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浩如烟海,总有一些看似质朴却意蕴深远的作品,如同深山古刹中的晨钟,穿越千年依然能叩击人心。
北宋文人刘泾的《题笼空岩》便是这样一首冷门佳作。这首仅四句的小诗,既描绘了雄奇险峻的自然山水,又蕴含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读一遍就让人沉醉。
![]()
《题笼空岩》
刘泾
苍崖如梁水如布,桥危如绳石如锯。
不有樵夫踏破云,世间可复知深处。
先来介绍一下诗人刘泾(jīng)。
刘泾,字巨济,号前溪,生于北宋中期,史书中称他 “笃志于学,文词奇伟”,是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进士,可见其学术修养和文学功底都相当深厚。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早年拜在苏轼门下,是苏轼亲自带的学生。这层师生关系对他的文学创作、书画艺术方面影响深远。
刘泾在书画领域造诣颇深,取得成就比他在诗坛要高一点。据史料记载,他 “善作林古槎竹,竹以圈笔为叶,笔墨狂逸,体制拔俗,极有奇思”。
这种以圈笔绘竹叶的技法,在宋代画坛独树一帜,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艺术追求。
他与当时著名的画家米芾交往十分频繁,两人常常一起探讨书画技艺,成为很要好的书画友,共同开创'米氏云山'画法雏形。
刘泾并非一味醉心于文学艺术, “以文知名” 的他被王安石所赏识,后来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投身于太学教材与科举考试规范等教育改革方面的工作,为北宋的教育发展做出了贡献。
![]()
刘泾兼具学术修养和政治实践的经历,让他的作品不仅有文人的风雅,更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政治风云变幻,他晚年选择了归隐山林,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书画创作与诗词著述中,留下了《前溪集》等作品。其中《题笼空岩》一诗,正是其隐逸情怀与生命哲思的集中体现。
“苍崖如梁水如布,桥危如绳石如锯。”
苍翠陡峭的山崖如同巨大的房梁,高悬于天地之间;山间溪水如轻柔的布匹倾泻而下,无声铺展。一座险桥如细绳般悬于危崖之上,脚下岩石嶙峋,边缘锐利如锯齿。
首句用两个精妙的比喻勾勒出笼空岩的整体风貌,一个 “苍” 字点出了山崖的古老与厚重,与 “布” 所代表的轻盈形成鲜明对比,静态的山崖和动态的水,刚柔并济,写出了山崖的粗壮与稳固的同时,也让整个画面立刻鲜活起来。
![]()
次句 “桥危如绳石如锯”,进一步聚焦于山水间的细节,重点营造出险峻奇绝的意境。
“危” 字点出了桥的险峻,而如绳的桥顿生纤细与脆弱之感,让人不禁为过桥之人捏一把汗。“石如锯” 则将岩石比作锯子,既写出了岩石棱角分明、锋利陡峭的特征,又暗示了山路的崎岖难行。
开篇两句,诗人便以画家独到的眼光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险幽深的山水画卷:险峻之状跃然眼前,让人不禁屏息凝神,仿佛置身于那峭壁危桥之间,感受着自然的奇绝与威严。
“不有樵夫踏破云,世间可复知深处。”
若无那樵夫身影踩着云雾一样的山路,一步步勇敢探索进来,世间之人又怎会知道这险峰深处究竟藏着怎样一番天地?
前两句把山水的奇、险、壮写了个遍,后两句则如神来之笔,既写出了笼空岩的高耸入云的美景,又表现了樵夫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
“樵夫” 是山林中常见的劳动者,他们以砍柴为生,常常出入于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踏破云“极具画面感,又表现出了其英勇!
他们鞋底磨破了,身上的衣服被云雾打湿,可他还是顺着山间若隐若现的小路往上走。
正是因为他们的“踏破”,这座藏在云里的深岩,才被世人看见。樵夫渺小的身影,却成为连接“世间”与“深处”的桥梁,也是探索未知的勇者化身。
最后的反问,诗人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无论是自然山水的美景,还是知识学问的真谛,都需要人们具备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和领悟。
![]()
美好的事物,高深的学问一直都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和勇敢探索。
整首诗仅用二十八个字,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将笼空岩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的同时,也将人生哲理表达得淋漓尽致,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诗。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