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服 务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用于模板制作。
艾迪娜·艾斯克尔,儿童保健医学部精神心理科,住院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目前从事儿童及青少年心理行为障碍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心身疾病、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诊治。
有一位年轻的儿童心理医生,用最温柔、最坚定的方式,走进了一个个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走出情绪的阴霾,她就是小艾医生。入职一年来,她以“倾听、共情、夸赞”三大服务特色,为无数家庭带去了希望与温暖,成为孩子们口中亲切的“医生姐姐”,也成为家长心中值得信赖的心理医生。
倾听:让每一个声音都被听见
在心理门诊,每天都会迎来焦虑的家长和情绪复杂的患儿。面对这些家庭,小艾医生总是耐心细致地解读检查报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家长理解孩子的状况,同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很多家长在拿到报告时会感到无助,甚至自责。”小艾医生说。她会站在家长的角度,详细解释每一项数据的意义,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认知。而对于孩子,她的倾听更是细致入微。面对情绪紧张的孩子,她不会急着“看病”,而是先和他们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喜欢的游戏、动画片、玩具,甚至是最近发生的趣事。她说:“只有当孩子觉得安全了,他们才愿意开口说话。”面对初诊的孩子,她往往会花更多时间,耐心倾听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在她看来,每一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深层的心理动因,而倾听,是打开他们心门的第一把钥匙。
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
如果说倾听是打开沟通的钥匙,那么共情就是连接医生与孩子之间心灵的桥梁。小艾医生擅长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她曾接诊过一位9岁的女孩,患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伴有抑郁情绪,长期在学校被老师忽视、同学排斥,情绪非常低落。初诊时,孩子轻声说出了“想死”的话。面对这样沉重的情绪,小艾医生没有急于进行心理干预,而是先给予孩子充分的表达空间,倾听他的委屈与孤独。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她通过绘画、写日记等方式,引导孩子释放压抑的情绪。从最初的“想死”,到后来孩子说“我要画完800张画再死”,再到如今,孩子已经能够主动分享生活中的点滴,不再提及死亡,而是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共情不是同情,而是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感受。”小艾医生说。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也让无数孩子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夸赞:激发孩子的内在力量
在小艾医生的服务理念中,夸赞不仅仅是鼓励,更是一种激发孩子内在力量的方式。她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被看见、被肯定,他们就能慢慢建立起自信。她曾接诊过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男孩。这个孩子在学校常常控制不住情绪,甚至会动手打同学,家长和老师都感到束手无策。但小艾医生没有把重点放在“问题行为”上,而是从孩子的优点出发,发现他对游戏和比赛充满热情。于是,她与孩子一起制定了“任务挑战”计划:小艾医生的任务是每天晚上11点前睡觉,孩子则要努力做到在学校不打人;小艾医生要每天吃早餐,孩子则要每天在半小时内吃完饭。每当孩子完成任务,小艾医生都会给予他一份小礼物作为奖励,比如他喜欢的贴纸、文具或者游戏卡片。“这些小奖励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动力。”小艾医生说。慢慢地,孩子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情绪也趋于稳定。更重要的是,他开始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
在儿童心理门诊的工作中,小艾医生深知,不是每一个问题都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但她的信念从未动摇:“就算你不能帮小朋友解决问题,但至少不能磨灭她找心理医生求救的希望。”正是这份信念,让她在暑期门诊高峰、号源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坚持为有需要的孩子“加号”。她常常在门诊结束后,继续与孩子交谈一个小时,只为多听他们说一句心里话,多给他们一份安慰。小艾医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将“倾听、共情、夸赞”融入每一次诊疗中,让孩子们在温暖与理解中找回自信与希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