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众的思维,如锈蚀之菌,在信息流中滋生发酵;表面是人声鼎沸,内里却是自我阉割的失语。
我在另一个号的一篇文章中,引用过许冠文先生在《抢钱夫妻》里的一句台词:
“谈了十几年的巴黎,铁塔我没去过,它到底有没有?有没有生锈?塌了没有呢?说了十几年日本,我也从没去洗过温泉,是不是真有人帮你捶背呢?应该会有吧。那么说了十几年的万里长城,这个万里长城你去过没有呢?我没去过,是不是有万里呢?你量过没有?我也没有量过,大家都没有量过,怎么知道会不会有万里?这个世界,随便你说而已。”
是的,随你说而已。
它们真的在告诉你“真相”吗?还是,它们只是告诉你“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那部分”?
“我们活在一个人人皆知的世界”,但正是这个“皆知”,让我们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我们以为我们知道了什么,其实我们只不过知道了别人希望我们知道的那一部分,包括我在任何一个号写的文字内容,亦是如此。
所以,在很多互联网场合下,谁能提供最极端的愤怒、最合群的仇恨、最爽感的叙事,谁就能赢得点赞和支持,哪怕他说的是没逻辑的。
而那些试图表达不同声音的人,便会被群起而攻之。
理由不复杂:
真话不利于营造情绪高潮,你破坏了“群体共识”,你影响了情绪的爽感,哪怕你说得再有逻辑、再有证据,也会被看作“别有用心”。
02
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了解世界的方式,基本是通过媒体。
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自媒体,不管是新闻还是短视频,都是别人看到的,亦或是别人编造的,再讲给你听的。
但问题就在这:你能确定他们看到的是真实的吗?你能确定他们愿意告诉你全部吗?
信息被打碎了,然后被分类、排序、推荐,最终装进你的喉咙里,像塞鹅肝的肥鹅一样。
接收信息者活得像一只被圈养的鹅,一口一口吞下它喂给你的“信息饲料”,最后变成一只自我感觉良好的“肥鹅”。
可惜,只有极少数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当代媒介,不再靠“控制你知道什么”来操控你,而是靠“让你觉得你自己知道”。
这才是它最可怕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事情,不是愚蠢,而是带着确信的愚蠢。
当然,这种愚蠢也是“被引导”出来的。
传播学里有个理论叫“拟态环境”。
意思是媒体制造了一个象征性的现实,把它塑造成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依据。
简单说:
我们眼中那个“世界”,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自己观察得来的,而是平台喂给我们的。
为什么有人觉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为天天有人拍“炫富视频”;
为什么有人觉得婚姻失败率高?因为你关注的账号全是“离婚律师”、“情感博主”;
这些可能都是真实发生的,但它们构不成现实的“全部”。
媒介创造了一个象征性的“现实”,它并不等同于真实世界,但我们的大脑却开始“拿这个虚拟现实”来替代真实。
你看到的“部分”,被你当成了“整体”。
这就是“培养理论”,媒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你会用你刷到的视频,去推测一个地方的风土; 你会用你刷到的评论,去判断一种人群的整体素质; 你会用你刷到的标题,去理解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
但这些其实只是“选择性喂养”的产物,是平台为了控制你注意力而营造的“幻觉”。
03
曾经我们以为“魔弹论”过时了,受众不再是“被动接收”的提线木偶了。
现在看来,其实不然。
何为“魔弹论”?
大众传播就像一颗颗“子弹”或一针针“药剂”,能够直接、迅速、强烈地影响受众,几乎没有中介、没有阻力,受众是被动接受信息的“靶子”。
这个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广播与报纸主导”的早期媒体时代,当时人们认为:
受众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体。
媒体信息对所有人都有直接、强烈的影响。
一旦信息发出,几乎人人都会“中弹”、信以为真、照做不误。
而在研究中发现:
受众并非完全被动,他们会选择性接收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和解释。
同一个信息,不同人会有不同反应,效果有时差异巨大。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更复杂,不只是媒体“打出去”受众“被打中”这么简单。
像现在是“你以为你选了它”,其实它早就把你放进了一个信息茧房。
所以你以为你“在选择”,其实你是被筛选。
你看到的,不是信息的全貌,而是平台按照既定逻辑、基于你过往的点击和停留,为你挑选出的那一部分。这种筛选,并不是为了让你更接近事实,而是让你空壳的脑袋里重复地塞入他们想要让你知道的信息。
你看不见全貌,因为系统不希望你看见。
这不是阴谋论,而是标准的商业逻辑。
在以某些注意力为主的结构下,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完整性、复杂性,都是次要的。
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它底层运转方式的必然结果。
而在这种机制下,真正严重的问题出现了:
我们的判断系统,被训练得越来越快,却越来越不准。
你几秒钟就能下一个结论,凭的是感觉,而不是分析。
因为平台没有给你分析的时间和动机。
你甚至已经习惯了“得出结论”的快感,而不是“搞清楚问题”的耐心。
更可怕的是,连“结论”都不是你下的,而是算法提前替你准备好的。
你只是照着台词演了一遍,就以为自己“思考”过了。
这就是一种精致的、无形的“认知操控”。
不是堵住你的嘴,而是改变你的方向感。
在这种状态下,你以为你和别人观点不同,其实你和别人只是“喂料来源不同”;你以为你在独立表达,其实你在执行一个模板;你以为你有选择,其实你从未选择。
平台甚至不需要说服你,它只需要让你“沉浸”。
因为一旦沉浸,反思就消失了。
你就不会再去想:
为什么这个问题总是以这个方式被提出来?
为什么这个现象永远只呈现它“最抓马”的一面?
为什么我们被要求在所有问题上都立刻站队?
这些都不会再被问出口,因为情绪已经抢占了你全部的注意力。
不是你看不见真相,而是你已经对“找真相”这件事,失去了兴趣。
这才是今天最大的危机。
并不是没有真相,而是即使“真相在场”,但没有人再在乎它。
原因很简单:它不提供即时快感,也无法产生社交筹码。
这种环境下,冷静的人不是被边缘化,而是被系统性抹除。
而一旦所有表达都朝着“极端、合群、爽感”靠拢,就没有了“中间地带”,更没有“讨论的余地”。
于是你会看到,“观点”变成了“姿态”,“思考”变成了“表演”,“争论”变成了“站队”。
这不是社交平台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信息文明正在经历的一次“方向性退化”:
从“寻找复杂的真”退化到“消费简单的假”。
04
当我们以为自己“拥有了世界的全部信息”,其实我们只是“被允许知道了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每个人都在说:“我们要追求真相。”
可是谁真正在乎真相呢?更多人只在乎自己想看到的“真相”。
这个互联网,不是不让你知道“真相”。而是它把“真相”打碎、揉碎、混进谎言里,然后塞到你嘴里。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真假假。
你根本不知道哪句是真的、哪句是假的,哪句是主观意见、哪句是冷冰冰的事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话当然没错。
但如果你连实践的机会都没有呢?你连触碰真相的机会都没有呢?你连看到全貌的机会都没有呢?
你该怎么判断?你能怎么办?
所以我想说,这话成立的前提,是你有实践的机会。
如果你只能活一次,你哪来的那么多“实践”?真理不能总是拿普通人的命来试错。
有些真理,是演绎出来的,是逻辑推导的结果,是常识共同体达成的共识。
比如人应该被当作人对待,而不是流量、不是工具、不是标签,这就不需要“实践”去检验。
有人说,当你清醒的时候,也就是你被世界抛弃的时候
我认为,清醒是相对的,或是今日比昨日清醒,亦或是昨天比今天清醒,都有可能。
但有一点我能确定,这意味着你开始知道自己的孤独来自哪里,开始识别那些“共鸣”是被喂养的情绪模板,那些“共识”是算法制造的幻觉。
你可能暂时站在了信息洪流的逆流处,被误解、被质疑、甚至被孤立。
但也正是在这片逆流中,你开始恢复思考的肌肉,重新锻造判断力,而不是在爽感与仇恨的喧嚣中任人摆布。
信息越嘈杂,越要慢下来。
看得越多,越要懂得闭眼那一瞬间,是在替自己争取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
也许人无法改变大潮的方向,但至少能决定自己不随波逐流。
这一点点判断力、一点点迟疑和不合拍,未必能看穿真相,但足以让人不那么容易被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