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草海镇,新华村静静地依偎在凤凰山下。放眼看去,这里一草一木皆是画,入眼风景皆成诗。“中国银器第一村”的银牌坊熠熠生辉、小锤敲打声叮当作响,与高原水乡的独特风光相映成趣,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人们来到鹤庆开启旅居生活。
![]()
东草海
跨越千年的匠心传承
走进新华村,你就能听到清脆悦耳、叮叮当当的小锤敲击声。在一间间店铺里,匠人们专注地敲打锻造着银器,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
新华村银器加工技艺始于唐南诏时期。匠人们以纯银为主料,采用镂雕、鎏金和抽丝编盘等工艺,用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工具,凭着娴熟的技巧、精湛的工艺敲打出一件件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2014年11月,以新华村银器加工技艺为代表的鹤庆银器锻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目前鹤庆县银器锻制技艺传承人84人。
![]()
村活动中心
![]()
匠人锻制银器
世代传承的锻制技艺和匠人精神,吸引着学子旅居客前来学习、体验。
在草海镇罗伟邑村,王氏造物工坊的锤打声常年不绝于耳。这里,清华学子孙秋爽正化身“驻村民”,一锤一凿跟着当地银匠王华藻父子学艺。作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博士毕业生,他本科时就来到鹤庆学习,连续多年在假期“迁徙”到此,住上一段时间,沉浸于金属工艺的千锤百炼中。
艺术学子的长期驻留正成为当地文化旅居的亮眼特色。王氏造物工坊负责人王华藻和王志材父子世代传承锻造技艺,以精湛的锻造技艺与丰富的经验手艺吸引了清华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大理大学等院校学子前来研修,开展校地合作办学。孙秋爽表示:“我有时间就会过来,住在师傅家里,跟随师傅亲手锻打,从构图到打磨,将课堂理论转化为作品。”工坊内,学生们通过“师带徒”模式学习银匠指导,再结合自身创意与同龄人协作,打造出融合传统的现代作品。
近年来,到鹤庆“技能型旅居”的群体逐年增多,他们追求技艺体验与文化沉浸,带动了银器工坊周边民宿、餐饮的增长,也促进了非遗传承。
依山傍水的自在时光
新华村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还有宜人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到新华村旅居。
![]()
黑龙潭
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周边龙潭星罗棋布,珍稀候鸟齐聚万亩草海湿地,映衬青瓦白墙的白族传统建筑文化,营造出独特的高原水乡白族村落特色。漫步在新华村的街巷间,随处可见绿树枝丫随风摇曳,青瓦白墙错落有致,和清华学子孙秋爽一样,以银器锻制为牵引,来自沈阳的首饰设计师十七选择到新华村旅居,开启慢生活。
一方小院,一些首饰,两只小狗,一辆摩托,这是十七在新华村生活的日常。谈及与新华村的渊源,她表示,之前在文玩珠宝行业,2018年因销售银器的关系第一次来到新华村就喜欢上这里的自然和文化环境,2021年到新华村租下了小院,在这里开始创业和生活。
![]()
匠人锻制银器
![]()
十七在工作
![]()
孙秋爽正锻制银器
十七的创业与新华村的银器锻制有关,她目前主要从事原创首饰设计定制工作,在她的工作台上,摆放着一些设计图纸和制作好的首饰。“依托这里的银器等锻制技艺,我喜欢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产品,根据客户拿来的玉石形状进行创作,自己雕蜡后送工厂制作,最后出成品。”
十七的定制首饰产品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纯银咖啡豆系列首饰、树洞手镯、银羽毛系列和以大自然元素为创作主题的系列产品受到了客户的欢迎,网上订单纷至沓来。
一个人就是一个团队,在新华村一边创作产品一边享受生活。十七介绍,每天下午4点会骑着摩托车把创作好的雕蜡模型送到银器加工厂制作,回程路上绕一圈到附近的草海湿地静下来看看风景、听听音乐、看看书,这是她一天中的幸福时光。
“在哪里都是生活,要选择一个喜欢待的地方。”关于未来,十七说,随遇而安,在新华村慢慢来。
云报全媒体记者 常旭辉 李文诗
责任编辑 李鸿睿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严云
终审 编委 陈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