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前言·】——》
提起白居易,大家都熟悉他的《长恨歌》《琵琶行》,可很少有人知道,28岁的他有过一次让人难忘的遭遇,那年他刚出道,途经宣城,无意间走到李白的墓前。江风吹着杂草,年轻的白居易站在墓前,竟忍不住热泪直流。
那一刻,他写下了一首悼亡诗,句句沾着泪,既是为李白,也是为自己未卜的命运。这首诗背后,藏着怎样的辛酸和反转?两个大诗人,虽然生不同时,却在一场命运的对望中,留下了千年不灭的感慨。
为什么白居易在李白墓前泣不成声?他的人生经历又与李白有哪些交集?
![]()
![]()
白居易的“苦日子”成长路
白居易这个名字,在唐朝几乎无人不知。他的诗,读起来就像说话一样通俗,可他的人生起点其实并不高。
要说家里祖上也算是读书人,可那会儿做官和现在不一样,做个小官,收入和咱们普通人差不多,碰到乱世还得四处逃命
![]()
白居易出生在河南新郑,小时候赶上战乱,家里经常要搬家躲避兵灾。他的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县令,既没什么显赫的背景,也没什么权势。家里的日子,一年比一年紧巴。
最难的时候,白居易还不到十岁,就跟着家人从北方逃到南方,背井离乡,吃了不少苦
他母亲是个特别能吃苦的女人,哪怕生活再难,也从不放弃对儿子的要求。家里没钱买纸笔,她就自己做竹简,让白居易练字。家里没有灯油,她就教儿子借月光读书。这样的母亲,在那个时代实属少见,也难怪白居易后来说起母亲,话里都是感激。
![]()
白居易小时候没什么特殊待遇,穿的旧衣服,吃的粗粮,跟街坊邻居家的孩子一样,天黑了才敢回家。有一回,家里实在揭不开锅,母亲却还让白居易坚持去私塾,哪怕一天就吃一顿饭
白居易也争气,越是苦,他越能读进去书。
他12岁学诗,13岁能背百家姓,到了16岁已经能自己写诗文。比起那些世家子弟,白居易算得上“草根逆袭”的代表。别人笑他出身寒微,他却把所有压力都化成了动力
![]()
长到二十来岁,白居易才开始真正走上科举路。他不是那种天资过人的神童,但胜在不服输。参加乡试,差点名落孙山,第二年又考。
后来好不容易才以“宣州贡生”的身份进京赶考
那一年,他28岁,不算年轻,可他心里比谁都憋着一股劲儿:一定要考上,出人头地!
![]()
![]()
一场“诗人”的无声对话
28岁那年,白居易上京赶考。他走的是南方的路线,必经宣城。当时的宣城不大,算是个安静的小地方,却因一个人而出名,李白。
李白的诗在唐朝家喻户晓,可惜他死时落魄,在安徽当涂留下了一座简单的墓。白居易年少时就听母亲说过李白的事:“那是个敢想敢做的诗人,不跟权贵低头。”
白居易一直把李白当成偶像,他自己性格温和,心底却也藏着不服输的劲儿
![]()
这一天,白居易沿着宣城江边慢慢走,远远看到一块低矮的土丘,墓旁杂草丛生。问了路边砍柴的老人,才知道那正是李白的埋骨之地。
天色正好,江风带着潮湿的味道,吹得人心里一阵发紧。白居易走过去,站在墓前,没跪也没烧香,就那样直直地望着墓碑
![]()
墓碑早被风雨侵蚀,看不清上面的字。可四周的野草长得又高又密,仿佛在守护着李白的魂魄
白居易心里一下子翻江倒海,忍不住摸了摸墓边的青石,觉得冰凉刺骨。他想起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洒脱,也想起自己一路的辛酸,突然鼻头一酸,眼圈都红了。
他心里明白,李白虽有大才,却一生漂泊,最终归于寂寞。诗人的命运,多半都是这样。白居易默默地感叹:原来才华横溢的人,也躲不过命运的捉弄
![]()
这时,江对岸传来渔夫的吆喝,白居易被拉回现实。他没有哭出声,却觉得胸口堵得慌。随身带的纸笔正好派上用场,他就地坐下,写下了一首诗: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写完之后,他没有回头,抬脚就走。那一天,白居易从李白墓前离开,心里像被掏空了一样。他明白,李白的才情无人能比,可命运却如此多舛。白居易突然觉得,自己的奋斗路上,不再孤单
![]()
![]()
从李白的悲剧看白居易的选择
离开宣城,白居易继续赶考之路。他没想到的是,刚写下悼亡诗不久,自己的人生就迎来第一个大转折。进京赶考那年,他总算榜上有名,成为长安城里有头有脸的进士。可没过几年,仕途并不顺利。官场里的明争暗斗,让白居易很快尝到了世态炎凉
刚进入仕途,白居易意气风发,写诗写得比谁都多,也敢说敢做。可权贵们不喜欢太直的言官,他劝谏朝廷节俭、为百姓说话,有人拍手叫好,有人记恨在心
仕途一波三折,还被诬告不孝、生活作风有问题,这些流言蜚语一度让他陷入低谷。
![]()
尤其是后来母亲去世,白居易被迫离职守孝,家里一贫如洗。曾经的朋友,有的躲得远远的,有的假装不认识。他自己感叹:“我不过是个靠写诗吃饭的人,怎么就招来那么多祸事?”
可回头一想,李白不也一样?李白活着的时候,和天子喝过酒,也被人抬举,可到头来还是个落魄诗人
白居易意识到,诗人的命运,注定要经历更多坎坷和孤独。可正是这种孤独和坎坷,成就了他们的诗。
![]()
白居易没有就此消沉。被贬后,他在江州靠近庐山一带过起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在诗里把民间疾苦、生活不易都写得淋漓尽致。比如那首人人都会背的《卖炭翁》,就是他和底层百姓同甘共苦的真实写照
这时候,他想到在李白墓前流泪的那一幕,心头多了几分坦然。他说过:“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可这句话既是哀叹,也是自励。哪怕世道再难,诗不能停,良知不能丢。
![]()
人生最难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风口在哪里
白居易晚年,反倒活成了“诗魔”,一生留下近三千首诗。比起李白,他命更长,官也做得大,还在晚年荣归洛阳。可不管风光时还是低谷时,他都没忘记李白墓前的那一场动情流泪。
每次写诗,白居易都能回忆起年轻时的那股不服输。
那时候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命运不会总眷顾你,诗歌却会一直陪你走下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