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学子赴广德开展暑期环保实践:聚焦“以竹代塑”助力零碳生活
安青网
为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7月23日下午,在广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宣城市广德市生态环境分局的统筹指导下,在广德绿益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具体安排下,安徽大学“双碳”暑期实践团队前往安徽省广德市,围绕“以竹代塑”“以竹固碳”等主题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探访竹产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实践路径,探索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实践活动的第一站设在“零碳·绿色生活馆”。
安徽大学“双碳”暑期实践团队在生活馆门前留影。
聚焦低碳材料:竹子的生态优势凸显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参观、数据采集和采访交流,系统了解了竹材作为低碳可再生资源的核心优势。
据了解,毛竹年生长量大、成材周期短,每公顷年固碳量达24.31吨,是常见杉木林的1.46倍。其轴向拉伸强度可达200MPa,加工过程碳排放仅为30kgCO₂/吨,远低于同类材料。由于具备可降解、可循环利用等特性,竹材在多种生活及工业场景中逐渐成为绿色替代材料的代表。
实地探访生活馆:竹制品渗透日常生活
在生活馆内,实践团队对馆藏的各类竹制品进行了详细记录与分类归纳,涵盖餐饮、家居、收纳、装饰、茶具、工艺等多个场景,体现出“以竹代塑”的多元化应用趋势。
餐饮方面,馆内展出的竹制碗盘、杯具等产品采用竹纤维压制工艺,兼具轻质、美观和环保性能。
生活馆内“以竹代塑”的精致餐具。
家居方面,竹制床架、床头柜等产品通过碳化处理后具备防虫防霉、冬暖夏凉等功能;
生活馆内展示的“全竹家居”
文化方面,团队在馆内发现了以竹雕呈现的《清明上河图》等非遗作品,了解竹材在艺术创作和碳减排领域的潜力;
竹制扇子整齐陈列在馆内,素净优雅。
竹子材料还原的“清明上河图”给室内增添了一份典雅。
此外,团队还观察到了一些竹制小玩意儿——收纳篮、筷架、茶具等等。这些体积虽小却使用频繁的竹制品,正悄然展现着绿色理念的深度渗透。
青年行动倡导绿色生活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当前竹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创新路径。团队认为,“以竹代塑”不仅是材料替代,更是一种生活理念的更新。结合调研成果,实践团队队长李悦念认为应发起“校园竹制品替换计划”,倡导在宿舍、图书馆等场景中推广使用竹衣架、竹书签等环保产品,推动“以竹代塑”绿色理念在校园场域落地生根。
推动环保理念传播,服务“双碳”目标
此次“以竹代塑”实践活动是安徽大学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实地调研与社会观察,实践团队进一步增强了生态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也为高校学生在绿色发展中的主动作为探索了新路径。
未来,团队将持续关注“零碳生活”相关议题,积极参与低碳材料推广与环保理念传播,推动形成绿色、健康、可持续的青年生活方式,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年力量。
(李同轩、邓鹏成、李悦念、丁诗雨、李思懿、胡佳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