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
他们不会疾言厉色地争吵,却总在你提出建议时瞬间竖起尖刺;
聊天时永远要争出高低,哪怕是无关痛痒的日常话题;
一句随口的评价,就能让他们在心里演完一整部苦情剧,转头就觉得被全世界辜负。
比起那些脾气火爆、说翻脸就翻脸的人,这类人更像藏在生活里的软刺,看似无害,相处起来却处处扎心。
真正难相处的,从不是直来直去的暴脾气,而是那些听不得批评、习惯性抬杠、玻璃心又戏多的人。
和他们纠缠,就像陷在泥沼里挣扎,越用力越疲惫。
不如趁早抽身,才是对自己最清醒的善待。
1、听不得批评的 “玻璃心”
网上曾有个热门话题:如何与玻璃心的人相处?
一个高赞回答说:
“别相处,真的。除非你想每天活在小心翼翼的提心吊胆中。”
对此,我深以为然。
跟这类人相处,简直就是一场高危游戏。
稍有不慎,就会引来一场腥风血雨。
我的朋友周周,就曾深受其害。
周周的部门里有个新来的同事,能力平平,但自尊心极强。
有一次,周周在审核同事的方案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错误,便委婉地指了出来。
没想到,对方瞬间变脸,开始滔滔不绝地抱怨起来:
“我辛辛苦苦做了这么久,你一句肯定都没有,就只看到我的错误!”
“你是不是觉得我不如你,故意找我麻烦?”
“我真是太难了,每天加班到深夜,还要被你这样挑剔!”
周周瞬间懵了,好言好语地安慰了半天,才勉强平息了对方的情绪。
从那以后,周周再也不敢轻易给这位同事提意见了。
但对方却变本加厉,工作越来越敷衍,错误也越来越多。
最后,整个团队都被他拖累得苦不堪言。
古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但对于“批评不得”的玻璃心来说,任何批评都是毒药。
和他们相处,你必须时刻谨言慎行,否则就会引来无休止的抱怨和指责。
唯有及时远离,才能避免被他们的负能量吞噬。
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只有这样,你才能把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2、习惯性抬杠的 “杠精”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妻子向他抱怨,说自己的丈夫总是喜欢抬杠。
无论她说任何话,丈夫都要反驳几句,仿佛不抬杠就浑身难受。
比如,妻子说:“今天天气真好。”
丈夫会说:“好什么好,太阳这么大,晒死了。”
妻子说:“这家餐厅的菜不错。”
丈夫会说:“不错什么不错,油太多了,不健康。”
妻子忍无可忍,质问丈夫:“你为什么总是要抬杠?”
丈夫却一脸无辜地说:“我只是在表达我的观点而已。”
时间一长,妻子彻底崩溃,觉得和丈夫无法沟通,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这位丈夫就是典型的“习惯抬杠”型事儿精。
这类人有个共同特点:永远觉得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他们喜欢通过抬杠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却丝毫不顾及别人的感受。
在他们的影响下,任何轻松愉快的话题都会变成一场辩论赛,让人身心俱疲。
我的同事珍珍,也深受其害。
珍珍有个朋友,是个资深杠精。
每次聊天,无论珍珍说什么,他都要抬杠几句。
比如,珍珍说:“最近股市行情不错。”
朋友会说:“不错什么不错,风险这么大,迟早要跌。”
珍珍说:“我最近在学一门新技能。”
朋友会说:“学什么学,都这么大年纪了,学了也没用。”
珍珍忍无可忍,终于爆发了:“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要总是抬杠?”
朋友却理直气壮地说:“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你干嘛这么玻璃心?”
珍珍彻底无语,从此以后,再也不和这位朋友来往了。
听过这样一句话:
“和杠精讲道理,就像对着墙壁说话,浪费口舌,毫无意义。”
靠近这样的人,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折磨。
到最后,你不但要忍受他们的无理取闹,还会被他们的负能量影响。
遇到这种人,一定要果断远离,千万不要试图改变他们。
因为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也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杠精。
3、戏多的 “表演型” 人格
演员陈道明在接受采访时说:
“真正的成熟,是收起不必要的表演欲。”
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日子过成了 “连续剧”,时时刻刻都在 “演”。
朋友小敏曾在合租时遇到过这样的室友。
有次小敏不小心打碎了对方一个杯子,室友当场没说什么,转头就在朋友圈发了条含沙射影的动态:“有些人啊,手脚不干净就算了,还装作若无其事,真是人心叵测。”
小敏看到后主动道歉并提出赔偿,对方却泪眼婆娑地说:
“我不是在乎一个杯子,我是觉得你不尊重我……”
一番 “表演” 下来,搞得小敏像是做错了天大的事。
更让人无奈的是,有次小敏加班晚归,室友竟在微信群里发消息说自己被吓坏了,暗示小敏回来太晚影响她休息。
久而久之,小敏实在受不了这种“戏精”式相处,提前退了租。
作家刘同也曾写过一个故事。
他有个朋友,总喜欢在社交场合加戏。
别人随口说句“今天天气不错”,他能接一句“是啊,不像上次我去山里写生,淋了场大雨差点迷路,现在想想还后怕呢”;
同事分享个育儿经验,他立刻打断说“你这算什么,我家孩子上次发烧到40度,我抱着他在医院跑了一整夜……”
每次聚会,他都要把话题引到自己身上,上演一出出“苦情戏”、“悲情戏”。
时间久了,大家都渐渐疏远了他。
有句话说得好:
“生活不是舞台,没必要时时刻刻都在表演。”
戏多的人,总是把精力放在 “演” 上,而不是 “活” 上。
与他们相处,你永远不知道哪句话是真,哪件事是假,时刻要提防他们的 “剧情反转”。
遇到这样的人,趁早保持距离,别让他们的 “戏” 扰乱了你的生活节奏。
作家莫言曾说过:
“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见的人越多,越明白:
最难相处的,从来不是脾气直爽的 “刀子嘴”,而是那些听不得批评、习惯性抬杠、戏多的人。
他们就像生活里的 “情绪吸血鬼”,一点点榨干你的能量,拖垮你的人生。
我们无法改变别人,但可以选择自己的圈子。
当你学会远离这些“难相处”的人,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去靠近那些真正能滋养你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