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八一建军节,看着窗外飘扬的红旗,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生前最爱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这个属于军人的节日,总能让我清晰地想起父亲——那个腿上带着弹片伤疤、一辈子把“向前”刻在骨子里的抗美援朝老兵。
父亲是重庆万州人,1950年父亲那时在万县照相馆里当学徒,因为洗照片手艺好,被来洗照片的解放军连长一眼看中,他没来得及跟爷爷说一声,只托照相馆老板娘给爷爷带了句“我去当兵了”,就背着简单的行囊跟着部队走了,这一走,就走进了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里。
记得小时候总爱扒着父亲的裤腿看他膝盖上那块月牙形的伤疤,他说那是敌机轰炸时,一块弹片擦着腿飞过留下的,“当时只顾着把相机护在怀里,怕那些战友们的照片没了”。在朝鲜的四年,父亲没扛枪冲锋,却握着相机在硝烟里穿梭,他给趴在战壕里的战士拍过照,给啃着冻土豆的战友写过家信,把“我在这里一切都好”的字句一笔一画写在信纸上,再小心翼翼地贴好照片寄回祖国,那些照片和家信,成了前线与后方最温暖的纽带。
1954年父亲回国了,1958年又响应号召去了东北,在黑龙江二龙山农场挥过锄头,在黑河党校读过书,最后成了黑河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他镜头里有北大荒的黑土地,有边防战士巡逻的身影,也有老百姓丰收时的笑脸。单位里的人都叫他“老黄牛”,每年的先进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墙上,他总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做这点算啥。”
2010年父亲因病在青岛走了,享年79岁。整理遗物时,我在他的木箱底翻出一个褪色的军用水壶,壶身上刻着模糊的“朝鲜”二字,还有一沓泛黄的老照片——有他穿着军装的青涩模样,有一群志愿军战士围着相机看照片的笑脸,背后都用钢笔写着日期和名字。
今天,看着街上穿着军装的身影,突然懂了父亲常说的“军人的本分”。和平年代的安宁,从不是凭空而来,是像父亲这样的人,用青春、伤疤甚至生命铺就的。他们把“不退后”刻进了岁月,把“奉献”融进了血脉。
父亲,这个建军节,女儿想您了,想您擦相机时专注的样子,想您唱军歌时洪亮的嗓音,更想告诉您:您守护的祖国,如今很好;您教我的“向前走”,我一直记在心里。
节日快乐,我的老兵父亲!节日快乐,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军人以及退役军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