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本文之前,为了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将为您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衷心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可靠信源,相关来源信息列于文末
每日用餐后,大多数人都会站在水池边,挤出一些洗洁精,开始清洗使用过的餐具,这个看似日常的动作,实际上可能潜藏健康风险。
2014年,央视一则关于洗洁精中甲醛含量超标的新闻,让无数家庭感到震惊。
国家质检总局在覆盖28个省份的大规模抽查中发现,市面上有6%的洗洁精产品不合格,其中多数存在甲醛超标问题。而甲醛,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
那么,洗洁精是否真的会引发癌症?人们又该如何在清洁餐具的同时,保障家人的健康?
央视的报道播出后,很多人开始怀疑自己多年使用的洗洁精是否在“慢性中毒”。
网络上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人说洗洁精残留致癌,有人说每天使用等于摄入毒物。这些传言越传越夸张,造成民众普遍恐慌。
实际上,央视当年报道的重点,是那些抽检中发现的劣质产品,并非所有洗洁精都存在此类问题。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的结果,餐具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被归类为“低毒”或“实际无毒”。
这意味着,想通过正规洗洁精中毒,除非一个成年人一次性喝下一整瓶。日常使用后残留在餐具上的微量成分,根本不足以构成健康威胁。
至于洗洁精为何会含有甲醛,这背后有一段历史。早期生产商只关注去污效果,忽视了防腐问题。
产品存放时间一长就容易滋生细菌,菌落数严重超标。为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厂家选择了甲醛。它确实具备杀菌防腐功能,而且价格低廉,因此被广泛用于洗洁精中。
这种做法当时看似解决了问题,但随着人们对甲醛危害认知的加深,国家也开始加强监管。
2015年,相关部门修订了洗涤剂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甲醇与甲醛的添加上限。
按照新标准,食品用洗涤剂(即洗碗用)的甲醛含量不得超过0.05%,洗具用不得超过0.1%。
这个标准相当严格,0.05%的含量相当于每吨洗洁精中只能含有500克甲醛。而且许多正规厂家为了避免风险,早已改用其他防腐剂。
如今人们在超市购买的大品牌洗洁精,基本不会存在甲醛超标的问题。
话虽如此,民间对洗洁精的担忧也并非毫无根据。毕竟化学品长期接触的影响,谁也无法完全预知。
但担忧归担忧,人们仍应理性看待。只要从正规渠道购买合格产品,并按说明正确使用,其实无需过度焦虑。
除了洗洁精,家中还有不少其他清洁用品。柔顺剂、油污清洁剂、空气清新剂、除垢剂等,几乎每家都有。
这些产品的化学成分比洗洁精复杂得多,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有三种: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和误食。
先说柔顺剂,很多人洗衣服喜欢加入柔顺剂,使衣物柔软并带有香味。但他们可能不知道,柔顺剂中含有季铵盐成分。
这种成分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特别是敏感肌人群,穿着用柔顺剂洗过的衣物,容易出现红疹、瘙痒。有些家长为孩子多加柔顺剂,反而适得其反。
再看厨房油污清洁剂,这类产品为了高效去油,通常含有大量强效溶剂。
喷在油烟机上,油污迅速脱落,但挥发到空气中的溶剂却对健康有害。长期接触可能引起头晕、恶心,严重者甚至影响肝肾功能。
空气清新剂更是个“隐形杀手”,很多人觉得家里有异味就喷点清新剂。
其实它只是用香味掩盖异味,并不能真正净化空气。更糟糕的是,清新剂中的化学物质会在室内积累,形成新的污染源。
有研究发现,经常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家庭,室内空气质量反而更差。
除垢剂则多为强酸或强碱,腐蚀性极强。使用时必须佩戴手套、口罩,并保持通风。
但有人图省事,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直接操作,导致皮肤灼伤的案例屡见不鲜。
这些清洁用品单独使用已令人防不胜防,更危险的是混合使用。例如有人用洁厕剂刷完马桶后,又倒入84消毒液。
两者混合会产生氯气,这种气体曾在一战中作为毒气使用。尽管家用产品浓度较低,但在密闭空间内,仍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
还有人喜欢将多种清洁剂混用,以为能增强效果。殊不知这样做可能生成苯蒸气等有毒物质。
这些毒素虽不会立刻致命,但长期积累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从皮肤过敏、呼吸道疾病,到肝肾损伤、神经系统病变,都可能是这些“化学炸弹”带来的后果。
既然了解了清洁用品的潜在风险,人们就应学会识别哪些产品不宜购买。尤其是洗洁精,每天使用,更需谨慎。
根据各地消费者协会的检测结果与专家建议,有四类洗洁精应尽量避免购买。
第一类是散装洗洁精,许多农贸市场、小商店都有售卖,价格低廉。有些人觉得洗碗用品只要能去油就行,便宜就好。
但消费者协会曾进行抽检,发现某批次散装洗洁精菌落总数超标47倍!这意味着用这种洗洁精洗碗,不仅难以洗净,反而是在给餐具“加料”!
这些散装产品之所以菌落严重超标,主要是因为生产环境恶劣、储存条件不达标。
小作坊生产缺乏无菌车间,装桶过程中各种细菌混入。再加上缺乏有效防腐措施,细菌繁殖迅速。使用这类洗洁精洗碗,与用脏水清洗无异。
第二类应避开的是浓香型洗洁精,目前市面上各种香味洗洁精种类繁多,如柠檬香、薰衣草香、茉莉花香等,闻起来确实令人愉悦。
但消费者可能未意识到,洗洁精本是去油污用品,添加大量香精有何意义。
这些香精多为人工合成,对呼吸道刺激性大。患有哮喘、鼻炎的人使用后容易诱发症状。此外,香精使用过量还可能引发皮肤过敏。
第三类是分层、浑浊的洗洁精,正常洗洁精应为透明或半透明状,质地均匀。若发现分层,上层漂浮油状物,或整体变浑浊,说明已变质。
这种情况通常因存放时间过长或储存不当所致。变质洗洁精不仅去污力下降,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第四类需特别警惕的是所谓的“杀菌洗洁精”。一些产品宣称能杀灭99.9%的细菌,听起来似乎很强大。
但这类洗洁精往往添加了三氯生成分,三氯生确实具有杀菌效果,但它也是一种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接触可能影响激素分泌。
更严重的是,研究发现三氯生在某些条件下可能转化为二恶英类物质,这是强致癌物。尽管国家已加强监管,但国内仍有部分产品仍在使用。
事实上,普通家庭根本不需要如此强效的杀菌功能,正常清洗即可保证餐具的基本卫生。
选对洗洁精后,还需正确使用方法。很多人觉得洗碗是小事,挤点洗洁精,搓搓冲冲就完事。
其实这里面大有讲究,方法得当不仅能洗净餐具,还能减少化学残留。
首先谈用量问题,有些人洗碗特别“大方”。挤洗洁精如同不要钱似的,认为泡沫越多洗得越干净,其实这是误区!
洗洁精的去污原理是表面活性剂降低油水之间的张力,使油污易于脱离。
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大量洗洁精,一般来说,洗一池碗筷,挤黄豆大小即可。用量过多不仅浪费,还会增加冲洗难度。
正确的洗碗步骤应是先用纸巾或抹布将碗盘上的油污与残渣擦拭干净,这一步至关重要,可减少一半以上的洗洁精用量。
随后在洗碗池中放入温水,水温控制在40℃左右最佳,过热伤手,过冷去油效果差。将洗洁精挤入水中,搅拌使其充分溶解。
接着将碗筷放入水中浸泡2-3分钟,让洗洁精发挥作用。此时会发现多数油污自动脱落。
然后用洗碗布或海绵轻轻擦拭,无需用力搓揉。洗完后最关键的是彻底冲洗。很多人冲洗不彻底,残留由此产生。
正确冲洗应使用流动清水,每个碗盘至少冲洗15秒。如有条件,最好再用热水烫一遍。
这样不仅能去除残留洗洁精,还能起到消毒作用。冲洗时要特别注意碗底、盘边等易藏污垢处。
除了正确使用,选择替代品也是好办法。例如洗果蔬,可用小苏打代替洗洁精。小苏打呈碱性,能中和农药残留,还可去除表面蜡质。
使用方法简单,一盆水加一勺小苏打,将果蔬浸泡十分钟后再冲洗即可。
洗碗可用淘米水替代洗洁精。淘米水含淀粉与少量蛋白质,有一定去污力,适合清洗不太油腻的餐具。
用淘米水洗完再用清水冲一遍,既环保又安全。若餐具油污较重,可先用热水烫过,再用淘米水清洗。此外,洗碗时佩戴橡胶手套也是明智之举。
即使是合格洗洁精,长期与皮肤直接接触也存在风险!
洗洁精会破坏皮肤保护层,导致手部干燥、脱皮。特别是冬季,许多人的“主妇手”正是因此而来。
使用洗洁精时保持通风也很重要,尽管正规产品挥发物较少,但在密闭空间内仍会积累。洗碗时打开厨房窗户,有助于空气流通,保障健康。
虽然洗洁精致癌的说法被夸大了,但日用化学品的安全问题确实值得重视。
选择正规产品、科学使用、做好防护,这些看似简单的举措,实则是守护家人健康的重要防线。毕竟,健康生活不在于完全摒弃化学品,而在于学会与它们安全共处。
信源:央视新闻 年末大扫除 这些清洁剂混着用可能会“伤人”!千万要注意→
信源:北青网 洗洁精是“害人精”,甲醛超多易致癌?提醒:3种洗洁精白送都别用,否则是在害全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