取用皮、骨、角等材料制器成声。本讲座将以民间收藏乐器与南京本地音乐人收集的世界乐器样本为例,深入解析动物材质如何影响乐器的音色、结构与美学——从牛皮与羊皮制鼓、蟒蛇皮蒙制的二胡,到以骨为构件的中亚拨弦乐器,一一揭示“取材自然,化生为器”的工艺智慧。在感受音响魅力的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探讨:“取材自然,化生为器” 这一传统工艺发声技术所折射的音乐物质文化遗产中,动物与人类之间交织着怎样的亲密与残忍。
来到现场参与的学员将有机会接触导师带来的民间乐器收藏,透过触摸、拍打、聆听等多重感官,沉浸式感受乐器与动物材料之间的独特联系。讲座结束后,线下还将举行一场特别的合奏表演,由演奏老师携手来自阿根廷的声音艺术家 Pablo Picco,共同呈现一场充满即兴与灵感的音乐对话,让大家切身感受音乐的魅力与生命力。
听障友好
为了让听障朋友更全面地体验乐器文化,工作坊特别设计了一个触觉与视觉结合的互动体验活动。参加者可以亲手触摸各类乐器展品,感受它们的张力、温度、木材或骨质等材质的纹理质地;同时,通过实时视觉图像展示乐器发出的声音频谱,让参与者“看见”音频变化。在导师的现场讲解下,大家将了解每件乐器的物质文化背景及制作工艺。最后,在打击乐环节,参与者可以用手触摸或轻击不同打击乐器,感受节奏律动,体验音乐节奏带来的身体共振。整个活动全过程均配备手语翻译,以确保听障朋友能无障碍参与并享受完整体验。
可单独报名
直通&听障人士报名链接皮骨为弦
线下活动
DIY SIKUS
排箫制作表演工作坊
Pablo Picco 巴勃罗·皮科
8月17日 14:00-18:00
地点:南京原生艺术中心
本次工作坊从“吹奏”这一最古老的发声方式出发,融合表演与动手实践,指导参与者制作排箫(SIKUS)及其他乐器。
我们特别请到来自阿根廷的声音艺术家、实验音乐人、视觉创作者Pablo Picco(艺名Bardo Todol)。他的作品融合了磁带、笛子、田野录音、噪音与声学元素,构建出独特的“自然印象派”声景。他曾在多个国际艺术节、音乐节举办工作坊与演出。近年,Pablo专注于鸟类与自然声音采录。他在德国发行磁带专辑 《Aven Argentum》,收录阿根廷多地鸟类与青蛙的实地录音并附有声音评论。他还与中国实验音乐厂牌“燥眠夜”合作出版磁带 《Sólo una pobre canción da vueltas por mi guitarra》。
Pablo相信,创作源自那些微小而真实的日常细节——森林的风、山间的鸟鸣、孩子的呼吸、气体震动的回响、城市的噪音,甚至是家中的器皿。在他的带领下,参与者将以气球、水管等日常物件制作吹奏乐器(如排箫 SIKUS),重新发现"音乐"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刻。
可单独报名
直通链接DIY SIKUS 南美乐器工坊
线下工作坊
触听造物
声音装置创作
张铭铭
8月17日 10:00-12:00 (入门)
8月23日 10:00-12:00(进阶)
地点:南京原生艺术中心、归来兮有机庄园
在艺术家张铭铭带领下,参与者将化身“声音探索者”,全程班的学员将以收集好的动物录音为灵感,深度聆听日常物品与回收材料(如瓶盖、自然拾取物)的隐藏声音。运用振动电机、触式麦克风、基础工具及摩擦、机械原理,亲手解构重组材料,创作可互动的发声小装置。这部分课程不仅包含两天工作坊,艺术家在整整10天里,将会亲自辅导,并引导你从自然之声延伸至生活之声的奇妙探索,适合所有对声音艺术与手工感兴趣的朋友,无需专业背景。您也会学习到如何布置一场声音装置艺术展览。
其他活动
鸟少了
也要早起找鸟
辛夷、Pablo Picco
8月16日
6:00-10:00
地点: 江心洲观鸟点
这是阿根廷艺术家Pablo Picco第一次来中国,他将和南京鸟友辛夷老师一同开启清晨采集鸟声的活动。学员将有机会与他们一起抵达南京江心洲——一座坐落于长江中央,由绿地、沿江林带、小规模菜地与池塘构成湿地生态格局的小岛,寻鸟(灰喜鹊、喜鹊、白头鹎、灰椋鸟、丝光椋鸟、黑领椋鸟、黑鸢、雉鸡、灰头麦鸡、红尾伯劳、棕背伯劳、山斑鸠、珠颈斑鸠、八哥、金翅雀、星头啄木鸟、斑姬啄木鸟、黑枕黄鹂、棕头鸦雀、白鹭、池鹭、乌鸫、黑卷尾、家燕、金腰燕、白鹡鸰等)。
(全程班专属)
圆桌
跨物种沟通
人工智能与动物伦理
邱天异、潘学韵
时间待定
在8月底,我们将会邀请世界领先团队Earth Species Project(ESP)聚焦“人工智能与跨物种交流”,分享他们如何利用机器学习解读非人类物种的复杂交流。随后的对谈环节将探讨该领域的技术突破和研究策略,交流“意义”的验证、实地实验、与人类语言处理的异同,并进行技术上的解读。最后,我们还会重点谈及伦理风险 —— 比如生成动物声音是否会干扰它们的自然生态,怎样防止这项技术被滥用(例如监控或商业剥削)。
(报名开放日请留意小象君公众号推送)
嘉宾介绍
滑动查看所有嘉宾导师
Pablo Picco
阿根廷艺术家Pablo Picco使用艺名Bardo Todol进行音乐创作。他的音乐中混合着各种具体音乐(music concréte)元素,使用磁带、笛子、田野录音、噪音以及声学元素进行创作。这些声音的拼贴多是历经多年积累,在遥远而孤独的夜晚经由无数次即兴创作最终编辑而成:它们带有“自然”或“印象派”的感觉,像是从扬声器里散发出铁的味道,是一种全新的声色之境。在最近三四年间,Pablo对录制鸟类和自然声音具有浓厚的兴趣。他在 2025 年于德国发行的磁带《Aven Argentum》中,展现了自己在声音探索方面广泛兴趣的另一侧面:专辑中收集了来自萨尔西波德斯、科尔多瓦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鸟类和青蛙的实地录音,部分曲目加入了他的声音评论。此外,Pablo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厂牌发行音乐作品,例如Discrepant, Ikuisuus, Lal Lal Lal, Chocolate Monk, Magma Tones, Artsy Records, Dinzu Artefacts, Full Spectrum, Tsss Tapes, Falt, More Mars, Getrude Tapes……2024年他在中国的实验音乐厂牌“燥眠夜”出版磁带《Sólo una pobre canción da vueltas por mi guitarra(只有一首伤心的歌缠绕在我的吉他上)》,这是一次对阿根廷电台声音的收集与拼贴。同时,他也是一位视觉艺术家,他的专辑封面都是他自己的拼贴创作作品。目前,Pablo也正在制作一部动画电影,将他的音乐与小故事汇编在一起,拍摄过程涉及定格动画、模拟与数字拼贴、转描机等各种技术。
潘学韵
潘学韵是一位艺术家、策展人与写作者,专注于批判性地审视艺术话语与知识体系交汇处的边缘地带中所存在的认识论不公。她的策展实践处于艺术与社会影响力投资的交汇点。 作为“动物理想家-共野力计划”(2020-2025)的联合策划,她成功在中国建立了首个专门支持“动物与文化”项目的基金(BCAF)。目前,她担任机构小象君自然与动物保护智库的执行理事。她的写作散见《澎湃新闻》、《信睿周报》等媒体。
张铭铭
艺术家,1991年出生于南通。硕士毕业于法国图尔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南京。个人创作涉及多种媒介,包括影像媒体、声音装置、行为艺术等,擅长利用对物质材料的细微感知,建立微妙的情绪链接,将艺术创作视为具有情感叙事的交流方式。近期致力于参与型公共艺术,试图以艺术性的社交方式实现群体间的共情与疗愈。
张修麟
他是清华大学与东京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康奈尔大学STS博士项目的即将入学博士生。他的研究聚焦于现代中国音乐声学史,并广泛关注后殖民科学研究与声音研究领域。
朱文博
朱文博是一位实验音乐人,运作实验音乐厂牌“燥眠夜”,组织演出,出版磁带。通过一些跨地域合作,“燥眠夜”将一些少为人知的音乐实践探索记录带入到其它领域的听众视野中。他对于动物的兴趣要远远早于音乐。前者要源自童年时代,比后者要早十年。对于朱文博来说,在这两个领域都有过一些学习、工作与研究,其中也包括很多的自学,但尚未把这两者连结起来。在这次工作坊中,他即将带来的表演可能是这样一种“跨学科”的尝试。
卡特·波乔
Kat Pojo
卡特·波杰 是一位科学史学家,她研究人类与动物关系中的暴力与关爱动态对 19 世纪至今美国环境及历史的影响,同时探讨人们对与之共生的动物及其栖息环境的道德与政治义务的理解方式的变迁,特别关注优生学和残疾歧视对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运动的影响,以及这些运动中的活动家如何利用技术来实现他们对更美好世界的愿景。通过这种方式,她追踪技术、道德和权力之间的联系。她的第一本书名为《仁慈的毁灭:19世纪至今美国的伦理、技术和动物安乐死》。这本书结合了技术史、残疾研究和女权主义护理伦理,探讨了动物安乐死的历史发展。该项目得到了哈佛大学查尔斯·沃伦美国历史研究中心、宾夕法尼亚历史学会和费城图书馆公司以及文化与动物基金会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图书馆特别收藏研究中心的支持。
加文·斯廷戈
普林斯顿大学音乐系教授,同时兼任媒体与现代性研究项目、非洲研究项目及爵士研究项目成员。斯廷戈的研究聚焦于声音与音乐作为构建全球现代性核心要素的探讨,研究方向包括非洲音乐、声音研究、声学生态学以及音乐与哲学。在方法论上,他的研究以一种独特的探究模式为纽带,理论、历史与民族志研究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的知识体系。斯廷戈最近完成了他的第二部著作《跨物种沟通:超越人类的声音与音乐》(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 Sound and Music Beyond Humanity),该书是一部关于现代人试图与非人类进行沟通的综合性研究。
陈伊如
电影创作者、教育工作者及无障碍倡导者,致力于手语、残障艺术与包容性媒体的跨界融合。她拥有聋人教育与电影制作背景,作品以诗意、跨感官的方式呈现,聚焦聋重听人与残障群体的声音。她的实践涵盖艺术教育,无障碍影像、手语音乐与人工智能无障碍工具中的偏见研究。
徐秋石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意设计学院助理教授。她是声音研究学者,STS学者,声音策展人,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声音研究(Sound Studies)、STS(科学技术元勘/科技的社会研究)、技术哲学与设计哲学、人类学和性别研究。徐教授曾任南科大人文社科荣誉学会青年会士( Junior Fellow in the Society of Fellows in the Liberal Arts, SUSTech)。她在清华大学获得科技哲学博士学位,并为康奈尔大学科学与技术学系联合培养博士;在伦敦国王学院获得文化创意产业硕士学位;在中国传媒大学获得录音艺术(音响导演)学士学位,以及新闻学双学位。
李星宇
独立音乐人、声音艺术家、鲸鱼马戏团主创、52Hz声音馆创始人。
通过音乐项目“鲸鱼马戏团”已发行7张录音室专辑,8张实验专辑。发起艺术项目“52Hz声音馆”,旨在发觉“音乐”之外的听觉艺术空间,首个项目“亚马孙雨林寻声计划”广受关注。2018年发起“寻声西游记”项目,在新疆多地记录民间音乐并打破传统作曲方式即兴录制融合风格音乐作品。2024年发起“寻声大航海”项目,带领团队驾驶帆船在全球海域录制海洋下的声音。对于声音艺术家李星字来说,声音既是理性的物理元素,又是感性的抽象表达,而他则擅长将这两种方式合二为一,让声音成为他的语言,成为他不可替代的、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
王彦钧
策展人、观众、散步的人,现居南京。常发起基于在地感知的展览、表演、行走等行动。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曾担任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策展人,与策展人刘林合作参与发起基于南京历史空间的“地形学”项目。曾担任南京大学“万籁计划”声音与艺术跨学科驻地协调员,为南京声音地图小组成员。在南京大学、南京传媒学院参与艺术创作与策展的教学工作。参与发起了一个偶尔诈尸的本地艺术组织,白下WHITEDOWN。
田东
打击乐手,擅长非洲、中东、拉丁风格打击乐器;南京禾岸非洲鼓培训机构创始人;南京禾岸音乐酒馆主理人。
刘耳朵
独立音乐人、多乐器演奏家、自由诗人。主要作品为艺术民谣歌曲与原声器乐纯音乐,内容多围绕个体精神世界与外界的关系、心灵感受、个人修行等主题。擅长演奏吉他、乌德琴、曼陀铃、萨兹琴等多种弹拨乐器。
朱莉娅·蒙克
Julia Monk
生态学家,她的研究重点是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她结合野生生物学、植物生态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的工具,研究动物如何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并通过与植被和土壤的相互作用,塑造它们所栖息的生态系统。Julia在阿根廷各地的干旱生态系统中进行实地考察,除了这项生态学研究之外,朱莉娅还与进化生物学家、科学史学家以及酷儿和女权主义科学学者合作,探索动物同性性行为的进化基础,并了解当代对性和性别的态度如何影响对动物性行为和生物性别的科学概念。在加入纽约大学之前,朱莉娅曾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科学、政策与管理系的博士后学者(2022-2024),并获得耶鲁大学环境学院的博士学位(2022年)。
辛夷
资深观鸟爱好者,博物观察爱好者,2006年开始观鸟,个人鸟种累计1100+,江苏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图书《岩羊在等狼回来》、《鸟语四季》等,《南京常见野生鸟类图鉴》副主编,《中国鸟类观察》编辑。
日程总览
8月7日-8月30日
活动地图
您将获得什么
结业证书与作品集
你将收获官方颁发的结业证书,并创作出一套完整的个人作品,极大丰富你的升学文书、保护履历、艺术作品集(Portfolio)。
优质社群网络
你将结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有机会和不同领域的顶尖学者、导师、艺术家交流合作,并获得小象君国内外名校学长学姐社群的长期支持。
国际传播机会
优秀作品有机会被收录进主办方后续出版物,并参与国际展示渠道。工作坊不仅提供基础资源,更希望为参与者打开更广阔的交流平台,连接更长远的未来可能。
评选与奖励(归来兮、红山森林动物园)
你的优秀作品将有机会在南京进行最终展演并评奖,完成结业者会获得归来兮赞助的有机礼包、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周边礼品等,获奖者将获得相应奖学金激励,以及更丰富的奖品礼包。
最佳作品奖
1200元奖学金 + 归来兮有机产品礼包1份 + 红山动物园周边礼品1份
优秀创作奖
800元奖学金 + 归来兮有机产品礼包1份 + 红山动物园周边礼品1份
最具潜力奖
600元奖学金 + 归来兮有机品礼包1份 + 红山动物园周边礼品1份
所有全程学员专属福利:
● 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周边礼品1份
● 归来兮有机农产品礼包1份
● 归来兮线上商城定向优惠券(采购多品类有机食材可使用)
● 归来兮·桠溪庄园酒店 携程日历房价 8.5 折专属优惠
下拉滑动查看更多
报名信息
全程班日程
阶段一:线上课程(8月6日–10日;8月26-8月30日)■ 授课方式:Zoom + 小象君视频号直播
■ 无需食宿安排
○ 阶段二:南京本地活动(8月14日–21日)
■ 创作与活动基地:南京原生艺术中心(含8月14日开营当天餐食)
■ 食宿安排:本阶段食宿交通需自理,主办方将提供推荐住宿信息,协助大家协调。
○ 阶段三:南京归来兮艺术创作(8月21日–24日)
■ 包含4天3晚食宿
■ 住宿:归来兮庄园宿舍,4人/间
■ 餐食:归来兮农场提供每日有机素食
全程班费用
原价:12,850元/人○两人成团优惠价:11,565元/人
适合人群
对动物保护、生物生态、残障友好、音乐艺术或声音创作等议题感兴趣(零基础的小伙伴也欢迎加入)
○ 拥有创作热情和自主学习能力
○ 具备良好的英文听力和基础表达能力
○ 16周岁及以上(未满18周岁需监护人签署协议)
报名方式
○ 请添加客服小助手进行咨询报名
小助手:象妹
小助手:Burke
全程班报名截止日期:2025年8月11日
大部分课程活动
开放单独报名通道,
请点击小程序报名
报名方式:在小程序中向客服咨询报名相关问题 — 小程序链接付款报名 — 填写学员信息问卷并提交截图给小助手 — 加入相应课程班级群 — 报名成功
单次课程&活动报名截止日期:活动开始前24小时
听障伙伴报名请在小程序页面咨询小助手
项目团队
总策划|潘学韵
制作人|黄培
联合策划
王彦钧、张修麟(音乐声音)
曹书韵、陈伊如(残障友好)
视觉设计|陆家东篆刻|金良良
项目执行
吴江雪、吴怡、陈晟宇、张楚辞
温展鸿、刘睿思、李彦琪、叶子云、胡喆闽
技术支持|李昊天、孙佳媛
影像视觉设计|欧陈高歌、高艳军
特别顾问|蔡灿煌(残障与音乐)
张楚辞(听障伙伴);朱峰、程所为(手语翻译);郑勤如、齐惠元(残障友好)
共创伙伴
传播伙伴
美境自然、瓶行宇宙(BottleDream)、无碍理想、残障融合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52Hz声音馆、关怀汇流(Care Currents)、残言片语
特别鸣谢
南京鲸木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张梓琳、白亚丽、张静、胥峻峰
期待与你在夏末相遇!
2025 ©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小象君Elefa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