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太较真,什么事都爱操心,不是负责任,而是一种“人格缺陷”
![]()
第一心理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家里的每件物品都必须放置在固定的位置,出门时反反复复检查门上没锁上锁、行李齐不齐全;
工作中对每个标点符号都锱铢必较,明明还没发生的事情,心里已经预演了无数种可怕糟糕的结局;
交给别人做的事情永远不放心,总觉得别人会搞砸连累自己,握在自己手里才踏实。
在我们身边,或者我们自己身上,好像总是萦绕着这样一种无法松懈的紧绷感。
太较真和爱操心看似是性格里难以更改的部分,其实更像内心无法关闭的警报器,时时刻刻鸣叫,使人在生活中始终绷紧着神经。
这不是负责任的体现,这其实是一种“人格缺陷”,会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些背后隐藏着的人格特征是对秩序有着近乎偏执的强烈渴求,内心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认为世界最好严丝合缝才令人心安;
任何一点点偏差,比如计划外的小插曲、物品位置的移动、别人未达预期的表现,都容易导致内心的失衡。
这类人往往具有两种偏差思维,一种是“两极化思维”,即:
在看待事物、评价自己或他人时,倾向于使用非黑即白的极端模式,认为事物只有两种极端状态,没有中间地带。
爱使用绝对化的词语,就像“总是”、“从不”、“完全”等,将事物简单地划分为对与错、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等对立的两极;
缺乏对事物复杂性和多样性的认识。
对自己要求很高,一旦产生了一点不完美或犯了错误,马上认为自己是废物;
在人际交往中,跟别人的一次不愉快经历,就觉得对方在讨厌自己,而一次成功的交往就认定对方完美无缺;
选择工作也是要选择自认为完美的工作,不然干脆不工作了。
根本不允许存在部分失控的灰色地带,用二极管的目光看待一切。
另一种是在面对压力、挑战或负面事件时的“灾难化思维”,即:
倾向于过度放大问题的严重性,将事情想象成最糟糕的结局,并且深陷其中,难以理性地看待问题的真实情况。
把一个相对较小的问题和挑战想象成无法跨越的鸿沟,很难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忽略积极的因素或可能的解决方案,甚至还会从一个小事情出发,进行一系列连锁的想象,最后得出灾难性的结论。
一次工作上的小疏忽会想成职业灾难,孩子的一次普通考试失利就觉得预示了未来,在社交场合中不小心说错一句话,感觉朋友会因此疏远自己;
我们知道医院里哪怕做个切阑尾炎的小手术,医生都会列举很多可能发生但概率很微小的后果;
然后爱操心的人下意识把恶性后果的概率调大了十几倍。
两种偏差思维让潜意识笃定,如果我不去反复检查,事情一定会出错;如果我不去提前忧虑,灾难必定降临;
如果我不去事无巨细的安排,局面将搞得一团糟。
在外人看来是过分焦虑和控制欲强,其实是他们的内心不相信环境足够安全,也不确信他人足够可靠,唯有自己亲手掌控,才有安全感。
安全感,是这类性格的中心,心理学的依恋理论揭示早期的经历深刻塑造着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感;
这种性格跟成长环境有关,也许是在需要“完美”表现才能获得关注的家庭长大;
也许是经历过幼时无力掌控的变故导致安全感受到严重冲击,或者是长期生活在父母过度担忧与控制的氛围中。
这些经历给个人留下深刻的影响,世界是充满潜在威胁的,只有保持高度警觉和完全掌控,才能勉强保护自己。
当一个人觉得世界不可靠,他的心理防御机制便可能转向特殊的“过度代偿”,即:
一个真正的或幻想的躯体或者心理的缺陷,可通过过度代偿而得到超乎寻常的纠正。
也就是一个人在身体方面或心理方面的缺欠引起过度的补偿行为或“矫枉过正”;
缺乏安全感的人就是试图通过对细节的绝对控制和未来的无限预演来填补心里的不安,较真是在向不可预测的生活索要一份确定性。
慢慢也会衍生为完美主义,对细节过度计较,对过程反复确认,对结果预设焦虑,把内心严苛的自我标准投射到方方面面;
这些标准经常是沉重的枷锁,“我应该做到万无一失”、“我应该预见所有问题”。
现实无法企及内心设定的高度时,立即自我苛责。
自我价值与事情好坏、环境优劣绑定后,一旦事情脱离预设轨道,自我价值感也开始动摇。
这是在特定情境下演化出来的生存策略,只是在成年后变得过度消耗,与当下不匹配。
因为不管一个人如何细致周全,也不可能规避掉所有的风险和错误,本质上是把不可控的外部世界强行纳入个人意志的控制;
如此内耗,身心长期承受着无形的高压,持续的焦虑状态和难以放松的思绪都在消耗着能量,精疲力竭。
如何缓解这种模式?
去理解自己那份较真和操心背后是一个曾经需要如此努力才能感受到安全的自己;
看见自己的担忧和努力,也看见非此即彼的思维和灾难化思想,识别然后不评判,允许暂停。
学习有意识地放下部分控制权,信任他人有能力完成他们的部分,信任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容错和修复力;
明白世界不会因为自己少操一份心就崩坏,尝试将“我必须”换成“我可以尝试”,将“绝对不行”换成“或许还有别的可能”;
这也是在清晰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边界,不把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也扛起来了。
生活从来不是不容有失绝对精密的实验,它更像时刻流动的河,而河流自有其方向,即使我们适当松开紧握的手,也可以信任生活自带的韧性。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