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7日,第二届中日友好与人文交流论坛在北京举行。
这是两国之间再一次重要的交流契机,由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与日中友好会馆共同主办,吸引了两国近20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
会场上,双方就“中日现代化发展”、“社会治理”、“历史记忆”以及“和平愿景”等议题进行了坦率而深入的探讨。
![]()
这不仅是一次学术层面的交流,更是一次试图跨越隔阂、修复裂痕的民间努力。
然而,就在类似民间交流努力推进的同时,一些沉积已久的问题依然横亘在两国关系之间,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历史认知与人民情感的对立。
一:抵制错误言行
“全面推进日中战略互惠关系,构建建设性、稳定的日中关系,已成为两国共识。”
这是日中友好会馆会长宫本雄二在论坛上发表的重要观点。
在他看来,政治与经济的合作离不开社会和人民的相互理解,因此民间的文化、学术互动应进一步加强。他还特别强调日本战后已经完全否定军国主义,并在国际协调机制下构建和平秩序,这为两国建立互信提供了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谢伏瞻对此称道:中日应共同抵制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行,传递和平友好的灯火,中日关系的未来掌握在人民手中,“民间交往是中日关系的源头活水”。
这一论断点出了问题的关键:政治层面可以沟通,但真正的情感连结必须通过人民间的互动与认知达成。谢伏瞻呼吁双方秉持正确的历史观,加强人文合作,培育客观、理性的彼此认知,这是改善两国民意环境的重要前提。
![]()
对此,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也深有体会,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日中关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感情问题。”仅靠政府层面的互动并不能解决历史与情感带来的裂痕,必须依靠学界、媒体与企业界等多个层面的持续推动,让人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两国关系改善所带来的利益。
尽管两国高层与专家学者频繁交流,力图推动关系走向缓和,但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之间最难解开的情结。
早在本月7月7日,也就是“七七事变”88周年纪念日时,日本的行径再次被中方披露。中国官方媒体在当天发表多篇文章,批评日本教科书对卢沟桥事变的描述存在严重问题。
新华社点名指出,当前日本部分初中历史教材,如《新编 新社会 历史》、《国史教科书(第7版)》等,把卢沟桥事变表述为“中日武力冲突”,甚至暗示“中方首先开火”。这种“中方挑衅在先”的论调,被认为是在为日本的侵略战争洗白,是对历史真相的颠覆。
![]()
文章还引用日本史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石田隆至的分析,他指出,“只要简单思考一下‘日军为何会驻扎在北京郊外’,就会明白那本身就是一种挑衅。”这番话揭示了日本部分教材在历史教育上的误导性,其结果不仅会影响日本青少年的历史观,也将为两国未来的理解与和解埋下隐患。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奇也出席了位于北京中国人民抗战纪念馆举行的相关展览,并强调要传递和平与友好之灯火,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对年轻一代的误导。
中方立场明确:不能容忍歪曲历史的言行。
二、抵制抗日“神剧”
不仅是在教科书领域,历史如何被大众接受,也与影视文化表达紧密相关。
日本一直都在极力否认侵略战争,中国民间在对战抗日战争时期的认知也出现了偏离。
这事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就是将抗日进行“神化”宣称。本月7月21日,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抗战题材“微短剧”发布了内容管理提示,强调要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 智化”的夸张剧情,杜绝历史逻辑缺失的民族主义表达。
![]()
这一措施表明,中方不仅关注日本如何讲述历史,也开始反思本国在叙述历史时是否足够严肃与真实。国家广电总局指出,一些抗战短剧过度追求戏剧张力,过于强化主角的“神技”、“奇功”,让观众产生“神剧”感,实则消解了抗战历史的真实性。这种“娱乐化抗战”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看,这种对历史叙事严肃性的强调,正是中国希望通过规范文化产品,来树立对抗战史更为庄重和理性的社会认知,进而与日本方面的历史观形成更严肃的对话基础。
从这一层面来看,中方并不“双标”,在指责日本教科书误导学生的同时,也在抵制本国出现的抗日“神剧”。
中国出于种种原因,确实有在努力促进中日友好,反观日本,他们则是在外界压力下才意识到这一问题。日本为了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在演讲中提到,美国虽是日本唯一的同盟国,但“并非没有问题”,特别提及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日本无法接受”。
这一表态表明,日本在对美关系中也面临困境,在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日本更加需要稳定与中国的关系,避免陷入两难。
金杉宪治认为,日中双方都应逐项解决具体问题,并通过务实合作推动民间认同与交流。而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摒弃历史包袱与偏见,营造理解、尊重和信任的氛围。
三、民间情感问题
正如金杉宪治所言,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人民之间的“情感问题”。这种情感问题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自历史教育、媒体叙述以及社会氛围的共同作用。
![]()
日本社会对中国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认知,部分原因是历史教育对侵略史轻描淡写甚至扭曲。而中国社会对日本的警惕与不信任,也源于对历史问题的高度敏感。
因此,中日之间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友好”,必须直面这些“情感断层”,不能只停留在外交辞令与经济合作层面。两国在推动经济、人文、学术等领域合作的同时,更需通过坦诚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反思历史,逐步建立起超越记忆伤痕的民间情感认同。
中日能否真正友好,不仅取决于政府之间的政治意愿与战略布局,更深层次的考验在于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能否真正缓和、理解能否真正深化。歪曲历史、娱乐化抗战、选择性记忆都会加深裂痕,而真实、坦率、理性的交流才是通往互信之桥。
历史不应成为对抗的工具,而应是促成理解与反思的契机。中方明确表达了“抵制歪曲历史的错误言行”的坚定立场,同时也向日本社会释放出加强交流、携手和平的善意信号。中日两国作为亚洲重要邻国,唯有正视历史、尊重记忆、对话未来,才能在复杂国际局势中找到共处共赢的可能。
“民心相通”不只是外交术语,更是决定中日关系走向的关键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