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7 月,一颗长蘑菇的苹果意外吸引了全网 9000 万人的目光:
![]()
「果菌王」
让它走红的,不仅是它奇特的外形,更因为它后来的传奇经历——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正式「收编」,成为科研样本。
而这一切的缘起,离不开一位关键人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和泰国皇太后大学联合培养的真菌分类学博士——许容聚。
学霸君和这位与「果菌王」结缘的推手聊了聊,没想到他的生活比这颗传奇的苹果更有趣。
![]()
![]()
许容聚小红书账号
给我一个烂苹果,我还你一篇 SCI
许容聚博士的日常科研就是和各种「菌子」打交道,科研之余,网上冲浪也爱看点「菌子」。
时间来到 2024 年 7 月,结束了一天工作的许容聚正在刷手机,突然一张图片闯进了他的视线——从苹果中长出了一朵白蘑菇!
这朵蘑菇菌褶如裂,无柄,表面有毛。许容聚的专业雷达立刻响起:「这是典型的裂褶菌,我太熟了。」
裂褶菌,俗名白参,正是是许容聚所在课题组主要研究的菌种之一,它通常长在腐木上,长在苹果上的实属罕见。许容聚随即留言,询问网友能否将样本寄给他研究。
那一刻,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
![]()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这颗传奇的苹果,从浙江德清运到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容聚等人将其切片,提取,鉴定,并成功培养扩增。
不过,这件事也激发了网友的热情,都想让家里的奇珍异菌为科研做贡献,纷纷联系许博士寄出自己家的「果菌王」,有长在桃子上的,葡萄上的,大蒜上的,最离谱的还有长在咖啡胶囊上的……
![]()
长在不同基质上的白参
最后团队收到了来自 10 多个地方的 20 多种白参样本,全都被「收编」,种在课题组的菌房中。
![]()
做菌种研究,选育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这些不同生境的白参正好能提供宝贵的参考。
许博士所在的课题组是国内首个规模化进行食用菌航天育种的团队,白参就飞上太空三回——从「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四号」再到「神舟十六号」。
其中,搭载「神舟十二号」回来的白参,已经成功商品化,目前,昆明市场上六成的白参都是这个团队培育的。
搭载「神舟十二号」回来的白参口感好,产量高,而「果菌王」生性剽悍,耐性强,产苹果酸能力也比较强,许容聚所在的课题组将两个菌种杂交,培育出了新品种「香妃」,「香妃」不仅结合了二者的优点,还呈现淡淡的粉色。
![]()
那么,最重要的问题来了,好吃吗?
课题组人员已经在第一时间把这些白参都炒来品尝,答案是:包好吃的。
![]()
「果菌王」试吃,这科研做得太美味
「香妃」口感脆,质地嫩,香味足,预计很快就会投入市场。
这个从无意之中缘起的课题,在广大网友的「云监工」下,推进神速。
许容聚时不时就会在网上汇报课题进展。这事事有回音的剧情,也是让网友体验了一把当导师有多爽。
大家忍不住问,提供了样品的网友,是不是可以进博士论文的致谢了。
![]()
带着网友发 SCI
只想进致谢?其实可以再想得大胆点。
许容聚和网友的故事不止于此。
他平日里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科研生活,读到了好的文献,遇到什么困惑等。起初只是记录生活,却意外发现大家对科研充满兴趣。
一次他分享自己在青藏高原发现的真菌新种,评论区瞬间被网友的奇思妙想淹没:豆橛子,屎粑粑,竹荚虫……
作为真菌分类学博士,发现和命名新物种是许容聚的重要工作。而自己所在的课题组每年至少发现几十个新种,命名就成了一项繁重的工作。
他觉得网友的创意也挺形象,最终,在投稿论文时,他采纳了两个来源于网友的名字——「恶魔之眼」和「竹节豆荚孢」。
![]()
左为
Savoryella daemonocula(恶魔之眼小萨沃里菌),右为
Pleurotheciella bambusisiliquosa(竹节豆荚孢)
当被问及:命名人会出现在致谢里吗?
许容聚答复,会以命名人的身份直接出现在正文里。
![]()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科研人,承包网友们的餐桌不算,现在还要带着网友一起发 SCI!
许容聚乐于与网友互动的「科研网红」体质,可能随了导师赵琪研究员的风格。赵琪同样活跃于网络,积极科普菌类知识、分享科研成果。
![]()
事实上,在「果菌王」事件之前,赵琪课题组就曾多次上过热搜——他们在羊肚菌培育方面深耕多年,将难以人工培育的羊肚菌实现产业化种植,真的将羊肚菌的价格打下来,悄咪咪使国人实现了羊肚菌自由。
同时还利用航天育种新技术,团队还培育出半个手掌大的羊肚菌、生长周期大幅缩短的竹荪等食用菌品种。
![]()
当然,师徒二人热衷科普,还有更本质的初衷:作为真菌分类学家,他们在网络不遗余力地科普毒菌知识,减少大家误采误食风险。
分类学家凭借多年的功力一眼鉴毒,节省出的时间可能是正是最宝贵的救命时间。「这几年,误采误食的情况已明显减少,多科普确实有用。」许容聚欣慰地说。
![]()
每年一篇顶刊,包的
7 月 1 日,许容聚的一项重量级成果,发表在真菌领域的顶级刊物上,许容聚将这一喜讯发布在小红书,网友问,今年的顶刊见刊,那是每年都有吗?
许容聚回答:包的,课题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多年来积累了很多数据和样品,所以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发表。
![]()
许容聚所在的课题组,在科研成果上产出颇丰。但这样的工作成果,科研人都知道,何其难也。
![]()
赵琪课题组发表的部分文章
尤其对于分类学来说,除了在实验室里与分子,菌种打交道外,外出采样才是重中之重,全年有 1/3 的时间在外采样。
每年 5 月下旬,昆明市民会收到一条短信,提醒大家不要误采误食野生菌,对于市民而言,这是菌子季节到来的信号,意味着饕餮盛宴的开始,但是对于许容聚等人来说,这却标志最繁忙的采样季拉开序幕。
许容聚的博士课题聚焦于青藏高原的真菌多样,采样难度更上一个台阶。他常常需要顶着高反在青藏高原采样,一呆就是一两个月。
越是人烟罕至的地方,越是值得去采样和研究。他们请当地人做向导,跟着藏民一起吃糌粑,喝酥油茶。
有一次许容聚还在拍照记录生境,转眼就跟丢了向导,手机没有信号,呼救的声音也淹没在群山中,「那是最着急的一次,当时以为自己要交待在那里了。」许容聚回忆到。
![]()
许容聚与当地向导
历尽艰险采回样本,仅仅是第一步,还需经过实验室进一步的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才能知道是否带回了有用的样本。
「就像开盲盒一样,」许容聚补充道,「对于分类学研究,样本就是生命线」。没有样本,一切无从谈起。
好在这些样本也不负众望,许容聚发现,部分存在于青藏高原 4000~5000 米海拔的菌种,在海拔较低的泰国及欧洲等地亦有报道,是否这些菌种正是从青藏高原扩散出去的呢?这是他未来要回答的问题。
做自然的朋友
外出采样虽然很艰苦,但许容聚却乐在其中,他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各种生物,钟情户外,享受记录菌类生境、与自然对话的乐趣。
![]()
许容聚等人在采样
闲暇时,他常去爬山,看到独特野生菌种也会记录保存。
比如最近他还为其他研究虫草的老师捡回了宝贵的虫草样品。「云南人,爱捡菌是刻在基因里的。」许容聚打趣道。
![]()
许容聚的导师赵琪,倡导一种开放自由的实验室氛围。
许容聚说实验室里从来不要求打卡,如今自己已经留下来做博后,这么多年,也从未见过老师骂人,「不过大家自觉性都很高,都怕辜负老师的信任和期待。」许容聚说。
他表示自己的导师在学术方面常常能给出高屋建瓴的意见,大家遇到问题很喜欢找老师讨论。赵琪时常出差,但是只要他回到实验室,大家都是排着队去找他问问题。
![]()
赵琪在采样
许容聚有时还会在网上分享自己烹饪菌子的过程,或许对他而言,采样,做科研,发文章,这些与炒一盘美味的野生菌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在与热爱的事物打交道。
他始终沉浸其中,也因此能把一颗「烂苹果」变成「果菌王」。
分类学研究,可能是最接近许多人童年对「生物学家」幻想的工作,就如同他的导师赵琪所说,他们不仅是科研工作者,更是大自然的朋友。因为带着好奇和敬意,才能发现更多的奇迹。
题图来源:文中受访者供图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PCR、细胞实验、蛋白研究、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
【2405】PCR 实验 protocol 汇总
【2406】免疫荧光实验 protocol 合集
【2407】细胞培养手册
【2408】蛋白纯化实验手册
【2501】染色体分析方法汇总
【2502】国自然中标标书模板
【2503】WB 实验详解及常见问题解答
【2504】DeepSeek 论文写作常用口令
【2505】中国科学院期刊分区表(2025 年最新版)
【2506】期刊影响因子(2025 年最新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