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为
来源 | 品牌观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味千拉面曾经风靡一时,如今却深陷业绩下滑、门店减少和消费者口碑下降的困境,2024上半年投资上亏损了约5000万元,这个初代网红品牌为何会沦落至此?
作为最早将日式拉面文化带入中国的品牌,记忆中的味千拉面,是当初很多城市白领的“小确幸”,2007年排队两小时才能吃上一碗。
早期味千拉面的鼎盛时期,即使定价高达50元一碗的招牌拉面,依然有消费者愿意买单。
然而黄金时期一去不复返,当消费者再次推开那扇熟悉的店门时,往日的排队盛景早已成为泛黄的老照片。
曾经风光无限的日式拉面巨头,如今深陷多重危机漩涡:先有“骨汤门”重创品牌形象,后有食品安全问题接二连三,业绩报表也是一言难尽,关店潮来势汹汹。
启蒙日式拉面惨遭滑铁卢,味千拉面困境的根本是品牌老化与竞争脱节的缩影。
千店愿景破碎
味千拉面的商业过山车
1996年创立的味千拉面以"大骨熬汤"为卖点,迅速打开中国市场。经过十余年快速发展,于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首家登陆港股的日式快餐连锁企业,市值成功突破90亿港元!
味千拉面不断发展,门店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直至巅峰时期,门店数量高达800多家。2010年的味千拉面意气风发,提出“千店计划”,目标在三年内将门店数量增至1000家。
然而发展轨迹并非一直上升。根据最新发布的季度财报,味千拉面销售额呈现持续下滑,2019年至2023年味千拉面的销售曲线如同过山车般起伏,经过及时的调整与改进,味千拉面曾实现盈利修复。
但好景不长,味千拉面再度陷入经营泥潭。2024年上半年业绩急转直下,公司股东应占亏损约人民币715.7万元,暴露出企业在投资上的战略性失误。
持续的亏损压力给味千拉面一记重拳,业绩持续下滑,门店客流日渐稀疏,许多门店不得已关闭。
曾经的餐饮巨头如今举步维艰,味千拉面就此一去不复返。
最新财报数据勾勒出一条的下降曲线:自2019年以来,味千门店数量已减少224家。
回望2010年提出的“千店计划”,现在听起来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品质危机
消费者信任崩塌
味千拉面刚进入中国,虽未完全还原本土做法的精致,但整体口味尚可,顾客对味千拉面的口碑持好评态度。
然而,信任一旦崩塌,重建谈何容易?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味千拉面投诉内容堆积如山,包括食品存在异物、食品不卫生、服务态度恶劣、退单不及时和虚假宣传等等。
面对诸多差评,味千拉面选择回避与忽视,拉面的风味也相继出现问题,消费者不满情绪高涨。顾客直言:面做的越来越难吃,分量越来越少,种类单一,缺乏创新意识。
“50元一碗面吃不饱,吃完口渴”成为顾客的普遍反馈。在新浪财经发起的“味千拉面为何被抛弃”话题投票中,近65%认为其“定价偏高,性价比低”,另有约20%的网友表示“味道普通,可选种类有限”,并直言味千拉面"价格高且味道差"。
面对诸多的投诉内容,味千拉面视而不见,选择花重金装修门店,试图挽回顾客,但效果并不显著。实际上味千拉面违背了“顾客需求第一”的原则,忽视了“好吃才是第一要素,其余的都是锦上添花”。
餐饮行业飞速发展,我们正处于就餐多元化的时代,年轻人也已然成为消费的主流人群,不知不觉中品质好、平价和美味成为了消费主流。
味千拉面刚兴起,打着“正宗日式”和“纯骨汤熬制”的旗号,最初的拉面汤汁鲜美,令顾客流连忘返。但没过多久,顾客在吃拉面时发现可疑包装袋,汤汁也变得越来越寡淡无味。
后来的“骨门汤”事件给味千带来了重重一击。
2011年经媒体调查发现,味千拉面宣传中声称“纯肉骨熬制”的招牌汤底,实际上是通过浓汤粉和调味料勾兑而成的产品。
在舆论压力下,味千官方最终公开承认其汤底为味千汤料浓缩液还原而成,尽管强调原料源自骨汤提炼,但新闻传出后,味千拉面仍品牌形象大跌,门店业绩悬崖式下滑。
此后,味千拉面启动多元化投资战略,先后注资百度外卖与江苏鸿轩。但这两项跨界投资均告失败,反而使企业陷入更严峻的经营危机。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持续发酵和品牌口碑的持续降低,味千迟缓的危机应对策略,进一步加剧消费者信任危机。处理投诉敷衍了事,回应反馈缺乏诚意,这样的表现让曾经的顾客失望透顶。
中式拉面的挤压
味千拉面翻身在急
味千拉面在食品质量的严重打压下,难以重回巅峰。就在味千拉面步履维艰之际,中式面馆新物种,正如春笋般破土而出,它们通过更具吸引力的消费场景和就餐体验等,一点点接管消费者的味蕾忠诚度。
中式面馆百花齐放。和府捞面独创全托管加盟模式,利用总部后台的实时监控,实现千店品质控制。陈香贵深耕兰州牛肉面制作技艺,复刻面条品质的精髓,让百年工艺焕发新生。
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味千拉面在产品迭代与品牌升级方面做出尝试,却始终未能突破传统模式的桎梏。随着消费者观念转变和消费降级趋势,品牌吸引力持续走弱,消费者信任难以重建。
昔日的拉面霸主如今已无往日风光,令人感到悲哀。它究竟做错了什么事?
究其根本,味千拉面更迭速度缓慢,品种少而简单,缺乏创新意识,这都是日式快餐的典型问题。纵观主流日式快餐品牌,其产品普遍围绕拉面、米饭等主食构建,采用标准化套餐模式,这种固化的产品套餐难以持续激发消费者的新鲜感。
再者,味千拉面的营销模式缺乏创新,在营销策略上难以与新兴餐饮品牌竞争。随着消费主力逐渐年轻化,门店装饰的审美疲劳与体验单薄,更是暴露出对新生代消费者偏好理解的滞后。
继“骨汤门”事件后,2019年再曝洗碗池洗工服的卫生乱象;2022年底深圳市场监管部门的抽检更检出餐具大肠杆菌超标。这些安全问题引起舆论热议,让消费者引起不安,从而望而止步。
伴随着国内餐饮业发展,餐饮品类日渐丰富,日式快餐躺赢时代已悄然过去,留不住客的日式面馆不只是味千一家。
吉野家作为日式牛肉饭的启蒙者,创下营业额连续七年45%增长的辉煌战绩,然而转瞬即逝在2022年8月31日,旗下花丸乌冬面的运营子公司宣布解散。
如今仅存的一家门店,如同孤独的哨兵,默默见证着吉野家在中国市场的淡出轨迹。
日本寿司巨头KURA在2023年6月风光无限,首店开设后便顾客大排长龙。
但不幸的是,开出三家门店后便无扩张动作,亚洲藏寿司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KURA寿司在中国大陆市场的业绩年年亏损,短短两年亏损累积高达约8190万元。
曾几何时,日式牛肉饭启蒙的吉野家和日本寿司巨头KURA相继退出中国市场,日式快餐越来越留不住客人,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
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味千拉面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当年轻消费者用“又贵又难吃”评价初代网红,对味千拉面来说,最大的启示在于:品牌老化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认知问题。
日本作家村上龙在《孤独美食家》中写道:“食物是记忆的容器,但容器本身会旧”。站在现在回望,味千的困境恰似那碗逐渐冷却的汤——问题不在于温度本身,而在于周围的世界早已沸腾。
一个品牌的兴衰,就像一碗拉面的温度,热的时候让人趋之若鹜,凉了就被搁置一旁。味千拉面的品牌令人惋惜,但它的忽视和古板最终导致它沦为了此地。
初代日式快餐网红跌落神坛,味千拉面的故事令人唏嘘,它该如何实现翻身自救?你还看好它吗?
当消费者用脚投票,留给味千的时间还有多少?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